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定一的无锡情结
2021-06-10接玉松
接玉松
陆定一,江苏无锡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战线的卓越领导人。陆定一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倾注了全部精力,为党的理论建设和宣传思想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对家乡无锡有着很深的感情,生于斯,长于斯,归于斯。家乡人民永远忘不了这位无锡人民的优秀儿子在党的历史上留下的铿锵印迹。
显赫家世和童年
1906年6月9日,陆定一出生在江苏省无锡西漳陈家桥,后移居无锡城中西河头。
陆家从春秋战国开始,一直是名门望族。唐朝政治家陆贽是他们的祖先。据说清朝时候,陆家还出过一位兵部尚书。陆家在无锡繁衍生息,已有很长时间,传至陆定一的祖父陆蓉第时,家道殷实。陆蓉第很重视读书,在西漳出资办学塾,延聘名师执教。他有四个儿子,长子焕,次子澄宙,三子佐运,四子藩,都在学塾中由严师督责苦读。澄宙是陆定一的父亲。陆澄宙30多岁时,从无锡到北京就读于京师法律学堂。从京师法律学堂毕业后,他担任过税务监督,后来任法部主事。当时,夫人顾氏携带子女由无锡来到北京,住在宣武门外太平街一座不大的四合院里。这时女儿婉巽和长子坤一都还幼小。次子定一只有3岁。顾氏虽不通文墨,但为人贤淑勤劳,侍候丈夫,照顾子女,家中事务都由她一人操持。
辛亥革命爆发那年,陆定一已经5周岁。当时,陆定一没有上学校,家里请了一位教书先生,教他和姐姐、哥哥三个人。姐弟三人也没有像当时私塾那样首先读《三字经》《百家姓》,而是读当时中国的新式教科书。书中第一课有八个字“天、地、日、月、山、水、土、木”。老师教了每个字的读音,也作了解释,这与一般私塾先生的教法不同,引起了陆定一的兴趣。那时读书都要背诵,陆定一记忆力很强,几乎能过目不忘、过目成诵,常受到老师的称赞,父亲也特别钟爱他。
幼小的陆定一不但爱读书,也很有胆量。父亲陆澄宙有个习惯,家里发生的事,他都写在《阖家纪事》中。书中记载:“入晚诸儿与母同睡,夜深母移灯去别室,一孩醒不知母所在,又无灯,因大哭,他儿亦哭,定一最小即说:‘我在此,不必惊怕。’”陆澄宙从这件小事中便发现陆定一日后定会不同凡响。
青年陆定一
武昌起义爆发后,陆澄宙辞官回南方,回到故乡无锡后,不再做法官,在无锡大市桥挂牌当大律师。1914年,陆定一在无锡上小学,学校位于西河头附近的崇安寺。他还是读一年级。不久老师发现他程度较高,要他跳班到二年级。在班里,他年纪最小,学习成绩却最好。
后来,父亲陆澄宙到杭州任职。他们全家都到了杭州。在杭州,陆定一和哥哥都没有到学校上学,而是在家里自己读书。他们既读教科书,也看《三国演义》《西游记》。晚上父亲回来,孩子们要给父亲讲述。陆定一常能娓娓动听、绘声绘色地讲起书中的故事,受到父亲赞扬。在杭州的三年里,他和哥哥看的小说就有两大箱。
1917年,陆定一的母亲顾氏得病去世。母亲去世后,全家又回到无锡。不久,陆定一进入南菁中学。但开学不到两个月,陆定一因伤寒病退学,回到无锡乡下西漳老家休养,直到身体恢复后,才回到城里继续读书。此时,他没有上正规学校,而是一天在三个地方受业。上午在姨母家的私塾里,由姓范的教师教国文,学的都是文言文,还要用毛笔临帖,写作文。下午到一个姓秦的老师家里学英文,然后到崇安寺一个女教师家里学数学。虽然这样的学习不大正规,但陆定一却是受益匪浅。国文老师教学认真,对学生要求严格,他教《古文观止》,朗读时抑扬顿挫,还能联系课文讲许多生动的故事。陆定一兴趣极大,几乎每读一篇,即能背诵。直到数十年后,仍然没有忘记。有一次他对邓小平说,《古文观止》我能背诵。邓小平不信,选了一篇要他背,他竟全文背下来。邓小平很赞赏他的这种功力,说《古文观止》到这里真的“观止”了。他擅长写文章,又能写一手很好的毛笔字,都是这个时候打下的基础。
陆定一(右二)回家乡无锡调研,与乡亲们亲切交谈
这种不正规的学习持续了一年多。1918年夏天,陆定一报考上海南洋大学附属中学,这是一所著名的学校,学校规定至少要14岁才能应考,这时陆定一只有13岁,他虚报年龄,结果考上了。当时他的父亲陆澄宙又要去北京当法官。陆定一没有跟随父亲去北京,而是只身一人从无锡到上海,进入这所著名的学校。他专心致志地学习,各科成绩名列前茅。1922年夏天,陆定一以优异成绩升入南洋大学。在南洋大学的校刊上,他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政论文章,不久之后又接受了进步思想的洗礼,积极投身学生运动,走上了革命道路。
