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图书馆特色资源研究:脉络、演进与展望*

2021-06-10卢章平王正兴曹慧敏

图书情报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文献特色图书馆

梁 炜 卢章平 王正兴 曹慧敏

(1.江苏大学科技信息研究所 镇江 212013;2.江苏海洋大学图书馆 连云港 222005)

自15世纪起,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一直在收集手稿、影像资料、学校档案等特色资源[1]。1890年左右,耶鲁就有了它的第一个特藏馆[2]。拥有200多年的历史的大英图书馆作为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有大量珍贵的特色资源,包括有声资源、专利、图像、地图、手稿等。不论是国外的学术型图书馆还是公共图书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把特色资源的研究放在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早在1910年,美国专业图书馆协会(Special Library Association,简称SLA)就开始出版一本关于特色资源的期刊Special Library,内容包括编目和索引、SLA活动和计划的信息、图书评论、图书情报的专业信息等[3]。这本期刊也曾被杜定友先生注意到,有研究人员认为这本期刊也无形之中促使杜先生开始特藏建设之路[4]。最近几年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的特色资源研究成果当属《大英图书馆2016-2017年度科研项目报告》。这份报告显示,大英图书馆的很多研究项目的开展,正是基于海量馆藏尤其是特色馆藏的深度挖掘和利用[5]。

我国特色资源的实践与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上海曲阳图书馆自1989年开始围绕影视资料特色资源开展资源建设及服条,办讲座、组织读者活动、编纂二次文献、组织学术活动等。该馆第一任馆长杨玉英在实践的同时,也进行了理论思考。1991年撰文《创办特色是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6],在国内外引起了热烈反响[7]。1994年撰文《如何把公共图书馆办出特色》[8],进一步推动了国内图书馆界的学者投入特色资源的研究。经历了30余年的发展,随着特色资源内涵的明确、建设的成熟、服条的创新、研究的深入,尤其是在我国“十四五”的谋划时期,需要郑重审视特色资源研究的过去,并思考图书馆特色资源研究的未来。

1 研究背景

1.1 研究缘起

2019年9 月,在南开大学百年馆庆学暨学术研讨会上,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思和与武汉大学图书馆馆长王新才分别以“特藏建设的意义”、“特藏建设与开发”为主题作了大会主旨报告;同年10月,在江苏镇江举行的“图书馆战略规划与学科发展”国际研讨会上,江苏大学原图书馆馆长卢章平以“特色资源建设中的图书馆角色”为主题进行了主旨汇报[9]。特色资源这个话题得到了广泛的共鸣,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特色资源的研究与实践能够得到倡导与发展源于图书馆资源的趋同化,目标在于确保对珍贵资料、特殊藏品、灰色文献的长期管理、内容挖掘凸显图书馆个体的价值,从而在信息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

其次,数字人文等新兴技术的出现对传统的特色资源研究产生了“鲶鱼效应”。有学者认为,图书馆在推动数字人文发展的时候,首要的基础是特色资源[10]。数字人文重构特藏资源的理论在国外已经形成了比较清晰的研究思路,有一大批基于数字人文的特藏资源研究项目在开展,同时也形成了各种数字人文研究学会和机构[11]。数字人文在国内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很快会拓展到特色资源研究领域,这对我国特色资源研究是机遇也是挑战。

最后,在国际和国内大环境、国家和地方政策导向、院校愿景目标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下,图书馆特色资源的建设出现了一些新的值得关注和研究的主题。如“双一流”背景下的特色资源建设与研究成为了最近几年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热点之一。2017年1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举办的首届“高校文献资源建设与绩效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达成共识,认为特色资源与学科发展紧密共生[12]。2019岁末2020年初武汉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已成为国家重大公共卫生安全突发事件,《图书馆杂志》以最快的速度特别策划推出了“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中图书馆应急服条”专题。围绕这个主题的特色资源研究必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热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梳理特色资源研究与发展的脉络、理清目前存在的问题与难点、展望未来的方向与前景显得紧迫且重要。

1.2 相关概念

对于特色资源这个名词,国外的名称较多,从特色资源管理所属部门可窥见一斑。比如哈佛大学叫Department of Archives(档案部)、耶鲁大学为Manuscripts and Archives Department(手稿与档案部)、普林斯顿大学称为Department of Rare Books and Special Collections(古籍与特藏部)、芝加哥大学则为Special Collections Research Center(特藏研究中心)等[13]。笔者通过网络调研了其他一些国外高校以及公共图书馆,使用比较普遍的还是Special collections。国内关于特色资源管理的所属部门名称相对比较统一,大多称为特藏部或特藏中心。

