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咸高速K60+910-K61+050段左侧滑坡治理方案分析

2021-06-10饶江勇侯东波

工程与建设 2021年1期
关键词:层位抗滑桩坡体

饶江勇, 侯东波

(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51)

0 引 言

黄石至咸宁高速公路是湖北省武汉城市圈环线高速公路的南环,2012年9月其K60+910-K61+050段左侧边坡发生滑塌,路基挡土墙发生破坏,影响该段落的路基施工,坡体在降雨影响后仍有滑移,为防止滑坡进一步发展,需对坡体进行工程防护处理。本文根据现场工程地质、滑坡发育情况分析了该滑坡的治理方案。

1 滑坡区工程地质

1.1 地形地貌

K60+910-K61+050段左侧滑坡位于大冶市灵乡镇马桥村,属于构造剥蚀-溶蚀低山丘陵地貌区,路线沿山体斜坡中下部展布,附近山顶高程224.7 m,自然坡角15-30°,林木茂盛。

1.2 地层岩性

图1 滑坡典型工程地质横断面图

1.3 水文地质条件

滑坡区无地表水。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岩溶裂隙水,水量微弱。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受季节性变化明显。

(1)第四系孔隙水: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向同层位含水层、低洼地带排泄。

(2)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灰岩风化层与节理裂隙中,接受上部地表水下渗和同层位侧向径流补给,向同层位含水层、下伏基岩裂隙和溶隙排泄。

(3)溶蚀裂隙水:主要赋存于灰岩的溶蚀管道、溶隙中,接受上部地表水下渗和同层位侧向径流补给,向同层位含水层、下部溶隙排泄。

1.4 不良地质

滑坡区主要不良地质为岩溶,多发育在岩土交界面处,钻探揭露溶洞高度约0.7~5.4 m,一般为软塑~可塑状黏性土充填。

2 滑坡基本特征和稳定性分析

2.1 滑坡基本特征

滑坡地处构造剥蚀-溶蚀低山丘陵地貌区,坡体附近山顶高程224.7 m,坡体前缓后陡。滑坡周界清晰,上窄下宽,在平面上呈“簸箕”形,后缘错落台深为2.5~4 m,前缘剪出口位于路基挡墙与路面交界处,主轴方向354°,纵长约90 m,前缘宽约130 m。估算滑坡体积约4万m3。

根据钻探资料,滑体主要为含砾黏性土,平均厚度约7 m,土质较黏,具膨胀性。滑坡体上陡坎拉裂缝发育,规模较大且连贯的错落台从低往高有4处,普遍宽约1 m,深为1.5~2.5 m,具较明显的牵引式滑坡特征。

2.2 滑坡稳定性分析

根据现场钻探取室内试验成果,结合现场地调、工程类比及反演计算分析,确定岩土物理力学指标,见表1。

表1 滑坡体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K60+910~K61+050段左侧边坡失稳主要是由于路基开挖坡脚引起,据施工单位介绍并观察坡体上的多处陡坎,该滑坡有明显的牵引滑动特征,并且多次滑动。在降雨过后,仍能观察到滑坡前缘挡墙部位有明显移动迹象。这说明滑坡仍处于极限平衡状态,在施工扰动及强降雨条件下,坡体将再次滑动。

根据滑坡基本特征及岩土物理力学参数,选取主滑断面Ⅰ-Ⅰ′剖面(K60+957.4)及辅助断面Ⅱ-Ⅱ′剖面(K60+986)进行稳定性分析计算,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中路堑边坡设计要求,需考虑以下3种工况条件:

(1)正常工况:天然状态下的工况;

(2)非正常工况Ⅰ:暴雨或连续降雨状态下的工况;

(3)非正常工况Ⅱ:地震等荷载作用状态下的工况。

因不稳定斜坡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相当于原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区,故不对工况3进行计算。分别对两条剖面分别进行稳定性分析,稳定性计算结果见表2。

表2 各剖面稳定性计算结果

根据工程地质分析及稳定性计算,该坡体在天然状态下基本稳定,在暴雨状态下处于欠稳定状态,均低于《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中的安全系数要求,需采取工程防护措施进行治理。

2.3 剩余下滑力计算

按照《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中路堑边坡设计要求,对本次计算正常工况条件下采用1.25的设计安全系数,非正常工况Ⅰ下采用1.15的设计安全系数,剩余下滑力计算结果如图2、图3所示。

图2 主滑断面Ⅰ-Ⅰ′剖面剩余下滑力曲线图

图3 辅助断面Ⅱ-Ⅱ′剖面剩余下滑力曲线图

3 治理方案

该滑坡治理应确保路基安全和边坡后稳定,特别是在暴雨或连续降雨情况下,能维持边坡的稳定性。根据工程类比和稳定性分析,选取抗滑桩+清方平台的综合治理方案。

3.1 前期堵缝、截排水工程

抗滑桩施工前,对坡体裂缝用黏土进行封堵并覆盖塑料膜,并在滑坡错落台上方施作截水沟,防止雨水下渗。

3.2 抗滑桩工程

在路基一级边坡平台处设置一排抗滑桩。滑坡推力沿主滑断面Ⅰ-Ⅰ′剖面为900 kN,与水平面夹角12.8°;沿辅助断面Ⅱ-Ⅱ′剖面为730 kN,与水平面夹角4.5°。

根据剖面情况及推力计算成果,抗滑桩分两部分布置。编号KHZ1~KHZ8采取1.5 m×2 mⅠ型桩,间距6 m,桩长13 m,嵌固段5 m;编号KHZ9~KHZ18采取1.7 m×2.3 mⅡ型桩,间距6 m,桩长23 m,嵌固段8 m。抗滑桩之间设置横系梁。

3.3 坡体修复工程

抗滑桩施工后,对坡面进行修复,共设有五级边坡,其中第一、二级坡按照原设计方案进行修复;第三、四、五级坡依据现有坡形进行修整,修整后进行喷播植草,各边坡平台设排水沟以便坡面排水。

抗滑桩治理方案平面布置如图4所示。

图4 滑坡抗滑桩治理方案平面图

4 结束语

黄咸高速公路现已通车。本文根据现场地质调绘、勘探试验成果及稳定性分析,确定了滑坡的治理方案,为同类型的工程实践提供了借鉴。

猜你喜欢

层位抗滑桩坡体
方截面抗滑桩旋挖钻成孔工艺探析
基于样本选取和多种质控的地震层位智能拾取
降雨对库区边坡入渗规律的影响研究
采动-裂隙水耦合下含深大裂隙岩溶山体失稳破坏机理
试论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在滑坡治理中的应用
涡北煤矿综采放顶煤运输巷层位布置的探讨分析
乌弄龙水电站库区拉金神谷坡体变形成因机制分析
不同开采位置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公路滑坡治理工程抗滑桩设计
双排抗滑桩承台的优化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