牵手无锡人严慰冰
1925年,陆定一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团中央委员、宣传部部长、《中国青年》主编。1927年,以共青团代表身份参加党的八七会议。大革命失败后,陆定一远赴莫斯科,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驻少共国际代表、少共国际执委会委员以及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1930年,陆定一奉命回国,继续担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随即又在地下斗争中先后与李立三和王明的错误路线进行抗争。期间,他被错误地撤销了团中央委员、团中央宣传部部长等职务。不久,陆定一进入苏区,担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后来,参加了长征。长征期间,为宣传我党的民族政策,以朱德总司令名义,起草颁布《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其中首次使用“红军万里长征”这一特定用语。红军到达陕北后,曾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等职。抗战爆发后,他在八路军负责政治宣传工作,领导《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工作,并于1942年4月起任延安《解放日报》总编辑。
陆定一的情感世界,充满了悲欢离合,波澜起伏。陆定一的结发妻子是唐义贞,湖北武昌人。两人相识在苏联,1929年12月,他们在莫斯科结婚。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唐义贞留在中央苏区。1935年1月,唐义贞壮烈牺牲。陆定一和唐义贞在一起生活的时间虽然不长,但陆定一对唐义贞始终难以忘怀。直到晚年,陆定一依然称唐义贞是他的“最亲爱的亲人”。
1941年,经陈云介绍,陆定一结识了严慰冰。严慰冰的父亲严朴曾是无锡有名的阔少爷,人称“三少爷”。他毁家闹革命,受到周恩来、陈云的高度称赞。严慰冰1918年出生在无锡北乡寨门。1938年,经秦邦宪介绍,严慰冰来到延安,成为抗大女生队学生。这时的严慰冰,才华出众,声名鹊起,经常在进步报刊发表文章。母亲过瑛将女儿严慰冰终身大事托付给陈云。她的择婿标准是“要有学问”。没几天,陈云来找过瑛:“我给慰冰物色了个对象,是你们同乡,名叫陆定一。他是我们党的大秀才,写过许多有分量的文章,而且对古典文学和历史有很深的造诣。慰冰是学中国文学的,诗、文、词、赋都有一手。他们两个大学生准谈得来。”过瑛听后,也觉得不错,便约定在星期天,带上女儿去陈云的窑洞吃中饭。实际上是去相女婿。陆定一中等个子,面皮微黑,不擅辞令。他直爽、坦诚地告诉这个未来的“岳母”和“妻子”:“我和一个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相互爱慕过的女同学结过婚,她叫唐义贞。1934年秋天我从瑞金开始长征,唐义贞因身孕留了下来。红军离开后,在长汀山区极其艰难的环境里,她担任省军区宣传部长,一个多月后,被国民党三十六师‘铲共团’抓住,她连忙将身上一份文件乘机吞下,被敌发觉,在一条河坝上的三棵栗树下给枪杀了!事情过去多年了,我想起来就睡不着觉,常常在夜里披上衣服,在延河边徘徊。”
陆定一祖居今貌
陆定一的诚恳博得了过瑛的赞赏。之后,过瑛又征求了李富春、蔡畅的意见,他们也赞同这桩婚事。没几日,陆定一就给严慰冰写了第一封情书,满纸全是英文,严慰冰惊喜之下,亦以英文回复。两人你来我往,谈起了“英文恋爱”,这在当时的延安,在陕北的黄土地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一对。办喜事那天(1941年8月30日),新娘一身新军装,腿上打着绑腿。延安惟一的一辆军用卡车前来迎亲。仪式很热闹,朱德总司令主持,李富春致贺词。用作“洞房”的窑洞,有着一张方桌、两条板凳、一个土炕和一条新缝的双人被,和陕北平常人家的“洞房”没什么两样。唯一不同的是窑洞墙上挂着一副擦拭得锃亮的望远镜。后来,严慰冰曾戏称说,她和陆定一的婚姻,是五分自由、五分包办的半封建婚姻。
