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路上 家长举足轻重
2021-06-10蔡辉雄
蔡辉雄
最好的教育,是家长与老师肩并肩,是家长与老师形成“统一战线”。教育从来都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家校联手,形成合力。在教育的路上,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家长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
2021年10月,我们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国家为家庭教育正式立法,可见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父母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
因为工作关系,我接触过很多家长,我发现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真的很忙,忙着工作,忙着赚钱,忙着朋友聚会、忙着娱乐。很多人把孩子扔到学校,交给老师,基本上就不管了,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事,家长参不参与没关系。因此,家庭教育缺位、错位的现象非常严重。
针对这种现状,我觉得有必要向家长朋友讲清一个观点:教育的路上,家长举足轻重。
经常有家长问:同样的老师,同样的班级,同样的教育方法,为什么有的同学优秀,有些同学相对落后?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孩子发展状态好不好,取决于多种因素。遗传基因是一个重要方面,除了先天的遗传因素以外,后天成长环境至关重要。后天成长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在这些后天环境中,哪个因素对孩子影响最大呢?家庭教育——这是现代教育科学已经得出的一个定论。
心理学家认为,家庭环境是儿童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土壤。孩子的性格、意志品质、自尊自信等等多是在家庭环境里形成的。所以有人说,家庭是创造人类性格的工厂。
家长不一定都要辅导孩子学习,但一定要在人格塑造和习惯养成方面当孩子的引路人。光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家长的参与,目标是很难达成的。而且,孩子的成长是有黄金期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有期限的,过期了再想对孩子施加影响就很难了。我经常对家长说,如果前十六年不用心教育孩子,后六十年可能就要用痛苦、后悔与遗憾来弥补。
教育,其实就是一种陪伴,是一个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孩子就像土地,播种什么,就会收获什么。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播种思想,就会收获行为;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会收获品德;播种品德,就会收获命运。
所以,有人说:一对好父母,抵得过200个好老师。我说呀:再优秀的老师,也替代不了家长的作用。
我经常辅导一些有困惑的学生,我发现孩子的很多问题其实都是家庭的问题,孩子的很多问题可以在家长身上找到根源。所以这些年来,只要有机会与家长交流,或者外出讲课,我都会强调原生家庭这块土壤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可以这样讲,父母是根,孩子是花朵。如果花朵有问题,多半是树根出了问题。从本质上讲,不存在有问题的孩子,只存在有问题的家长。大家可能觉得我这样说,过分了一点。
那大家认不认同下面几个现象:
喜欢玩游戏的孩子,一般家里都有一个一有空就坐在沙发上玩手机的父母;
喜欢宅在家里的孩子,父母有一半以上喜欢窝在家里看电视,一家人都没有出门的习惯;
孩子一放学回家,家里就是麻将声,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一般都不会把学习当成一种快乐的事。
有人对教师和知识分子群体进行过统计调查,结果发现家长喜欢看书,一般孩子也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早在2500多年前,至圣先师孔夫子就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明身教重于言教,家庭的环境,家长的率先垂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父母亲的个性特征、行为方式、父母之间的互动模式、情感状态、家庭的氛围和格局、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等等,都会在孩子的身上烙下鲜明的痕迹。
所以,家长教育孩子不能任性,不能妄为,不能错位,更不能缺位。因为,再优秀的老师,也替代不了家长的作用。
家长要与时俱进,要善于学习,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说实话,现在学习型的家长不是很多,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在农村,学习教育常识的家长不多,随性随意、率性而为、瞎折腾的家长倒是不少。
听说西方发达国家的年轻恋人如果想领取结婚证,必须参加政府举办的父母培训,合格了才能领到结婚证。中国自从加入WTO以后,什么都提倡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轨,但最需要与世界接轨的父母教育却没有接轨。好像只要有生育能力就能结婚,这可能是我们国家一个暂时的盲区。不过,暂时不等于永久,我坚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国家会弥补这个短板。这段时间我注意收看了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的“两会”报道,很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提案都涉及到了当前教育的热点、难点和痛点问题,这么有识之士都在关心教育,未来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一定会充满希望。
当然,我们现任的年轻父母就不能坐等,我们等不起,延误不起。因此,我们的家长一定要有战略眼光,从现在起要有意识地学习一些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我告诉大家,现代教育也好,未来教育也好,还是要拼父母的,不拼钱,不拼地位,拼的是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智慧。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建议我们的家长朋友至少在这样三个方面关注一下、学习一下:
一是建议大家大致了解一下儿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了解一下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大致经历的心理发展规律,比如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等等。不同时期,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特点是有很大差别的,比如说青春期的孩子就不能用小学的方式方法去对待。只有掌握了这些特点,才能更好的理解孩子,而理解是教育的前提。
二、建议大家了解两大心理叛逆期的特点和形成规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出现两次特殊的发展时期,表现为性情急躁,不听话,不愿让别人干涉他们的事。以这种逆反为特点的表现,心理学家称之为反抗期。一般2-5岁的孩子会出现第一反抗期,12-15岁的孩子会出现第二反抗期。当然两次反抗期又有明显的区别与不同。处理好这两个反抗期,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有助于良好亲子的建立。
三、建议大家学习一些儿童习惯养成的技巧和方法。我们弘源学校很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早在创校之初,学校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日行一善,周明一理,月養一习”的德育工作思路。很多孩子在学校的习惯很好,一回家就打回了原样,这就需要家长学会与学校教育同频共振,让学校教育在家里能得到支持、延续和强化,家校一体,习惯才能真正内化成孩子的行为。
孩子的童年、少年只有一次,家长一定要抽出时间,给予孩子必不可少的引导和陪伴。家长今天对孩子的所有付出,都会逐渐沉淀在孩子身上,帮助孩子形成健全的心智、良好的习惯、优秀的品行,拥有适应社会、成就幸福人生的能力。00C780C8-9173-41CA-889D-22CDB37202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