APP下载

论徐咏青水彩画创作及审美特征

2021-06-10洪德丽

参花(上) 2021年5期
关键词:水彩画

摘要:徐咏青的水彩画产生于上海现代化社会进程中,融合了中西方艺术特征,有着写实与写意,兼顾审美与实用的特点,是外来文化本土化的体现。徐氏艺术创造的中国式民族风格现代水彩画,也是中国现代视觉艺术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水彩画 徐咏青 审美研究

水彩画历史悠久,是用水调和透明颜料作画的一种绘画方法,也简称水彩。西方的水彩画最早绘制者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阿尔布雷特·丢勒。丢勒的《大草坪》《小白兔》《风景》等水彩画,笔法细腻精致,局部和整体都十分注重细节,画面追求南欧民族文艺复兴时期的透视感和视觉真实感,深受盛期意大利文艺复兴古典风格的影响。国内的水彩画是“舶来品”,最早在上海被接受和流传开来,并深受民众喜爱。中国水彩画应从徐氏说起。上海徐家汇土家湾摇篮走出的徐咏青,被誉为“中国水彩画第一人”。[1]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水彩画,包括写生的水彩画,如《波光峦影》(1922)、青岛的《前海之滨》《青岛中山公园》《水浪冲起》《陕石河道》《鱼山路》《北高峰》《小西湖》《无锡寄畅园》,以及当时在中国时尚魔都上海流行的报纸期刊、月份牌水彩画。譬如为《小说时报》(1909年创刊)《妇女时报》(1910年创刊)和商务印书馆的《妇女杂志》(1915年创刊)画的封面达几十幅,以及闻名遐迩的《深山古刹》《杭州灵隐寺》《树下沉思》《苏州虎丘塔》《韦廉士医生药局1924年月份牌》等月份牌艺术。“在此之前,在中国土地上也曾创作过水彩画,但那全是欧洲人的作品,在他之后中国才开始有了真正的水彩画家。”[2]当然,也有诸多始终以油画和国画为主流的艺术至上者,并不认为徐咏青和他的作品能够称得上是大艺术家或优秀的艺术。但是从徐咏青的整个艺术生涯和艺术成就来看,毫无疑问他可称为中国近现代艺术的一代宗师。

徐咏青艺术作品的艺术审美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写实与写意并重的艺术创造。在徐咏青的全部作品当中,从艺术审美和视觉表现来看,我们可以称之为“中国画中的西洋画,西洋画中的中国画”。徐咏青生活时期的上海现代化、“西化”或“洋化”是前所未有的,他没有在国外求学的经历,而他的西画写实风格始于徐家汇天主教堂孤儿院的图画室和土山湾画馆或印书馆,发展与成熟于长期的水彩画教学生涯中。当然,徐咏青的水彩画也有着写意的审美特征。我们看到他画的杭州西湖的《北高峰》,远山近水,形似神备,视觉形象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远看山有色,近视水有韵,兼具写实与写意之风韵。素绘《一片白色》(1930)简明扼要、黑白互补、留白构图、气韵生动、意境悠远。著名的《深山古刹》画面较《北高峰》清晰,古道斑驳,古树枝干高度写实,但细看树叶却仅是神似而已。整体画面看似比较凌乱,实则是显示了散点构图的痕迹,佛塔在山雾中若隐若现……另外,在徐的诸多封面和月份牌作品中,视觉直观感知总是在写实与写意之间,可以看出徐的水彩画更接近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南怀仁、郎世宁等带来的文艺复兴水彩新技法之气息,在外来与本土之间磨合、融合。[3]雕塑家张充仁对他的评价最为中肯:“徐咏青早年在土山湾教会里学画艺,尽量从十九世纪末外国最好的画家的成就中汲取营养,又常和任伯年、吴昌硕等交往,对中国画体会得深,对外国水彩画理解得透,加上对中外理论的钻研,不怪在水彩画上有很高的艺术水平。”[4]本土传统文化艺术的根基和社会场域是徐咏青水彩画艺术能够飞速发展的一个大环境,从小研习西洋的思维训练是他水彩画的外在形式。他的艺术轨迹赓续的是对中国晚清—民国时期中国传统艺术的转型探索,因此,他的水彩画是中国式民族风格的现代水彩画,融合中西方特色,是外来文化发展成为新的本土艺术文化的表现。

其次,审美与实用的视觉文化建设。徐咏青时代的上海已经是都市视觉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时尚的、西方的视觉文化在电影、服饰、海报、月份牌、封面设计、广告宣传、都市建筑等方面正目不暇接地刺激着人们的眼球。作为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工作者,徐咏青从未鄙薄、嫌弃过艺术作用于社会、反映现实、实用于视觉的文化商业活动。在土山湾时徐就经常为私人定制作画谋生,后来更是开杂志封面与月份牌等商业活动的先河。1905年徐进入商务印书馆从事专业工作,同时还应邀为《小说时报》《妇女时报》《妇女杂志》等一些杂志绘制封面,参与商业定做。从诸多徐咏青的艺术社会活动中可知,他的艺术观念并非是纯粹的审美追求,或者“为艺术而艺术”,而是艺术与时代社会的密切联系。为书馆作插图既是为了书籍更精美和增加趣味性,也是为了图书更加畅销;在美专教书育人,也在社会中“开馆收徒”,既是为了培养艺术人才,也是艺术商业模式的经营。对于参与月份牌和封面的视觉文化活动,不难看出当时的他对视觉文化实用力量的知晓,然而事实也已经证明了他的视觉艺术活动对近现代上海视觉文化发展的重要贡献。在徐之前也有过封面画的创作,但是装饰图案套路程式化,固执于使用几种习惯性实物花草,整体视觉效果素雅而冷峻。广大观者看起来,缺乏现实社会感、现代都市感,极易视觉审美疲劳。徐的《树下沉思》月份牌中的时髦女郎,身穿当时极为流行的橙色旗袍,留着现代发型,带着手表,表情怡悦妩媚,姿态动人……正是民国都市轻奢知识女郎的形象,整个画面似相机中的特写镜头,色彩明丽,极具现代都市气息。