陆定一全家合影(左起陆瑞君、陆定一、陆健健、严慰冰、陆德)
新中国成立后,陆定一继续担任中宣部部长,在党的八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59年任国务院副总理,1962年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1965年兼任文化部部长。陆定一与严慰冰生活中相亲相爱,工作上相互支持。一天,陆定一去毛泽东主席处开会,到了两点半,中饭时间早过了,才回来。陆定一吃着妻子为他热好的饭菜,叹了口气:“唉,今天我们都交了白卷!”严慰冰一问,才知主席在开会时问大家:“王勃写《滕王阁序》据说很年轻,但究竟有多大?有什么书能作证?”当时,在场的人无人能答。严慰冰一听,嫣然一笑:“十四岁!王勃十四岁时写的!随即便从书架上找出十五卷的《唐摭言》,翻开,指给陆定一看。陆定一不由得眉开眼笑,惊喜异常:“那你快去告诉主席,乘主席正在吃饭,快去!”严慰冰骑上自行车,将答案和书送到主席处。毛主席大加赞赏:“想不到许多大秀才答不出的问题,你能回答……如果在古时候,你能中个女状元!”毛泽东的话,不胫而走,严慰冰因此名扬中南海。
“文革”期间,陆定一受到错误批判。严慰冰因为匿名信事件,蒙冤遭非法关押。夫妇二人先后被关押13年之久,直至1978年,才得以平反昭雪。
支持社队企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陆定一被补选为中共中央委员,出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在党的十二、十三大上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改革开放初期,社队企业持续活跃发展,引发了各种社会争论,同时也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
1981年,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宣部顾问陆定一视察无锡社队企业。同年11月14日致信胡耀邦。信中肯定了社队企业的发展及其重大作用,分析了社队工业的情况,提出了“打击社队工业,就是打击农业”的论断,同时也指出了当时社队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加强管理和指导,使其健康发展。随信还附了一份材料,反映少数国营企业掌握实权的供销人员向社队企业索贿及社队企业向他们行贿等不正之风情况。12月16日,胡耀邦将陆定一的信印成文件,交付中央书记处讨论,讨论前请国家经委和农委对社队企业的基本情况、问题以及如何指导、管理作点调查研究。
陆定一的信和胡耀邦的指示在社队企业中引起很大反响。国家经委、农委根据批示精神制定《调查参考要点》,并向各省、市、自治区发出《关于进行社队企业调查研究的通知》,附发了陆定一的信。调查结束后,形成了由农牧渔业部起草的《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为了更好地引导社队企业的发展,江苏省委专门组织省有关部门领导到社队企业发展较快的无锡县调查研究。此后,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在继续鼓励和支持发展社队企业的同时,也要以积极的态度排查和整顿社队企业。经过调整和整顿,社队企业更加强健壮实,最终迎来了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1996年陆定一逝世之后,魂归故里,安葬在无锡太湖边华侨公墓。墓碑上刻有这样的文字:“八七会议、两万五千里长征、新闻定义、双百方针、教育方针、谁打击乡镇企业就是打击8亿农民。”寥寥数字,勾勒出陆定一辉煌而又璀璨的人生,也表达出家乡人民对陆定一的永久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