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荨汤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对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患者皮损症状、血液流变学及辅助性T细胞1/2平衡的影响
2021-06-10何晓晓刘晓晨
任 谦 何晓晓 刘晓晨
(枣庄矿业集团中心医院皮肤性病科,山东 枣庄 277000)
慢性荨麻疹属皮肤科常见疾病,可见风团、红斑,伴随皮肤瘙痒,且可累及皮肤组织和黏膜下血管,致使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高,引起水肿,疾病迁延难愈,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1-3]。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可降低免疫细胞数量,阻止细胞因子分泌,进而起到治疗一些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目的[4]。中医治疗荨麻疹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慢性荨麻疹属中医学“赤疹”“瘾疹”等范畴,其中血虚风燥型为其主要证型,治疗应遵循养血活血、补气固表的基本原则[5]。2018-04—2020-05,我们采用灭荨汤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患者56例,并与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56例对照,观察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皮损症状、血液流变学及辅助性T细胞1/辅助性T细胞2(Th1/Th2)平衡的影响,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112例均为我院皮肤性病科门诊慢性荨麻疹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病例选择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4版)》[6]中慢性荨麻疹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及《中医外科学》[8]辨证为血虚风燥型,证见瘾疹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午后及夜间瘙痒尤甚,心烦易怒,口干,舌红,少津,脉沉细。
1.2.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近期未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真菌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病程>6周,每周发作次数≥2次;认知功能正常,意识清楚;知晓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4 排除标准 药物性荨麻疹、人工荨麻疹、胆碱能性荨麻疹者;合并银屑病、白癜风等其他类型皮肤病者;合并急慢性感染、恶性肿瘤者;合并造血系统、肝肾系统及心脑血管疾病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
1.2.5 剔除标准 对紫外线照射过敏者;未配合完成治疗者;急性荨麻疹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应用SS-10型窄谱中波紫外线光疗仪(上海希格玛高技术有限公司)进行照射治疗,灯管型号为Philips TL 100 W/01,照射间距20 cm,波长295~315 nm,峰值311 nm,起始剂量设置为200 mJ/cm2,下次照射剂量依据前次治疗是否产生红斑反应设置,若未产生红斑,增加10%的照射剂量,直到单次剂量达3.0 J/cm2;若产生红斑,下次减少10%~20%照射剂量。每周照射2~3次。照射时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充分暴露患处皮肤,佩戴专用的紫外线防护镜,男性患者身穿内裤并以黑布遮盖生殖器,以治疗巾遮盖其他无皮损部位。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灭荨汤治疗。药物组成:乌梢蛇30 g,黄芪30 g,当归20 g,白鲜皮20 g,徐长卿20 g,黑芝麻20 g,生地黄15 g,熟地黄15 g,川芎15 g,白芍10 g,赤芍10 g,麦冬10 g,天冬10 g,蝉蜕10 g,制何首乌10 g,防风10 g,荆芥10 g。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口服。
1.3.3 疗程 2组均治疗1个月。
1.4 观察指标 ①2组治疗前及治疗2周、1个月评价皮损数量、皮损红斑、皮损分布、风团大小、瘙痒程度等症状及体征情况,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9]进行评分,每项严重程度分为重度、中度、轻度、无,分别记3、2、1、0分。②2组治疗前及治疗2周、1个月均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应用South990ATT-1000血液流变仪(重庆南方数控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全血黏度(高切)(HSV)、全血黏度(低切)(LSV)、红细胞沉降率(ESR)、纤维蛋白原(FIB);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Th1/Th2细胞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10(IL-10)、IL-18、IL-4、干扰素γ(IFN-γ)水平,试剂盒均购自深圳晶美生物工程公司,操作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③统计2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9]计算疗效指数,疗效指数=(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显效:疗效指数>90%;有效:疗效指数60%~90%;无效:疗效指数<60%。总有效率=(有效+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 见表2。
表2 2组疗效比较 例
由表2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2组治疗前及治疗2周、1个月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见表3。
由表3可见,治疗2周、1个月2组各症状、体征评分及总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1个月后2组均较本组治疗2周降低(P<0.05),且治疗2周、1个月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
表3 2组治疗前及治疗2周、1个月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分,
2.3 2组治疗前及治疗2周、1个月HSV、LSV、ESR、FIB水平比较 见表4。
表4 2组治疗前及治疗2周、1个月HSV、LSV、ESR、FIB水平比较
由表4可见,治疗2周、1个月治疗组HSV、LSV、ESR、FIB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1个月均较本组治疗2周降低(P<0.05),且治疗2周、1个月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2周、1个月HSV、LSV、ESR、FI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2组治疗前及治疗2周、1个月血清IL-10、IL-18、IL-4、IFN-γ水平比较 见表5。