2010年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 OCLC)发布报告《把握时代脉搏:OCLC特藏和档案调研报告》(Taking Our Pulse: The OCLC Research Survey of Special Collections and Archives)[14]。这个报告的引言部分专门Special Collections下了定义,指出它是以任何形式(比如珍稀书籍、手稿、图像、机构档案等)存在的图书和档案资料,其特征可以表现在有加工或经济价值、物理形态、独特性、稀缺性等,所属机构通常会对其作出长期保存与获取的承诺。

我国学界对于“特色资源”的称谓也并不统一。研究人员除了使用“特色资源”之外,还经常使用到的术语有“特藏”、“特色馆藏”、“特色文献资源”等。王雨卉建议根据功能将特藏资源划分为特殊收藏和特色收藏[15]。国外在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Library,Archive and Museum,简称LAM)三馆融合的大环境下,特色资源的界定范围比国内要大。考虑到国内也有LAM融合的趋势[16],故本研究使用“特色资源”这个名词。在本研究中,特色资源不仅涵盖古籍等珍贵文献,也指某一形式(如声像、影像、专利、学位论文等)、某一专题(如新型冠状病毒)、某一地域(如敦煌)、某一个人(如赛珍珠)、某一学科(如农业工程)的资源,此外还包括最近几年开始重视收集的网页数据、科研数据等数字化资源。

2 研究设计

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文献来源以期刊文献为主,兼顾其他文献。

为了保证所分析的文献质量,中文检索使用的数据库为CNKI,学科领域限定为“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文献范围限定为“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9-2020)来源期刊(含扩展版)”;外文数据库选择Web of Science,检索范围确定为其“核心合辑”,学科领域限定为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文献类型限定为article。时间不限。

由于特色资源在研究与实际工作中的表述词语较多。故,在中文文献检索过程中,本研究用到的检索词有“特色资源”、“特藏”、“特色数据库”、“自建数据库”、“古籍”等;在外文文献检索过程中,使用到的检索词有“special collection*”、“featured literature*”、“rare book*”、“manuscript”、“featured database*”、“featured resource*”、“thematic database*”、“self-built database*”等。为了保证能够检索到尽量全的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笔者将这些检索词作为主题词、关键词、限定为标题等进行轮排检索。

2.2 数据清洗

为了保证检全率,在检索过程中使用了较多的检索词,并且使用了逻辑“或”的检索策略,导致检索结果中有一些与本研究相关度不高的文献,故辅以人工查重与筛选策略。最终选定中文文献682篇,外文文献159篇。

2.3 分析方法与工具

本研究运用文献计量法、内容分析法和网络调研法以及知识可视化等方法,使用Citespace作为主要的分析工具。

3 特色资源研究主题脉络及其演进分析

3.1 国内外研究主题脉络的分析

3.1.1 国外文献的主题分布

如图1所示,国外研究成果中,关键词出现频率较高的依次有:特藏(special collection)、档案(archive)、图书馆(library)、珍本(rare book)、学术图书馆(academic library)、保存(preservation)、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y)、手稿(manuscript)等。该图还反应了不同主题之间的关联度,关系密切的有:特藏与数字化、学术图书馆与获取、图书馆与保存、珍本与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与文化等。该图显示,国外对于特色资源研究的主体有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尤为突出的是学术型图书馆;在技术方面,比较突出的是关于特色资源数字化的研究,还有可获取性、自动化、信息检索等方面的研究;此外,特色资源的文化属性、征集、管理、服条、基础设施等也都是国外研究所关注的主题。

图1 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关于“特色资源”研究成果的主题分布

3.1.2 国内文献的主题分布

如图2所示,国内研究成果中,除了高频词特色数据库、古籍、高校图书馆、图书馆、特色资源外,还有数据库建设、手稿、自建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数字化、公共图书馆、信息服条等。由图2可以看出,关联度比较密切的主题有特色数据库与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古籍版本及其保护、特色资源与特色服条、高校图书馆与数字资源及其信息服条等。从图书馆类型看:高校图书馆比较关注的图书馆员、特色资源的二次文献、书目数据以及相关的信息服条等主题;公共图书馆则比较关注古籍整理、地方文献等主题;在技术方面,研究人员关注的有元数据、数据库、全文检索、数字人文等;此外,手稿的整理、修复、数字化等也关注度较高。

