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关性分析
——以广州为例

2021-06-10庞金铭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产值广州市产业结构

■庞金铭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0)

一、研究背景

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产业与教育的革命,这一时代是机遇与变革的时代,中国能否抓住机遇进行“大变革”是实现两个“百年计划”,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如何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以支持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使命。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与人才结构的变化密不可分,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其学科设置的合理与否会间接影响到产业优化升级速度与质量[1]。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的使命逐渐多样化与复杂化,但其核心仍是培养人才,高质量发展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解决之道。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颁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大力培养发展人才,这种高质量人才不仅要依靠本土培养,还要从外引进,在体制机制变革的基础上用好人才,增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储备力量。只有培养出适应产业变化的人才,发挥好高等教育的“金字塔”作用,让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升级,才能使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形成“双螺旋”模型,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重心从前期的东北、中部,逐渐转向了东南沿海地区。以广东为主,辐射周边地区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地区,带动珠三角地区整体经济发展,并随后出现了“小珠三角”“大珠三角”“泛珠三角”“环珠三角”等概念。在广州与深圳两大双核城市的带动下,珠三角城市群经济遥遥领先[2]。在2012年国务院颁布的《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政策引导下,珠三角地区的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高端产业均形成了产业集群[3]。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产业冗余的现象,形成了错位发展,高效发挥了经济的辐射作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广州作为广东省省会城市,自发展初期就形成以市场为主体的商贸经济,改革开放四十年,产业逐渐面临着升级的挑战。2017年李克强总理首次在政府报告中提出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此概念的提出加深了以广州为首的城市与港澳的关系。2019年广东省委常委张硕辅在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宣讲会中提出,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主,推动穗港澳联动发展机制,为广州注入新的活力[4]。但只有人有活力,城市才会有活力。人的活力,需要依靠教育。广州主要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两所一流大学,相对于其他经济发达城市来说,教育规模较小,人才缺口成为阻碍该地区发展的最大瓶颈,该市若想继续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和珠三角城市群建设的主力城市,就需要“堵住”人才缺口[5],不仅应该继续引进大批外来人才,还应该培养大量本土人才,主动寻求新的城市定位,形成新的创新活力。

2020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教育部党组部署教育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中提出面向经济社会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从国家战略需求出发,加强关键学科建设,提升高等教育为区域发展服务的战略水平。产业结构升级是学科结构调整的前提,学科结构的调整是人才结构合理化的保障,人才结构的合理化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二者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因此,本研究将通过对广州市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进行研究,对产生不适应的问题建言献策。

二、广州市高等教育学科结构现状

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主要通过毕业生人数规模进行体现,毕业生流入市场,直接影响各产业未来发展走向。根据广州市统计年鉴发布的相关数据,统计2008—2019年十一大学科的本科毕业生人数(见附表1),以此了解广州市高等教育学科结构现状。

附表1 广州市本科高等教育各学科毕业生数(人)

广州市统计局2020年最新数据表明,广州共有普通高校81所,由表1可以看出,目前广州市高等教育学科大类齐全,不同学科毕业生数差距较大,2008—2019年,十年左右的时间本科阶段毕业生数已由72560人上升到150849人,上升了2倍之多,但与其他地区相比,增长幅度不大,且高等教育规模较小。纵向看,哲学与历史学近十年人数变动不大,且占比最小,哲学毕业生还呈现出负增长的趋势;文学、工学、管理学人数最多,是本地区较热门的学科,工学和管理学从2013年开始人数大幅度增加。横向看,以2019年为例,哲学毕业生数仅有106人,而管理学毕业生人数已经达到42247人,二者之间差距近400倍。

