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1-06-10秦晓艳

医药前沿 2021年8期
关键词:阵发性持续时间良性

秦晓艳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人民医院 西藏 拉萨 850000)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属于耳鼻喉科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发病率较高,且在发病过程中,患者会出现明显的眩晕感,严重影响其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易反复发病,部分患者还会伴有呕吐、晕倒、恶心等症状,且临床又将其称为耳石症,属于内耳半规管疾病,发病原因多与体位改变有关,病程不定,且多数患者会于数月或是数年内复发[2]。临床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治疗中,常以手法复位为主,虽有一定效果,但对于部分患者来讲,眩晕症缓解不佳。随着临床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深入研究,发现手法复位与药物联合治疗,可以实现治疗目的[3]。本文选取64例患者,探究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用手法复位与药物治疗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9年5月—2020年5月诊治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中选择64例进行研究,按其姓氏拼音首字母编号,以单双号作为分组依据,将64例患者分为两组,即对照组、试验组,各32例。对照组男、女分别20例、12例,年龄45~65岁,平均(55.25±5.17)岁,病程3~19 h,平均(11.35±2.64)h;试验组男、女分别21例、11例,年龄46~66岁,平均(56.17±5.29)岁,病程3~18 h,平均(11.03±2.66)h。上述资料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可比较。本次研究,符合伦理委员会要求。

纳入标准:经Dix-Hallpike试验及rolltest滚转试验,证实病情者[4];病程未超过3个月者。

排除标准:眩晕与头位无关的疾病者;妊娠及哺乳者;严重传导阻滞者;颅内肿瘤者;不愿参与研究者。

1.2 方法

病情确诊后,叮嘱患者主要卧床休息为主,对于不必要的下床活动,患者尽量不要参与。对照组用手法复位治疗,即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根据不同的规管,采用管石复位(Epley、Semont、Barbecue)治疗,眩晕与眼球震颤不能缓解的患者,需要再次实施手法复位,三天后,到院复诊,开展相应的Dix-Hallpike和rolltest试验检查。如症状复发,则需要对患者再次实施复位治疗,以症状消失为标准。基于此,试验组增加药物治疗,即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130)治疗,口服,每次6 mg,每天3次。

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四周为一个周期。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眩晕发作次数与持续时间、临床疗效、临床观察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进行对比。

临床疗效:症状全部消失为显效;眩晕与位置性眼震有所减轻为有效;以上指标均没有达标为无效[4]。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

临床观察指标包括平衡感、平衡试验结果。平衡感采用BBS量表(总分56分,分数越高,患者平衡能力越好)评价,平衡试验结果主要针对患者的睁眼与闭眼时的平衡感,计算出不跌倒时间[5]。

复发率治疗6个月后。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使用SPSS 24.0软件,计量资料(眩晕发作次数与持续时间、临床观察指标),表示为(± s),t值检验,计数资料(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表示为[n(%)],χ2值进行检验,统计学意义指标:P<0.05。

2.结果

2.1 眩晕发作次数与持续时间比较

眩晕发作次数与持续时间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较少(P<0.05),见表1。

表1 眩晕发作次数与持续时间比较( ± s)

表1 眩晕发作次数与持续时间比较( ± s)

组别 例数 眩晕发作次数/次 眩晕持续时间/s试验组 32 4.95±1.65 12.55±1.83对照组 32 13.55±5.77 20.45±10.05 t 8.1064 4.3755 P 0.0000 0.0000

2.2 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22例显效、9例有效、1例无效,临床疗效96.9%;对照组:15例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临床疗效78.1%,组间对比临床疗效,试验组较高(P<0.05)。

2.3 临床观察指标比较

BBS、计时平衡试验相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临床观察指标比较( ± s)

表2 临床观察指标比较( ± s)

组别 n BBS 计时平衡试验/s试验组 32 50.31±3.88 110.25±6.10对照组 32 31.95±3.82 97.41±6.20 t 19.0747 8.3509 P 0.0000 0.0000

2.4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面色苍白、呕吐各1例;对照组:面色苍白、呕吐、头晕各1例,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

2.5 复发率比较

试验组出现1例复发患者,复发率3.1%;对照组出现7例复发患者,复发率21.9%,两组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临床常见的眩晕症,多数是由高血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但约有30%的患者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6]。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好发于50~70岁人群之间,其的出现多因体位改变,而诱发的一种短暂性的眩晕,其对患者的生理与心理均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医学知识的普及与加深,使得人们逐渐明白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危害性,临床也对其也进行了全面的研究[7]。以往,临床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治疗上,常以手法复位治疗为主,此疗法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也较高,且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效果要优于药物治疗方案,且操作简单、经济、成本低、安全可靠,适合用各级医院推广与应用。但对于部分患者来讲,手法复位会引起病情反复发作,故还需要患者进一步治疗,加重患者心理压力的同时还会增加经济负担。而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来讲,会失去治疗信心,增加不良情绪,降低治疗信心。

随着医疗实践的发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方案也在不断丰富,治疗方法有手法复位、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类型,而目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方案,已从单一治疗方案过渡到联合治疗方案中,即在治疗中,将手法复位与药物治疗联合起来,取得了显著效果。即增加甲磺酸倍他司汀药物,以此来辅助提升治疗效果。甲磺酸倍他司汀属于组胺类的药物,其可以增加大脑与小脑微循环,改善内耳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可以改善脑组织的循环系统,进一步提升平衡能力。此外,甲磺酸倍他司汀在扩张毛细血管的同时增加循环血液量,抑制组胺的释放,有助于利尿、降压,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稠度,从而改善血流动力学[8]。将甲磺酸倍他司汀与手法复位相结合后,可以相辅相成,不仅能控制病理状态,还可以通过物理形式,帮助患者改善微循环,使大脑与脑干血液循环得以改善,从而改善眩晕与头晕等症状[9]。本文研究显示:试验组眩晕发作次数与持续时间少于对照组,而临床疗效试验组高于对照组,且试验组BBS、计时平衡试验高于对照组,试验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但在开展此项治疗过程中,特别是在手术复位治疗时,必须要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让其有一个充分的思想准备,可以减轻不良情绪;特别是对于有颈椎病与高龄的患者,变位试验检查、手法复位均不是禁忌证,但在开展手法复位时,动作要轻柔,需要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同时快速开展,并于复位后叮嘱患者静坐休息,预防意外的出现。

综上所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用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效果显著,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使患者病情尽快好转,值得应用。

猜你喜欢

阵发性持续时间良性
走出睡眠认知误区,建立良性睡眠条件反射
呼伦贝尔沙地实现良性逆转
冷冻球囊与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有效性及安全性的比较
阵发性房颤应怎样治疗
基层良性发展从何入手
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作用及机制
甲状腺良性病变行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的效果分析
The 15—minute reading challenge
基于SVD的电压跌落持续时间检测新方法
突发性聋伴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