图2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CSSCI收录期刊关于“特色资源”研究成果的主题分布

与国外同类研究相比,我国特色资源相关研究的主体单位相对单一,主要为图书馆;而国外的同类研究中,“档案”的相关研究显示度较高。主要是原因是国外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三馆融合的背景使然。

3.2 国内外研究主题的时序演进

研究主题是一个学科发展和研究的风向标,具有先导性、开拓性和探索性[17]。密切跟踪研究主题发展演进,不仅可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轨迹,还能发现目前的研究前沿。

3.2.1 时序演进可视化分析

如图3所示,在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中,“special collection” 从2002年起被关注,2011年成为热点。从研究主题的时序演进看,从2002年开始研究的热点主题依次为:档案、图书馆、珍本、学术图书馆、特藏、数字化、电子资源、资源管理、抄本等。

图3 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关于“特色资源”研究成果的主题时序演进

如图4所示,在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中,特色资源相关研究从上世纪80年代初得到关注,并在本世纪最初十年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时期,并一直延续到2010年左右,之后热度有所下降,最近几年随着数字人文的发展以及国家“双一流”战略的实施,特色资源研究又得到了研究者们的关注。历年来的热点研究主题分别为:手稿、图书馆、古籍、特色数据库、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自建数据库等。与国外类似,值得注意图片最右方暂未成为领域研究热点但已被本领域的研究者们关注的主题有:数字人文、“双一流”、文化传承等。

图4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CSSCI收录期刊关于“特色资源”研究成果的主题时序演进

3.2.2 研究主题演进的原因与机理

(1)现实需求是源动力

早期的研究热点有珍本、手稿、古籍等稀有、珍贵文献资源。基于这些资源的稀有性、珍贵性甚至抢救性,图书馆开展相关的保护、保存与研究工作,这是最初的源动力。此外,用户也是现实需求的重要部分。通过对特色资源的数字化,从而到共建共享,实现特色资源的易取易用,这些工作的出发点都是满足用户需求。

(2)技术发展是驱动力

技术在图书馆的发展历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技术发展也一直在驱动着特色资源的保护、修复、保存、共享、利用。研究热点中的数字化、电子资源、特色数据库与电子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最新的研究热点数字人文与文本挖掘技术、可视化、VR/AR、GIS等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3)政策导向是发展力

由于本身的公益性属性,图书馆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各国的相关政策,特色资源研究也有着鲜明的政策导向影响。CALIS于1999开始先后启动了三期特色库的建设,各省也纷纷依托本省特色资源,构建本省的特色库平台,这也是我国自建特色数据库在2000年至2010年经历的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之一“双一流”特色资源,就与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有关。

3.3 国内外研究主题的内容分析

基于上文的主题脉络与演进分析,结合本领域的核心作者、高被引文献以及与“特色资源”研究的密切程度,识别出国内外主要的代表性成果,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类,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评述:

(1)关于特色资源概念、内涵等基础理论的研究

上文也提到,国际图联(IFLA)、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RL)等机构和组织为特色资源的开发、组织、保存、利用等做了一系列调查与研究工作,形成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特色资源的理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其他国家的学者也在积极开展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与探讨。Stephens M.针对澳大利亚图书馆特色资源的一些现状展开了对特色资源定义的讨论,认为目前对于特色资源的定义可能过于狭隘,导致作为文化遗产的特色资源的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18]。同样是澳大利亚的学者,Martin M.通过一个不同于传统特色资源建设的案例,论述了在数字时代特色资源的开发方法[19],这一定程度上也验证了特色资源的概念内涵在不断生长、外延。

王纯是我国较早专注于特色资源研究的学者,他从2000年开始探讨特色文献资源与特色服条[20],这篇发表在《大学图书馆学报》的论文被引次数达到了57次。他于2002年提出“特色馆藏”的概念[21],进而阐述了特色馆藏的特点、内容、归类以及价值等诸多问题。2008年,金以明在《大学图书馆学报》发表文章《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建设》,介绍了图书馆建设特色馆藏的必要性,应遵循的原则,开发馆藏资源的途径和方法,强调了数字化的方向以及开展特色服条的最终目标[22]。这篇论文是对我国图书馆界20余年特色馆藏实践与研究的总结,也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其被引量高达120次。

