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视域下师范类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研究
——以“学前儿童教育心理学”课程为例

2021-06-10曾志飞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师范类专业课思政

■曾志飞

(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广西 南宁 530226)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值此重要的历史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高等教育是评价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重器”。可以说,现阶段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更为迫切[1]。高校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新文科和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很好地诠释了这一核心问题,即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目标,坚持立德树人,塑造文化自信,办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优秀人才。

一、育人理念的交叉与融合:铸魂育人为根本

(一)新文科视域下师范类专业课融合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1.师范类专业课的课程性质为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的融合奠定基础

融合性是课程思政的突出特点,思政教育必须要与其他学科内容相融合,才能发挥它的引领作用和教育作用[2]。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也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对于教育学科则要求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突出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培养学生争做“四有”好老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可见,师范类专业课与《纲要》对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是同向的。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的,“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在于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同时,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开展要防止思想政治教育表面化和形式化,在明确教学目标、创新授课方式的前提下,通过隐形渗透,挖掘课程和教学方式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3],形成教育合力,强化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拓宽课程思政教育的空间和载体,打破传统思想理论教育的局限性,做到科学性与价值性、知识性与思想性的辩证统一。

以师范类专业课“学前儿童教育心理学”课程为例,其课程目标定位是立足于学科与行业领域,围绕学前儿童学习心理特征和规律,培养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发展观和儿童观,具有教育使命担当,能结合已学过的相关理论知识去主动创设有利于幼儿有效学习与教学的环境,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幼儿教师。

2.新文科建设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改革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师范类专业是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他们拥有渊博专业知识和精湛职业技能,其思想政治意识决定着未来社会主义接班人政治意识的导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就是“培根铸魂”的过程。在教育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历史学等“铸魂育人”功能,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4]。所以,在专业课教育中要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此确保正确的价值引领,筑牢学生的专业精神根底,做好对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的有效指导。

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强调在新文科的建设中,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价值引领,坚持立德树人,培养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引导师生积极主动接纳新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注重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通过课堂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产生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有效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中。思政课为专业课提供了价值导向,确保了人才培养的方向性;专业课为思政课提供了知识依据,凸显了人才培养的科学性[5]。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价值取向、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等思政教育元素,以“盐溶于汤”的方式渗透在专业课的课堂中,在学生无意识的情况下,以专业知识为依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与学生的思想产生共鸣,加深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接受度和理解度,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充分发挥它的引领作用和教育作用[6]。

(二)新文科视域下师范类专业课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

师范类专业课要多角度发掘课程思政要素,“全方位”融合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的教育内容,健全教育内容体系,在专业知识教育的基础上,拓展具有价值观意义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道德规范、法治意识、思维品质、科学精神、创新能力、人文精神等思政元素的教育知识。

1.紧跟时代步伐,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感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盛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7],新文科建设的使命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面向高校所有的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以及面向社会、面向全民进行基础教育。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应注意挖掘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人文素养,并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回应学生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的现实需求,引导和培养学生正确的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和实践思维,使教学知识内涵更加丰富,知识教育更富情趣,能力培养更趋务实,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认同,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能力[8]。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在传统与新兴的碰撞之中,将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重点着落在师生之间,构建起一个兼具物理的、社会的、心理的、人文的综合型“场域”,形成积极有效的良性互动循环[9]。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专业教师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统一,强化课程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所承载的育人功能,体现课程育人的价值本源。整合价值观多元化问题,重构核心价值观认同,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从根本上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10]。

“学前儿童教育心理学”课程在进行思政教育时,应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注重加强学生对我国学前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的认知,了解我国相关的教育文化及教育哲学,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思想政治内容,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

2.聚焦时事热点,提升学生的教师使命感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价值引领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即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提升职业使命感,达到提升其教师使命感的目的。

“学前儿童教育心理学”课程实施中,通过“教育时事热点”的环节,聚焦学生感兴趣的热点时事,帮助学生理性分析当下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在激发其学习思政热情的同时,还鼓舞他们对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向往,并愿意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担负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使命。

3.加强知识融通,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专业课教师应将教学内容的范畴从知识性、技能性、智能性扩展到思想性、道德性、政治性,将思政元素与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评价考核有机结合[11],主动设计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匹配的教学内容,并在授课过程中加以运用。并重新构建教育实施路径,强化思政元素与日常教学内容之间的融合。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引领力,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这些都是很好的思政教育切入点,为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奠定了坚实的教育基础。

二、制度体系的协同与共享: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为基础

课程思政并不是新增一门课或新设一项新环节,其实质是一种课程观,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和改革的各个环节中,全方位实现立德树人的润物无声[12]。依据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专业课教师要积极参加学校党校、教务处及系部组织的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通过开展专题的研修和培训,提升思政格局,强化立德树人的意识,为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明确了指导思想,注入新时代的思政基因。

