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特征及实践路径探析

2021-06-10郭瑞丽

天津教育·上 2021年5期
关键词:劳动价值时代

郭瑞丽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命题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重要内涵,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坚持的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方针的指导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极大程度地影响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价值取向、劳动技能水平和劳动精神面貌。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因此,加强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特征的审视及实践路径的研究意义重大。

一、劳动教育的由来

劳动教育最早可追溯至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莫尔、欧文都曾有过这一教育设想。莫尔在《乌托邦》中把贵族阶层描绘成“雄蜂”,指出他们全然依附于他人,靠着剥削他人的劳动成果而生存。在他看来,人人劳作应是良性状态,要提倡对儿童普及劳动教育。欧文还开展过这一方面的教育实践。卢梭和洛克也认为劳动是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能促进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的发展。然而,与单纯探讨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经济价值或阐释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意义相比,马克思有关劳动教育的思想更全面、更具发展性,他认为劳动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密切相关。他曾在《资本论》中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方法,更是造就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劳动教育关乎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自由个性完善和价值实现。”

二、劳动教育的异化

劳动教育的异化在历史上早有迹可循。自古以来,劳动皆与贫苦人、体力活等量齐观。孔子拒斥樊迟“请学稼”;孟子论及社会分工,发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感慨。在传统西方哲学中,劳动观也大体类似。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将人划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哲学家、王者、执政者;第二等级是武士、军人;第三等级才是农民、商人、手工艺人及劳动者。不难看出,尽管劳动不等同于体力劳动,但传统劳动观将心灵与肉体割裂,对体力劳动表现出轻视。

中外历史上均有将劳动教育列为教育重点的时期。苏联时期,劳动教育是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但彼时劳动是实质性的,教育则停留于形式上。由于学生仅被视为单纯的劳动力,并未彰显劳动教育的价值与意义。新中国在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劳动教育时也曾出现“上山下乡”“学工学农”,这与我国在这一历史时期国家建设的现实需求高度关联,体力劳动难免成为当时劳动教育的主要形式。

历史及现实的种种阻碍,给再次提倡劳动教育带来困惑。表现在:(1)劳动教育畸变为技艺学习,这在某些学校的“劳动教育成果秀”中充分体现。尽管手工制作既动脑又动手,既是劳动教育又是审美教育,但问题在于学生在技艺学习中对材料的节省使用、对劳动价值的切身体会,以及尊重劳动等有关劳动价值观的教育暂付阙如。(2)劳动教育变成娱乐休闲。一些学校、班级组织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的“劳动教育”蜕变为娱乐。这种劳动观光,娱乐成分多、教育价值少,远离了对劳动、劳动过程、劳动成果以及劳动者的敬畏与尊重,与有意义的“劳动教育”相去甚远。(3)劳动成为某种惩罚手段。具有正面、积极价值的劳动畸化为处罚手段,受罚者对于劳动的体验产生行动被强制、自由被剥夺等负面心理,劳动的宝贵价值被完全抹杀。劳动教育现实畸变,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推行劳动教育没有体现劳动教育的价值本质。

三、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涵

对于劳动价值,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劳动不仅创造了财富,而且创造了人类自身、美与人类的全部文化,劳动及劳动者具有无上光荣的价值。劳动教育的本质目标是通过适当的教育途径培育具有健康劳动价值观、追求社会正义、实现体力和脑力相结合,以及养成具有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劳动教育的重点应是:(1)劳动价值观:劳动、劳动者光荣,不劳而获、好逸恶劳者可耻。(2)社会制度正义:反对和逐步消除劳动异化,追求“按劳分配”等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与社会制度正义。(3)现代教育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育具有自由个性,在劳动过程中具有劳动的内在热情和劳动创造性的全面发展的人。劳动教育虽然包括劳动技能的学习,但最核心、最本质的价值目标还是培育学生尊重劳动的价值观,以及对劳动的内在热情和劳动创造积极性等劳动素养。

进入新时代,新兴科技和产业变革快速发展,劳动方式和劳动形态急剧变迁。劳动在实现自我价值、获得存在价值感和意义等方面的功能愈加凸显。 首先,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能确保人获得自我存在的价值感和意义感。人自我存在的本质力量需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自我创造才能反观自我存在的理由。而劳动则是人类社会独有的、自觉的对象化实践。缺少了必要的劳动实践,就缺乏从对象化的世界反观自我的载体。当前学生轻生的极端案例频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正在丧失从对象化世界中获得自我存在意义的能力。因而一旦在作为自我价值源泉的学习和考试中受挫,就很容易失去自我赖以存在的根基。

其次,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在丰富人的关系属性方面发挥作用。人生的丰富程度多取决于个体关系的丰富程度。在劳动中,人与人相互协作建立合作关系,同时与自然万物形成和谐共生关系。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作为丰富人的关系的重要场域的劳动异化为单子式个体的生产机器,青年一代的关系逐步演化成与冰冷的客观事物的关系,失去了与世间万事万物的有机联结,从而逐渐走向与自然的对立面,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因而,劳动教育是重构学生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丰富关系的重要途径。

最后,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关乎学生审美人格的培养。获得自我价值感、重构丰富关系本质上是审美人生境界的实现。从人类的历史活动來看,最初的美的形态大多是生产性的。美的内涵源于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体现的自我超越、百折不挠的精神与怡然自得的美好感觉。然而,当今社会的弊病在于人们通常将美窄化为感官的形式体验。祛除弊病的良药是劳动。只有在对象化的劳动中,人们方能深切体会、认识到人类文明的伟大与自我在人类伟大成就面前的渺小。因此,新时代劳动教育应着眼于培养建立在劳动基础之上的现代审美人格,让学生在劳动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四、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框架与路径

劳动教育本质上是实践性的。在新时代,劳动教育形态的多元、内容的扩充、功能的升级决定了劳动教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变革。这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提出新要求。

首先,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指导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实践。劳动教育绝不等同于生产劳动,必须将生产劳动进行教育化处理,才能发挥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这就要求学校要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总体目标,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文化技术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等密切结合,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建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其次,要坚持把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态度作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点。单一的评价考核标准、对劳动教育普遍轻视的不良文化心理,对塑造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态度容易造成消极影响。因此,劳动教育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劳动的本体性与多样性的价值,理解劳动在创造物质世界和推动人类历史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明白按劳分配的社会分配原则,尊重不同劳动者,坚决摒弃不劳而获思想。

最后,要坚持整合性的劳动教育实践形态。当代劳动教育应以整合性作为实践路径,将多种形态的劳动教育充分融合。可借鉴STEAM教育理念,体现多学科融合特点,将劳动作为上位概念融入普通的学科教育与活动中,以项目化学习为载体,建构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目标、课程和评价体系。此外,劳动教育不仅存在于学校,也存在于家庭、社会等不同场域,需要三方有机整合、有效协同。

(责任编辑  吴淑媛)

猜你喜欢

劳动价值时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一粒米的价值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给”的价值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