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新建医院特种设备运行中配套设施和管理方式优化措施探析

2021-06-10潘善伟何涛金雨松江奕岑

中国设备工程 2021年10期
关键词:汽化器储气罐特种设备

潘善伟,何涛,金雨松,江奕岑

(1.杭州医学院,浙江 杭州 311399;2.浙江医院,浙江 杭州 310013)

医院建筑是最为复杂的公共建筑之一,功能需求多、专业技术类别复杂,作为一个24h不间断运行且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各类后勤设备设施能否可靠运行至关重要,其中涉及的特种设备也名目众多,有液氧罐、正负压医气储气罐、电梯、高压氧舱、蒸汽和热水锅炉、各类气体钢瓶、压力管道、高压灭菌器等,救死扶伤的医疗环境要求各项后勤保障工作必须处于可靠而稳定的状态,除了遵守特种设备及安全附件相关管理规范和标准外,特种设备运行中配套设施配置设计是不可或缺的组成环节,针对特种设备配套设施及管理方式潜在风险进行识别并开展隐患治理,可进一步提高特种设备整体运行的可靠性。

1 案例

某新建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地处江南地区,建筑单体面积近14万m2,设有门诊、医技和住院等功能区域,为了最大限度利用优质房间服务于患者,后勤设备普遍设置于地下室-1层。新建医院于2018年年中开张营运,近两年营运过程中曾遭遇多起与特种设备及配套设施相关的故障问题,基于特种设备安全工作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节能环保、综合治理的原则,配套设施作为是特种设备运行系统中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综合治理的必选项,通过分析各相关配套设施的设计布局、环境效能、功能需求等环节的风险因素,进而优化特种设备运行过程中的硬件配套设置和管理方式。

2 特种设备运行中的配套设施

2.1 供氧站汽化器基础改造及管理措施

(1)供氧站气化器基础改造。医院供氧站坐落于门诊大楼外南侧,供氧气源由4只5m3液氧罐、2只汽化器、1个减压装置等主要设备设施组成。液氧罐内液氧经过汽化器,将液态氧转化为气态氧气,再通过减压装置将氧气压力维持在0.4~0.5MPa,最后氧气通过供气管道分别送至用气部门。4月初气化器布局和实样见图1,江南地区寒冬时节,室外气温低且湿度大,汽化器不断从空气中吸收热量蒸发液氧,汽化器表面不断产生冰霜,随着用氧量增加和气温持续降低,汽化器表面冰霜层不断加厚和堆积,坚固的冰霜层吸附于汽化器且很难铲除(当然汽化器也易受损),而汽化能力下降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供氧压力及医疗救治工作。经分析,汽化器表面冰霜存在因重力而缓慢下坠的现象,如果我们浇筑一个设备基础并抬高汽化器,使汽化器边缘紧贴基础边缘,可促使汽化器的冰霜下坠到基础之外。实际改造中,我们提高气化器高度45cm,同时操作人员加大地面冰霜清除力度,从而保证汽化器正常的工作效果。

图1 汽化器实样图

(2)供氧站管理措施优化。供氧站内还设有一个放置瓶装氧气的储气间,汇流排上瓶装氧气对接供气管道作为应急备用气源,在供氧系统出现意外压降的情况下,增加应急气源以维持供氧系统的压力,显然,供氧站内主气源和备用气源所需的设备设施安全性是极其重要的,根据医院公用设施管理的评价标准,要求医院须对公用设施进行全过程可控管理。故而,医院采取以下改进措施:①实行供氧站封闭管理,在供氧站大门安装门禁系统,对所有进出人员实行可追溯的信息查询;②对所有出入供氧站外来人员进行严格把关,实行审批许可制度;③安装监控探头,对供氧站大门、液氧罐、汽化器以及氧气钢瓶等点位进行监管。精准化的全过程管理方式大大减少了供氧站运行过程中不可控环节,进而提高了医院供氧的安全可靠性。

2.2 住院楼大厅电梯设置及管理措施

医院住院楼14层,大厅设有8台垂直电梯、6台医梯、1台客梯和1台手术专用梯,每层分东西向2个病区,其中住院楼1~3层电梯厅可通过连廊无缝对接医技楼并延伸至门诊楼,1~3层科室分布见表1,住院患者通过住院楼电梯实现进出医技楼和门诊楼的目标。

表1 住院楼1~3层平层可直达的部门明细表

住院楼实行全天候开放式的探视模式,加上部分探视家属对病区位置不熟悉、住院患者乘轮椅或平车去医技部门以及电梯故障维修等原因,乘梯高峰时段人流拥挤远超预计状况,导致电梯运行效率低下和电梯故障频发,医人员和患者对电梯厅的无序和拥挤状况意见非常大。经实地调研,在现有建筑结构条件下,已无法再实施电梯增添计划,故而,院方分步骤对电梯辅助设施进行改造,具体优化措施见表2,实际成效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提升。