表5 2组治疗前及治疗2周、1个月血清IL-10、IL-18、IL-4、IFN-γ水平比较
由表5可见,治疗2周、1个月2组血清IL-10、IL-4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IL-18、IFN-γ水平均升高(P<0.05),治疗1个月2组血清IL-10、IL-4水平均较本组治疗2周降低(P<0.05),IL-18、IFN-γ水平均较治疗2周升高(P<0.05),且治疗2周、1个月治疗组血清IL-10、IL-4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IL-18、IFN-γ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
2.5 不良反应 治疗组治疗期间出现头晕3例,嗜睡1例,口干1例,光照区皮肤干痒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0.71%(6/56);对照组治疗期间出现头晕1例,光照区皮肤干痒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5.36%(3/56)。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83,P=0.487)。
3 讨论
慢性荨麻疹发病率较高,且不受季节、年龄影响,确切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炎性反应、凝血机制异常等有关[10-12]。目前,临床尚无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标准方案,探寻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一直为临床关注的重点课题。窄谱中波紫外线可减少机体CD4+细胞数量,进而阻止免疫活性T淋巴细胞形成;且能诱导T细胞衰亡,致使皮损区域T淋巴细胞浸润减弱,并可抑制朗格汉斯细胞抗原提呈及活化T淋巴细胞功能,阻止免疫球蛋白E(IgE)分泌,减少嗜酸性粒细胞,进而阻断炎性反应产生;同时,还能阻止肥大细胞脱颗粒异常释放组胺,阻止IL-2、IL-6等因子生成,抑制变态反应,进而有效减轻慢性荨麻疹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3]。但临床实践发现,窄谱中波紫外线对患者血液流变学异常改善效果不明显,对部分患者治疗效果不佳。本研究结果也显示,对照组单纯应用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总有效率为76.79%,仍有一定提升空间,且其对血液流变学指标无明显改善作用。
慢性荨麻疹属中医学“赤疹”“风疹块”“瘾疹”等范畴。中医学认为,禀赋虚弱,胎热潜伏可引发瘾疹。病久气血耗伤,血虚生风,气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而入。瘾疹证型以血虚风燥型最为多见,病因与患者禀赋不耐、脾肾亏虚、气血虚弱等有关,且风邪贯穿疾病发生、进展始终。治疗应以养血活血、补气固表为根本法则,养血活血可促使血行,风邪自灭,补气固表能使外邪难以侵袭肌表[14]。灭荨汤方中黄芪补气升阳,益气固表;当归补血调经,养血和血;熟地黄补血生津;生地黄清热凉血;川芎祛风止痛,活血行气;白芍养肝阴;赤芍清热凉血,活血化瘀;麦冬养阴润燥,养胃生津;天冬清热润燥,养阴生津;制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黑芝麻补益肝肾,滋阴润燥;乌梢蛇祛风通络,止痉;徐长卿利水消肿,活血解毒,祛风止痒;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蝉蜕透疹止痒,疏风散热;防风解表止痒,祛风胜湿;荆芥透疹止痒,解表祛风。诸药合用,共奏养血活血、补气固表之功。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黄芪生物活性成分黄芪多糖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及抗病能力[15];当归具有抗炎、抗氧化、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16]。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1个月2组各症状、体征评分及总分均降低(P<0.05),治疗1个月均较治疗2周后降低(P<0.05),且治疗2周、1个月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提示灭荨汤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可减轻患者症状、体征,提高疗效,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疗效越好。
有研究显示,血液流变学异常和微循环障碍可影响机体炎性破坏和修复反应,且与机体免疫状态有关,可促进慢性荨麻疹发生、进展[17]。HSV、LSV、ESR、FIB均为血液流变学指标,其水平增高提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2周、1个月治疗组HSV、LSV、ESR、FIB水平均降低(P<0.05),治疗1个月均较治疗2周降低(P<0.05),且治疗2周、1个月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表明灭荨汤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可逐渐改善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液流变学情况,这也可能为灭荨汤的作用机制之一。
研究报道,Th1/Th2细胞失衡在慢性荨麻疹发生、进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如何纠正该机制为治疗的重要靶点[18-19]。IL-18、IFN-γ为Th1细胞因子,IL-10、IL-4为Th2细胞因子,由于慢性荨麻疹患者IgE分泌增多,Th2细胞反应增强,Th1细胞反应减弱,导致各种炎症细胞表达异常,血管通透性升高,加重患者病情[20-22]。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2周、1个月2组血清IL-10、IL-4水平均降低(P<0.05),IL-18、IFN-γ水平均升高(P<0.05),治疗1个月后2组血清IL-10、IL-4水平均较治疗2周降低(P<0.05),IL-18、IFN-γ水平均较治疗2周升高(P<0.05),且治疗2周、1个月治疗组血清IL-10、IL-4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IL-18、IFN-γ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提示灭荨汤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可逐渐改善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患者Th1/Th2细胞平衡,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应用灭荨汤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安全性良好。
综上,灭荨汤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患者可改善皮损及瘙痒症状,改善血液流变学,促进Th1/Th2细胞平衡,提高疗效,且安全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