此外,为确保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和广泛开展,学院要做好顶层设计和推动,学院教务处和系部要协同指导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制定课程思政项目的激励机制,鼓励任课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研讨会、课程思政公开观摩课,多层次、多渠道地对教师进行培训,大力推广课程思政建设先进经验和做法,形成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

专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坚持不断学习成长,以研促教,通过科研课题获取新的知识和引发新的思考,紧跟时代的步伐,更新思政理念,提高分析和判断热点问题的能力,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更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才能做到帮助学生厘清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思维,提高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三、教学模式的继承与创新:方法多元为核心

师范类专业课的教育对象是师范生,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应在尊重文科教育特点和学生学习与成长的规律基础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结合实际,紧扣学生的需求,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

(一)教学方法多元化,促进教育教学的持续改革

1.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在教育过程中,要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坚决防止“贴标签”“两张皮”。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共创过程,在此过程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于如何在各个教学环节融入思政元素[13]。通过将专业教学和思政教学有机结合,增强学生高度的专业自信,引发学生强烈的教育意识和教师使命感。

以“学前儿童教育心理学”课程为例。在实践中,尝试用问题解析法的思路,以“问题”为教学的出发点,将之作为基本要素组织教学[14],设计出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课程思政教学流程,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程的教学内容中,用贴近学生思维的教学方式,润物细无声地在教学中完成思政教育(见图1)。

图1 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课程思政教学流程

新文科时代的显著特征就是强调人文精神,肯定人的价值,关注人性的全面发展[15]。如图1所示,在“学前儿童教育心理学”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前设计“教育时事热点”环节,让学生轮流寻找感兴趣的相关时事热点,教师课前与学生一起进行筛选,选取的热点问题才能更贴近学生思想,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课中由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享,引发全班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这个过程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教学构成中凸显师范生为主体这一核心思想。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作为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者和知识获取的引导者的角色,以专业知识点为基础,课程思政元素为灵魂进行引导和互动,找准理论突破口,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紧扣时代发展的同时又回应学生的关注,将思政元素自然渗透其中。最后,引发学生对最初问题的反思,理性地看待这些问题并能理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2.以多元混合教学为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新文科的“新”其中一项为教育方式和学习方法的变革,依托“互联网+”时代,充分探索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打破学科壁垒,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文科专业深入融合,夯实课程体系,持续推动教育教学内容的更新,培养学生的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引入课堂,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16],培养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

“学前儿童教育心理学”课程在组织的过程中,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采取丰富且新颖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利用课堂教学平台“云班课”,引入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课前自习,并以小组为单位,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展开讨论和训练,设计教育时事热点讨论、模拟课堂、情境还原、心理小剧场等环节,将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点进行深度融合,而不是僵硬地呈现,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

3.以能力和素质为结果,完善对学生的考核方式

传统专业课对于学生的考核多以知识结果的考核方式为主,这种考核方式无法真正体现出学生的素质和思政素养。

“学前儿童教育心理学”课程以能力和素质为结果,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不再以单一的考核结果为标准,而是将过程化评价(平时表现、课堂作业)、发展性评价(中期个体差异对比)、形成性评价(心理情景剧汇报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精准地评价课程思政教学质量。

(二)教学模式多样化,充实思政教育内容

专业课开展思政教育,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合理运用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教师效能感,不断充实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在“学前儿童教育心理学”课程中,设计了两个实践交流环节。第一是请回来,即邀请有工作经验三年以内的优秀毕业生来到课堂,给师弟师妹们进行经验分享和答疑交流。作为刚从学校毕业的新任教师,对职业的体会以及在教学岗位中对“教”与“学”的经验是最能切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的,通过这种形式的分享交流,能解决学生的困惑,坚定他们对专业的认同感,有助于他们做好职业规划,意识到这门理论课程的重要性,加强其学习的动力。第二是引进来,即邀请基地校的园长进校进行讲座交流,学生能更好地了解未来工作的环境和幼儿园的用人标准和要求,进一步做好家国教育、情怀教育。

四、小结

新文科追求的人文精神目标与中国社会主义特色思想教育中强调的道德养成、文化塑造等高度一致,这不仅是新时代新文科建设的突出特色,更是中国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普遍要求。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提升师范类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为前提,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充分发挥师范类专业课的课程优势,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师范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做好教学模式的继承与创新,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探索出一条适合新文科建设目标的课程思政新思路。

猜你喜欢

师范类专业课思政
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师范类专科体育教学优化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师范类专业将实行三级监测认证
排球选项课师资水平及场地利用现状研究——以甘肃省师范类院校为例
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
微信在中职汽修专业课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