表2 住院楼1~14层电梯控制措施表

2.3 医疗空气机房储气罐设置及管理措施

医院医疗空气机房设置于地下室-1层“偏远区域”,由3台压缩空气机组、2只储气罐1.5m3、1只稳压装置和1套过滤装置等主要设备设施组成,压缩空气机组实行“一用一备一维修”管理模式,新风管从地下室-1层且靠近汽车坡道口引入,吸风口见图2,看似可以实现空气机房换气又能达到冷却补风的效果,实际上,医疗空气作为医院的生命支持系统,机房硬件设施和安全管理方式都存在着不足。

图2 地下室坡道侧吸风口

(1)储气罐容量大小设计。由于急诊科、手术室和ICU等急救部门持续使用医疗空气且消耗量巨大,为避免空气压力的大幅波动而增设储气罐,相关设计规范对医疗空气储气罐容器大小并没有明确规定,故而,在确保机房空间许可的条件下,为了保障医疗空气压力的稳定,降低压缩机组频繁启停,提高压缩机设备寿命,同时兼顾节约机组的能耗,因此,在系统增加了2只相同容量的储气罐后,供气稳定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2)医疗空气质量。地下室停车库通过传感器探测CO浓度并实行按需通风换气,但由于传感器探头的位置以及CO检测精度问题,地下室通风换气运行精准性尚有欠缺,加之入口处是车辆必经之处,所产生的医疗空气中CO含量也极易超标。医疗空气通过呼吸机进入人体内,显然为了确保空气的品质和安全,将吸风管道延伸到室外并重新修建新风进气口,以保证获得无污染的新鲜空气。

2.4 锅炉机组补水系统设计及管理措施

医院生活热水热源采用真空热水锅炉,一次介质循环系统由3台热水锅炉、4只容积式热交换器和4只循环水泵等主要设备组成,热交换器分别对应住院楼高区和低区病房,热水供应系统原理图如3所示,锅炉分时段开启并实行病区分时段供应热水。为了保证一次循环系统中锅炉机组内具有充盈的水位,设计师将补水管道与市政自来水管直接对通,热水系统投入营运以来,共发生较大故障3次,其中一次为院外市政管网断管,锅炉因一次侧循环热水外泄而停机,导致整幢住院楼所有病房无热水可用,影响了医院患者的生活和康复。

图3 热水供应系统原理图

经分析,目前市政管网还是存在较多的断水因素,如市政管网和供水站每年存在例行检查,市政管网每年会发生几起因施工而断管事件,另外,每天进出热水锅炉均为硬水,对锅炉机组内胆也会造成损伤。故而,我们改造补水系统如下:在锅炉房顶板下安装1只膨胀水箱A和1只补水箱B,即图3中虚线标注位置,自来水经过软水装置处理后进入补水箱。改造完成后,不仅有效保证热水锅炉的补水质量,也保证了一次水系统运行的可靠性,甚至可以很方便地实施热水锅炉补水应急措施。

3 特种设备及配套设施整体管理措施

3.1 利用建筑信息技术,扩展联防联控内涵

目前,大型医疗建筑不断涌现增加了特种设备及整体系统的管理难度,利用先进信息化手段建立医疗建筑设备设施三维立体档案与运维管理系统,对系统物理特征实行数字化和可视化表达,便于我们快速检索和查询,加大对特种设备及辅助设施运行数据的监测,同时技术监督部门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随时核查医院特种设备具体分布和实时运行状况,实现医院设备信息资源的共享,扩展特种设备联防联控的内涵。

3.2 实行设备设施风险管理,提升应急补救能力

根据特种设备安全运行保障体系,实现对特种设备系统进行专项职业化、独立化、双重评价、动态监管的管理模式,同时考虑到医院运行环境存在的风险和危害,故而,医院应实行灾害脆弱性分析(HVA),如采用美国凯撒医疗中心研制的Kaiser模型对设备设施运行中潜在危害项目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由医院使用方、管理方、维护方等共同参与风险评估,对医院所有特种设备风险事件进行风险优先级排序,最后实施应急措施和保护防线,显然,针对性的缺陷管理对于保证医院正常运行,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非常必要。

4 结语

医疗安全和质量是医院发展的永恒主题,医院特种设备安全高效地运行不单单在于设备本身的硬件条件,还在于匹配设施也应具有良好的硬件基础设计,两者是一个齐头并进的整体。作为医院设备管理者要避免特种设备及其配套设施运行质量影响医院正常的医疗秩序,应开展隐患综合排查和治理,针对医院特种设备及配套设施存在相关硬件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改进,对相关管理环节的措施进行优化,以安全需求目标为导向,不断提高医院后勤设备保障的综合能力和水平。

猜你喜欢

汽化器储气罐特种设备
严把“三关” 强化疫情期间特种设备安全监管
比亚迪燃料电池车储氢装置专利获批
新形势下的特种设备网络安全防护探讨
更正启事
AP1000主控室应急可居留系统空气露点温度控制
AP1000 主控室应急可居留系统空气露点温度控制
空温式汽化器低温氮气提供方案反向设计①
提高脱硝供氨系统可靠性的优化设计
西部特种设备网
LNG汽车汽化器结霜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