(2)关于特色资源建设的研究

Sutton S.在21世纪初探讨了特色资源数字化的问题,研究发现特色资源与数字图书馆部门之间的合作成为了学术图书馆的组织趋势[23]。Sauceda J.介绍了一个让学生参与到特藏建设的案例,让图书馆员和档案馆员参与课程设计与指导,同时让学生参与新泽西活页乐谱的特色资源建设中,达到了学生与学校“双赢”的效果[24]。

张丽静基于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现状,分析特色库建设在检索缘起、建库方式、质量控制、技术标准、开放权限、推广应用、建设维护等方面存在的实践悖于理论的矛盾现象,并提出有效解决这些矛盾问题的对策和建议[25]。黄雯越等人通过对18所英美研究型图书馆战略规划的调研,探索数字环境下研究型图书馆特藏建设的新内涵与新形式[26]。刘万国等人基于面向高等院校“双一流”建设的新需求,从信息资源建设的科学规划与评估、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信息资源服条体系建设、全球化特色馆藏建设、联盟资源建设、资源与技术融合、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等方面探讨了“双一流”特色资源建设的热点问题[27]。

(3)关于特色资源服条的研究

早在2003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者就提出,对于图书馆的珍本、手稿及其他一些特色资源,需要从强调获取、编目和保存的风气转变,并且提出要重视资源推广和服条[28]。Hoskin C.分析了特色资源在数字化环境中面临的挑战,认为应该通过向学术界乃至社区推广特色资源,通过重建馆藏与空间来提高服条质量[29]。美国高校图书馆比较重视特色馆藏资源推广工作,陆莉撰文介绍了美国具有代表性的12所高校的特色资源推广情况[30]。

朱小梅等人提出特藏服条模式是图书馆以特藏资源为依托,为满足特藏用户的需求而进行的活动,重点讨论了特藏服条策略和价值创新问题,并且认为特藏服条的价值创新最终推动图书馆社会价值的实现[31]。童忠勇以国家数字图书馆特色资源云平台的建设为例,探讨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唯一标识符以及关联数据等搭建平台的总体框架与核心功能,构建了一套基于各省市图书馆优势、面向社会大众、共享开放的特色资源云服条体系[32]。

(4)关于特色资源技术的研究

国外有关特色资源编目与检索的研究较多。伦敦大学图书馆的人员通过埃德温·杜宁-劳伦斯爵士(1837-1914年)的馆藏在线编目项目,展示了特色资源在线编目的多项优点,包括编目的可接入性、易获取、易保存、无额外时间成本等[33]。英国的学者通过焦点小组等多种方式调查用户需求、测试用户满意度,从而完善对特色视频资源的检索技术[34]。Muehlberger G.等人通过由欧盟H2020资助的Transkribus平台在档案手稿资料中使用手写文本识别(Handwritten Text Recognition,简称HTR)的案例研究发现,HTR技术可结合大规模数字化来生成准确的档案材料记录,并表示该技术将在文化遗产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35]。

汤萌等人探索利用元数据与主题法结合的组织方法深度揭示资源内容并实现半自动标引,并应用于徽州文书特色资源的主题设计与标引,该设计方法有助于以人物为核心各层次资源之间的匹配,增加统计分析与可视化展示的维度[36]。潘艳结合“闽都文化”特色馆藏建设的实践,从特色馆藏的界定、检索词表的确认、搜集信息的来源、目录的建立、处理搜集的数据、适时调整和总审等多方面谈特色目录的编制方法[37]。李欣等人结合数字方志资源的非结构化数据特点,介绍众包的基本概念、工作流程和实现方式,从提高众包参与者体验与众包平台可用性角度讨论众包平台人机交互功能重要性,从技术实现角度设计众包平台的人机交互功能[38]。

综上所述,特色资源的研究主题多样,其时序演进与现实需求、技术发展与政策导向息息相关,研究的内容囊括基础理论、资源建设、特色服条及相关技术。

4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特色资源研究经历了启蒙期、成熟期,产生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随着特色资源内涵的不断变化、数字环境的快速发展、用户需求与使用偏好的改变,特色资源研究对实践的指导价值有待提高与发展,总体来说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4.1 除古籍之外的特色资源的关注度有待提高

上文也提到,特色资源的内涵不断在生长与变化。特别是在数字化环境下,特色资源不仅涵盖古籍、珍本等珍稀资源,也包括具有独特价值的特色资源。按照特色资源的载体类型有视频、音频、图片等电子文献和麻纸、皮纸、竹纸等纸质文献;按照主题类型有地方文化、名人、游戏等不同类型的文献。但目前的研究成果还是以古籍文献为主,缺乏其他特色资源研究的多样性。这一点可以由图2佐证,古籍是本研究中排名第二位的高频主题词,仅次于特色数据库。