三、广州市产业结构现状

根据广州市统计年鉴整理出2008—2019年三大产业产值数及产值比(见附表2),并观测了三大产业近十年变化趋势(见附表3和附表5)。

附表2 广州市三产业产值及产值比重

由附表2可以看出,三大产业产值数变化趋于合理。纵向看,第一产业的产值数从2008年的1548659亿元上升到2019年的2513711亿元,数值变化不大,且比重呈现出较为缓慢的降低趋势,十年间只下降了1%;第二产业产值由2008年的32750141亿元上升到2019年的64540005亿元,十年间增长了31789864亿元,增长速度较快,占三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十年间降低了12%,降低幅度较大;第三产业产值由2008年的49361427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69232237亿元,十年间增长了119870810亿元,在三产业产值中增长最多,产值比由2008年的59%增长到2019年的72%,增长幅度最大。从横向看,2008年三大产业产值比为2∶39:59,2019年三大产业产值比为1∶27∶72。十年间产业一直呈现出三二一的发展趋势,且第三产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不变。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广州市的数字经济占GDP的比例为44%,也成为全国占比最高的城市,这种趋势一直处于平稳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广州市成为接纳新经济的一片芳园。

四、广州市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性分析

在学科数据选取上,有的学者采用在校生数,有的学者采用招生数,但考虑到毕业生直接进入市场,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生的影响最大,因此,选取2008年—2019年各学科毕业生数作为变量。产业结构选取2008年-2019年三大产业产值为指标,运用SPSS 21.0软件中的皮尔逊相关分析法计算广州市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相关性。

(一)农学与三大产业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如附表3所示,农学毕业生数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15和0.388,说明农学与一三产业之间呈低度相关,而与第二产业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22,说明二者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广州作为广东的省会城市,该城市的农业发展形态已转化为都市现代型农业发展形态,但农业生产规模与其他地区相比,土地贫乏,且总人口处于上升趋势,而农村人口数量少,老年人基数较大,农业实用人才整体学历水平不高,运用新农业知识能力不高。创新性不强,不具备吸引青年人的优势,规模较小[6]。与其他地区的农业现代化程度相比,处于弱势状态。因农业主要对接第一产业产值,二者相关性不高,所以广州市农业学科并没有发挥好自身的作用,没有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培养大量的人才,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需要做进一步调整。

附表3 农学与三大产业间的相关性

(二)理学、工学与三大产业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如附表4所示,理学毕业生数与三产业产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01、-0.159、-0.095,均呈现出不相关关系。工学毕业生数与三产业产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9、0.979、0.948,均呈现出极强的相关关系。广州自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区位和政策优势,不断发展第二产业,轻工业现在已在全国处于发达水平,重工业也在稳步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理学主要培养物理、化学、数学等理论性较强的人才,而工学注重培养实践型人才,所以随着汽车制造业、重大装备、石油产业、新材料与高端制造业等广州市核心产业的不断发展,对工学类学生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而从理学学科的发展现状来看,还没有发挥好理学的学科作用,应在未来的学科结构调整中,注重理学学科的发展。

附表4 理学和工学与三大产业间的相关性

(三)其他学科与三产业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如附表5所示,哲学毕业生数与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83、0.532、0.325,均具有相关性,其中与第二产业相关性最强;经济学毕业生数与三产业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69、-0.709、-0.667。可以看出,经济学科毕业生数与第一、三产业之间的差异性检验在0.05水平上显著,与第二产业在0.01水平上显著,但该学科与三产业产值之间均呈现出较强的负相关关系;法学学科毕业生数与三产业产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60、0.692、0.637,均呈现出正向的相关关系,与三产业之间比重均在0.01上水平显著相关;教育学学科毕业生数与三产业产值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55、0.525、0.567,该学科与第一、二、三产业呈现出中度的正向相关关系;文学学科毕业生数与三产业产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32、0.627、0.610,说明文学学科的毕业生数与三产业产值之间的差异性检验均在0.05水平上显著,且均呈现出正向的相关关系;历史学学科毕业生数与三产业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756、0.785、0.704,该学科毕业生数与第一、二产业之间的差异性检验在0.01水平上显著,与第三产业之间的差异性检验在0.05水平上显著,但整体上该学科与三大产业之间均呈现出正向的相关关系,且相关性较强;医学学科毕业生数与三产业产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28、0.689、0.623,且均在0.05水平上显著,呈现出正向的相关性;管理学学科毕业生数与三大产业产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74、0.994、0.966,且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差异性检验在0.01水平上显著,该学科与三大产业均具有极强的正向相关关系,也就说明,随着三产业的不断发展,将不断加大对管理学学科的人才需求。