再看《小说时报》的第8号、第21号封面,西方现代气息与国内农家乡村气息形成对比,但都是当时现实的写照,场景变化丰富,极具生活气息。再如《韦廉士医生药局》封面里两个中国元素的人物画面,旗袍和孩提马甲融合写实的风格,传统与现代生活气息的融合,具有重要的视觉文化意义。徐艺术创作以及绘制的封面及月份牌,大多数为当下时局之人物和社会形态,在商业定制的图像中时装女性是他作品中重要的内容,服饰艺术和女性视觉形象是他的视觉文化研究中有趣的话题。比如说学习知识文化,投身到社会潮流中的女性形象一直是徐咏青情有独钟的题材。当然也包括了核心视觉形象的周边器物,皆是源于当时的中国千姿百态的社会生活,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风貌。不难看出,徐的艺术显示出了“为当下社会而艺术”的倾向,西方绘画以西方分析传统思维见长,自小研习西画的徐却是一位紧跟变化多端视觉文化潮流的时尚艺术家,用手中画笔观看上海现代生活,乃至当时中国社会的百态世事。从徐的艺术精神而言,艺术并非供人景仰、曲高和寡的空洞之物,也并非孤芳自赏“不食人间烟火”的遥不可及,而恰恰是当下社会形态与日常生活的延伸。他享受水彩笔墨带来的情趣,积极分享和推广艺术与当下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建构著时代的观看世界的世界观。从现在看来,时局所致,因缘际会,这些视觉图像也成了重要的“图像证史”内容,发展了审美艺术的同时,也推动了视觉文化的发展。从徐咏青的这些视觉作品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根底深厚的艺术创作技巧和高水平的艺术审美修养,因为他把自己的创作融入了上海现代都市视觉文化中,坚持写意与写实的统一,他的作品受到国内外观者的喜爱。当然我们更应该注意到视觉文化的社会建构与社会建构的视觉文化。徐咏青用他的大量封面作品和月份牌记录社会真实的状况,体现了视觉艺术的力量。从瑞士著名艺术史家沃尔夫林的观点来看,这所有体现出来观看世界的方式也就是时代和人群的世界观,这就是审美与时尚并用的世界观。

最后,艺术创造与人才培养并举。徐咏青是近现代著名的艺术家,也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实干型艺术教育家,他几乎把一生最主要的精力都集中在培养艺术人才上。他自己艺术造诣颇深,并倾尽全力地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艺术修养传递给自己的学生。徐咏青本身就是艺术全能型教师,1909年在上海南门外设立技艺学堂,他精通多个画种,比如1919年在社会上开班授徒的广告:每日由鄙人亲自教授:铅笔、毛笔、钢笔、擦笔、水彩画、油画以及五彩石印等。他的传艺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自己开设的水彩画馆,在上海美专任教,创办美术班、创建美术学校、设立工作室等;他也亲自教授月份牌绘画创作,曾结识任伯年、吴昌硕、徐悲鸿等名人,并对中国艺术现代化之路展开密切交流,协助刘海粟办学等。徐咏青从来没有从理论方面高屋建瓴地公开发表过对艺术的看法,他先后在上海女子美术图画专门学校、中华美术专门学校、青岛中国美术业余学校等艺术专门学校开展教务教学。在中华美术学校任教务长时曾提出“培养美术专门人才,建完备的美术学校”的理想宗旨。徐咏青编著的教材也通俗易懂,如190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学铅笔习画帖》(共计6册),1922年《水彩画风景写生法》(徐咏青绘,郭熙编)是国内最早水彩画参考的实用教材。

2020年是一代水彩宗师徐咏青140周年诞辰,徐咏青诸多优秀艺术作品和文獻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重视。在中国近现代视觉文化发展演变中,无法绕开那些为中国艺术向现代艺术形态转变而不懈努力的革新者,我们也经常怀念时尚魔都上海及那似曾相识的“月份牌”的视觉形象。徐咏青勤奋激情的艺术与人生,以及对中国艺术现代化转型的探索,对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以及海派艺术研究有着诸多可挖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窦凤至.“徐咏青:中国水彩第一人”[N].青岛早报,2019-05-06(21).

[2]徐家汇街道徐家汇双节热展出炉:中国第一个真正的水彩画家[EB/OL].https://www.sohu.com/a/421648611_120632607.

[3]潘耀昌.中国水彩画观念史[M].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3.

[4]王韧.土山湾画馆走出了哪些海派西画家[N].文汇报,2019-10-09(08).

(作者简介:洪德丽,女,硕士研究生,凯里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水彩与民族艺术)

(责任编辑 冬杨)

猜你喜欢

水彩画
水彩画作品
《闻·春》
我的水彩画
说说我的水彩画
说说我的水彩画
漂亮的水彩画
说说我的水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