4.2 缺乏不同主体之间的合作研究

文献[39]是内华达大学、里诺图书馆的元数据和编目部以及特藏和数字计划部的合作成果;文献[40]是博物馆以及几所不同大学不同学科的人员共同研究的成果。笔者通过对文献作者机构的分析发现,特色资源研究的主体之间、主体与用户之间的合作成果较少,尤其是国内的研究成果。事实上,特色资源的征集、编目、数字化、保存、管理平台、资源推广等一系列流程都不是独立的,而是环环相扣的。在研究甚至实践过程中往往只关注其中一个环节,这就容易形成“脱节”的现象。

4.3 用户需求与用户评价相关研究欠缺

用户满意度是图书馆资源建设、服条与研究的根本目的。路易斯堡学院德莱尼西南研究图书馆(Delaney Southwest Research Library)研究了用户体验,尤其是美国原住民本科生的用户体验。基于这项研究的发现,该图书馆对特色馆藏的内容、组织与服条都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整,从而改善服条,提高了用户的满意度[41]。目前围绕特色资源的用户需求、用户评价、用户体验等相关的研究相对欠缺,这个现象可能的原因有:特色资源的特殊性、稀缺性等特征,导致用户数量远不如普通的信息资源,所以用户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特色资源的珍贵性,管理者与研究者更偏重于资源的征集、保护与建设,而轻于资源的利用、推广等。实际上,由于特色资源使用群体的小众型,用户的需求、偏好、体验等往往不同于普通的用户,所以更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4.4 特色资源建设与服务的技术壁垒有待突破

知识描述与组织是特色资源建设与服条的必要条件。随着网络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国际编目原则日益统一,文献编目工作日趋国际化。2010年,《资源描述与检索》(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简称RDA)发布,除了英语系国家也得到了德国、日本等非英语系国家的热烈响应。国外特色资源的编目研究延续时间长、成果相对丰富,对于RDA与珍本的编目也已有最新的研究成果[42],但国内相关研究成果不多。夏晓林认为中国信息资源目录数据的RDA化普及是肯定的,目前我国的西文编目的RDA已取得不错进展[43],但对于特色资源的编目研究尤其是基于RDA的研究亟需开展。此外,我国特色资源与数字人文结合的研究,真正从理论层面、技术层面、应用层面等进行整体性框架分析和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44]。在特色资源推广服条方面,英国高校图书馆通过设立特色资源研究基金、访问学术研究基金等来向研究人员推广特色资源[45],我国特色资源推广的路径、方式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5 思考与展望

5.1 对未来特色资源研究的思考

(1)特色资源研究是特色资源建设和服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957年,杜定友的《图书馆怎样更好地为科学研究服条》一文,明确讲到了为科学研究服条必须要设有专藏,也就是特藏[46]。如今,这个命题的答案已不仅仅是设立专藏,而是研究专藏,从而更好地为科学研究服条。早在1993年制定7年战略规划的时候,大英图书馆把研究作为三个战略目标之一写进了规划书,此后,研究服条一直是其服条战略规划的重中之重。2008年,大英图书馆提出通过创新服条于综合流程支持英国的科学研究;2011年,它又进一步提出重点支持核心领域的研究团体,提供定制的研究服条支持前沿研究,促进社会与经济的发展[47]。

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检索发现,在“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学科领域,除了古籍相关的研究项目,以“特色资源”或“特藏”为研究对象的研究项目仅有3项。与此同时,上文提到,本研究分析的过去三十年间中文核心文献仅有600余篇。与特色资源的重要性相比,其相关研究成果相去甚远。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条。首先,业界将精力与经费投入于实条,忽略了研究。近年来部分高校图书馆大力进行特色资源建设,如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等,每年都在用大比例的经费从事特藏资源的建设[10]。其次,特色资源研究的一些成果不适合公开发表。笔者所在的江苏大学图书馆特藏部国际赛珍珠文献中心,实际上每年都有一些特定主题的汇编资料研究成果,比如对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形成的二次文献、三次文献,这些成果为赛研学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由于版权、成果形式等各方面原因,不适合公开发表。但这些相关的研究成果不仅对于研究人员有极大的帮助,也推动着国际赛珍珠文献中心的建设与服条。