附表5 医学类与人文社科类学科和三产业之间的相关性

(四)研究结论

通过对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广州市高等教育的管理学学科和工学学科与三大产业之间的相关性程度最高,两大学科能够很好地支持该地区产业的不断发展与转型;农学与经济学和三大产业之间呈现出负相关关系,这说明经济学没有为广州市的服务业发展提供应由的支持,而农学也没有很好地支持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其他学科均在一定程度上与三大产业呈现出了一定的正向相关关系,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助力于产业的不断转型升级。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政府宏观调控不足,缺少学科调整预测

受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始终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在经济社会,高等教育学科结构要如何调整,主要依据经济社会的阶段性特征,而这种特征就取决于产业结构的变革,高等教育已不再只是教育问题,同时也是经济和社会问题[7]。广州市作为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政府没有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在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变化的时期,没有起到“桥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信息公开不及时、校企合作平台搭建不完善、缺少科学的学科预测引导、对过剩或过衰的学科没有及时地颁布调整政策等,这些问题导致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不相协调。

2.学科结构调整滞后,无法对接产业需求

受疫情影响,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受到阻碍,但统计局最新颁布的数据显示,广州前三季度GDP总值迅速跃升到全国第三,作为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广州市集聚着高端制造业、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具有吸引各类高端人才和生产要素的魅力,是在双循环发展构建过程中的重要城市。而广州市是珠三角城市群及粤港澳大湾区中高等教育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但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农学、经济学发展的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出广州市本土经济学人才、农学人才的缺失,这种缺失正是学科结构调整滞后所导致的。

3.学科结构单一,未能适应产业优化升级需求

目前从我国高校学科设置上可以看出一个共同问题就是学科结构单一,缺乏跨学科的设置,但是在面对社会复杂问题时,只有跨学科才能解决此类问题,从而促进产业间集群的发展。跨学科的设置不仅会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还可以汇聚各种技术与知识,在学科互动中产生新生学科、新技术与新产业形态[8]。广州市未来将在数字产业、新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进行重点建设,而光凭借高校的单一医学、管理学、工学等难以实现建设目标,只有跨学科的设置才能满足广州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五、政策建议

近年来,人类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近半个世纪,创建学习型大国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使命,而培养多层次的人才,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时期的重要任务。劳动力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因素,要依托学科结构的不断优化去培养。广州作为中国四大一线城市之一,在2000年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伴随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现有的劳动力数量与质量已无法满足产业的转型升级,在产业创新方面仍落后于深圳等城市。配第在1940年的《政治算术》一书中提出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他提出地区之间产生经济增长速度差异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结构的不同,国家以商业为主所产生的产值要大于以工业、农业为主产生的产值,而依托农业会导致产业产值最低。三大产业产值呈现出一种递增的形式[9]。而学科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面对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的现状,如何调整学科结构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将是难题。