相关实践已经表明,特色资源研究的开展对特色资源的建设、推动未来研究、促进知识共享与交流等方面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特色资源研究的作用应得到更加充分的认识。

(2)推动相关政策制度建设,保障特色资源研究

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于2001年成立了特藏工作小组,根据他们的相关调查,用户对于特色资源的需求在增长,与此同时技术的发展改变着特色资源的开发、处理与保存。特色资源事业的发展对特藏馆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2004年,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特藏工作小组发布《特藏职业生涯中的教育与培训白皮书》[48],明确了特藏馆员不仅需要图书馆岗位要求的一般技能,而且需要某些或所有特藏岗位要求的专门技能。国际图联(IFLA)组织了特藏管理人员、图书馆员、馆长、研究人员独立或联合编写了《馆藏善本与手稿数字化计划指南》并于2014年9月正式发布,他们把古籍善本等物理对象当做既承载有知识内容又蕴含有内在历史证据的手工艺品来研究[49]。英国高校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建设是在特色资源发展政策的指导下进行的,纽卡斯尔大学图书馆、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图书馆等都制定了特色资源发展政策[45]。

相较而言,我国特色资源相关的政策制度、行业报告相对来说比较欠缺,特色资源的研究得不到有效开展。通过理论研究,特色资源研究对于特色资源的建设与发展多有益处,然而在实践工作中,特色资源相关部门内相关的研究人员极其缺乏。特色馆员的学术素养、职业发展、培养机制、政策制度亟需明确。中国图书馆学会于2009年在分支机构中增加了阅读推广委员会,为我国阅读推广的开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将来是否可以考虑增设特色资源委员会,牵头相关政策制度建设,推动我国特色资源的研究与实践。

5.2 对未来特色资源研究的展望

过去对特色资源的讨论集中于建设与服条,实际上特色资源研究支撑特色资源的服条也反哺着特色资源的建设;同时,特色资源的建设是特色服条的基础也支撑着特色资源的研究,而特色资源的服条促进着特色资源的建设与研究。结合上文文献分析的结果,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未来特色资源的研究进行展望。

(1)特色资源建设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变革、用户需求的改变,特色资源的建设将一直面临挑战,特别是此次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发生,考验了图书馆在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中的决策信息保障、服条与管理能力。开展特色资源建设研究,需要结合特色资源的特征,考虑建设的长期性与延续性,注重战略规划。

未来值得探讨的主题有:特色资源(尤其是除古籍之外的特色资源)的征集、保护、利用与评价,资源呈交、赠予、征集的体制与机制,资源建设与共享体系,资源建设的跨界合作,项目驱动的建设模式、“双一流”背景下的特色资源建设、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特色资源建设等。

(2)特色资源推广与服条研究

针对目前“重建设、轻推广,重数量、轻种类,少互动、缺合作”等问题,特色资源推广与服条研究需引起重视。特色资源推广与服条的基础是特色资源的建设成果,需注重对资源建设成果内容的挖掘、揭示和呈现;特色资源推广与服条的对象是用户,需加强对用户需求与评价的研究。

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特色资源的内容挖掘与揭示,新媒体环境下的资源推广,用户需求与评价研究,面向学科、团队、个人以及学校行政部门的服条,特色资源的出版服条、知识服条等。

(3) 特色资源的技术研究

技术可以推动特色资源的建设与服条,将在未来特色资源的研究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在特色资源的技术研究方面与国外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特色资源的知识组织与数字人文等研究方面。

未来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数字人文与数字学术,特色资源的知识组织、深度挖掘与可视化,特藏数据管理与治理,众包技术及其应用,资源平台和系统的开发等。

(4)特色资源的文化传承与传播研究

文化传承与传播一直是特色资源建设的重要目的之一。在我国积极倡导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更需认识到特色资源的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性。

未来的研究方向有:地方特色资源与文化的保护、建设与传承,特色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大学精神、传统和文化传承的研究等。

(5)特藏馆员研究

特色资源的建设、服条与研究工作都需要具备专业素养的特藏馆员来完成。然而,我国相关的制度建设尚待推进,特藏馆员的素养要求不明确,梯队建设不完善,职业发展无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特色资源相关工作的开展。

未来可以重点关注的研究主题如下:从管理层角度来看,有特藏馆员的政策制度、梯队建设、团队建设、培育机制等;从个体角度来看,有特藏馆员的学术素养、能力框架、职业发展等。

猜你喜欢

文献特色图书馆
特色种植促增收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图书馆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去图书馆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