(一)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学科动态调整机制

顶层决定底层。政府要发挥好宏观调控作用。在上述相关性分析中,广州市部分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出现不相适应的现状,除了高校自身没有做好学科预测调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政府没有做好宏观调控。为使广州市高等教育学科结构更加适应产业结构变革,政府应加强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学科动态调整机制。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学科设置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严格把控学科的增设与删减关口。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重要的位置,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广州教育相关政策制定者,应牢牢把握十四五时期所提出的会议精神。各高校应该明确各建设重点,加强对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建设的管理与引导,突出学科特色,从而降低学科重复弊病,建立灵活的学科增减调整机制。对于新兴学科,应给予政策及资金上的支持,对于老旧学科,应及时地进行战略规划调整。另一方面,政府在学科动态调整过程中,为避免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存在设立偏差,应紧密对接产业结构变化,利用相关资源,满足学科调整的信息需求。在广州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打造“四梁八柱”的制造业支撑体系,增强先进制造业核心优势,到2020年形成“54321”的千亿级工业体系。政府相关人员,应及时发布相关产业需求信息,创设信息交流平台,使高校和企业能够及时了解相关动态,及时做出调整,打破以往“信息孤岛”现象。政府在深度调研企业所需的情况下,及时做出人才需求预测,为高校学科调整指明方向,出台相关政策,避免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人才供需不匹配问题,提高人才利用率,从而促进广州经济发展。

(二)合理调整学科结构,支持新兴产业发展

根据上文的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可知,工学与管理学两大学科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且学生规模相对来说也是十一大学科门类中数量最多的,这一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广州市的产业发展规律。而农学、理学与三大产业之间存在不相关的情况,经济学与三大产业之间存在负相关的情况,说明农学与理学没有发挥应有的学科作用,经济学与第三产业存在严重的不相匹配的情况。农学与理学作为基础性学科,在学科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要低于应用性学科产生的经济效益,各高校在学科建设方面也呈现出了挤压基础学科发展的趋势。但近年来,国家提出要加强基础学科建设,按照单位自主调整、按照市场调节、按照国家引导进行调节,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基础学科具有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因此,广州在未来要进一步扩大农学与理学两大学科的规模。在2017年,广州市发布《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实施方案》,文件中提出八大重点领域,分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医疗、都市消费工业、生产性服务业、智能装备及机器人等,其中“IAB”(信息技术产业、人工智能产业、生医药产业)是当中的三大重点产业。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基础学科的建设[10]。广州市应结合学科发展现状,加大招生,培养更多本土高质量基础学科人才,加大外来人才引进。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政府也应该给予更多的倾斜,加大高等教育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而经济学作为支撑第三产业发展的应用学科,没有像管理学一样发挥同等的贡献作用,服务业作为广州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应适当扩大经济学类学科的招生规模,同时也要避免一味地求量而忽略质。针对发展较好的应用学科,如工学和医学,应大力优先发展,加强交叉学科建设,整合教育资源,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强产学研合作,搭建科技创新成果转移平台。要让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和谐共生。

(三)依据产业优势,注重跨学科建设

随着产业集群的不断出现,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单一学科所培养的单一人才已不能满足现实需求,随着知识生产方式的变革,人类已进入到知识生产模式2阶段,在这一阶段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用跨学科方式建立起来的框架去解决。《关于编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的通知》中提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既可以是线性学科目录中的一级学科,也可以是学科群、学科领域、新型学科及交叉学科。因此,通过跨学科的形式培养人才已成为学界及社会共识[11]。而且在近期的“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型产业的要求,必然要通过将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相互交叉才能实现战略发展目标。广州的GDP水平一直处于我国第三,且在2013年就已经形成汽车、重大装备、生物与健康等6大超千亿产值的产业集群,制造业与服务业成为广州市最重要的两大产业。下一阶段,广州要加强互联网、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因此,高校应打破学科界限,重视学科的横向联系,通过跨学科的建设,加强学科知识之间的整合与互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为达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高校一方面可以建立学科互动机制,为学科间的互动提供一定的平台与通道;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强各学科人才流动制度建设,只有在政策落实的基础上,人才才能在组织内外部畅通地流动,才可能在课堂、课题、实践等方面实现跨学科的交流。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跨学科的建设,广州市才能继续争当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

猜你喜欢

产值广州市产业结构
麓湖春天观景
广州市岭南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6口塘出虾43000斤!产值超100万元,“万亩虾塘”的成功密匙你了解了吗?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2020年阿根廷大豆产值将达205亿美元
“一米菜园”有颜值更有产值
广州市一元文化有限公司
广州市中淲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