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例颈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的回顾及颈曲异常的相关性分析*
2021-06-09范华雨宋永伟张向东赵明媛
范华雨,宋永伟,张向东,赵明媛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 河南洛阳 471002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现代社会的“低头族”“手机族”越来越多,继而引发的颈椎疾患越来越多,颈型颈椎病即为其中之一。颈型颈椎病以颈肩部疼痛、僵硬、颈部活动受限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该类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早期阶段,若不能较好地治疗则会衍变为严重的颈椎疾患[1]。目前较多文献均报道其发病率升高[2-3],但缺乏颈型颈椎病住院患者临床信息的真实世界的研究。自然前凸的颈椎曲度是颈椎生物力学中最为理想的形态[4],但随着长期低头观看手机、电脑等异常姿势导致了颈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曲度多出现异常,有文献显示颈椎曲度异常与颈椎病的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5-6],但目前尚无颈椎曲度异常与颈型颈椎病的疼痛、颈椎病症状与体征评分的相关性研究。为了探究颈型颈椎病真实世界的发病情况以及颈型颈椎病临床症状与颈曲异常的相关性,我们采用HIS导出部分病例数据对155例颈型颈椎病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了分析,同时采用Spearman进行颈椎曲度异常与疼痛症状、颈椎病症状与体征评分的相关性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入组标准
1.1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考《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7]所制定。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符合颈型颈椎病诊断的病例;排除标准为患者诊断为混合型颈椎病(如颈型与神经根型)的病例。
2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01月至2019年06月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颈肩腰腿痛中心住院治疗的颈型颈椎病患者。
3 治疗方法
3.1 数据获取方法 基于HIS进行病例的导出,记录患者的入院患者信息,如性别、年龄、入院日期、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能够为本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来源保证。对患者的性别特征、年龄、职业信息进行基于频数与率的描述。
颈椎曲度的测量采用Borden测量法进行,在标准侧位片上C2齿突后上缘到C7椎体后下缘做一直线,然后从C4椎体后缘向该直线做一垂线,垂线的数值即为颈曲值,正常为(12±5)mm,其中0≤颈曲值<7为曲度变直,7≤颈曲值≤17为颈曲正常,颈曲值<0为曲度反弓[10]。
3.2 数据处理方法 本院HIS中采用VAS评分对颈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定。
颈椎病症状与体征评分参考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项目和评分进行制定[9],共包含疼痛程度、疼痛范围、压痛程度、压痛点数量、颈椎活动受限5个方面,每个方面均分为4个等级,分值分别量化为0、1、2、3分,评分越高则表明症状越重,根据病例报告表(Case Report Form,CRF)进行颈椎病症状与体征评分与颈椎曲度的相关性分析。
将患者的VAS、颈椎病症状与体征评分进行与颈椎曲度值的相关性分析以探究其有无相关性,按照Borden测量所得到的颈曲值将患者的颈曲划分为颈曲变直、颈曲反弓、颈曲正常三个等级,采用Spearman进行其与VAS、颈椎病症状与体征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结 果
1 颈型颈椎病住院患者的男女性别特征
本研究共计纳入155例颈型颈椎病病例,其中男性患者49例,占32.7%,女性患者106例,占68.3%,男女性别比为1:2.16,表明在本次研究中颈型颈椎病以女性患者为多。
2 颈型颈椎病住院患者的年龄特征
155例颈型颈椎病患者病例中,年龄最小的为17岁,最大的为64岁,其年龄段主要集中于21~50岁,共计136例,占据总病例数量的87.74%。在细分的年龄分层中主要集中于31~35岁年龄段,共计33例,占21.29%,见图1。
图1 颈型颈椎病患者年龄区间分布情况
3 颈性颈椎病患者的职业信息特征
颈型颈椎病患者职业分布上,主要集中于职员、专业技术人员(本研究中主要为教师、医护人员)、学生、工人、自由职业者,其中最多的为职员,占27.74%,其次为专业技术人员,占14.84%,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群体,占比10.32%,表明学生群体亦逐步成为颈型颈椎病的多发人群,见图2。
图2 颈型颈椎病患者职业分布情况
4 相关性分析
颈椎曲度与VAS评分呈现负相关(r=-0.368,P=0.000,图3),与颈椎病症状与体征评分呈现负相关(r=-0.192,P=0.017,图 4)。
图3 颈椎曲度与VAS评分的散点图
图4 颈椎曲度与颈椎病症状与体征评分的散点图
讨 论
1 颈型颈椎病患者的性别差异
在本次研究中发现颈型颈椎病在男女性别分布上以女性患者为多,笔者考虑多发于女性群体的原因如下:①女性患者多从事于文职类工作,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等使用频率较高,久坐、低头的工作状态较多;②与女性患者“节食”具有一定的关联,中青年女性过多的节食会导致体质较弱,周身的肌肉较为纤细、肌肉力量较弱,尤其是颈部多为小肌群,故而更容易出现颈部肌肉的劳损和骨骼形态异常,更易罹患颈椎疾患,符合施杞教授的动力失衡为先、静力失衡为主的思想[11];③女性患者因家庭、生活琐事等问题占据更多的时间,多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颈椎的锻炼。综合以上因素颈椎的过度使用不当、颈部肌群力量差、锻炼不足等原因导致颈型颈椎病在男女性别分布上上出现不均,基于此课题组认为女性,尤其是中青年女性可以作为颈型颈椎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2 颈型颈椎病患者的年龄分布特征
传统认为颈椎疾患多发于中老年群体,多因退变而导致。但在本次研究中发现颈型颈椎病发病年龄段主要集中于21~50岁的年龄区间,尤其以31~35岁年龄区间病例数量居多,表明31~35岁年龄区间是多发年龄段,需注意的是在21~25、26~30岁年龄区间中,患者亦较多,表明颈型颈椎病患者年龄分布更趋向于年轻化,与传统的认知有所不同。同时尤其是要注意,21~25岁年龄区间的患者群体中亦占据较大比重,常规情况下该年龄区间多为学生群体,提示在颈性颈椎病患者中,学生群体亦占据了一定的比重,笔者考虑与以下因素有关:①该年龄段部分学生面临考学、升学等学习压力,学习负担加重,低头学习时间较多;②此年龄段部分学生群体自控能力尚不足,对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的依赖性更强。针对于此,在颈型颈椎病的预防中,尤其应当注重中青年患者群体,对于学生群体亦需要重视,政策制定部门及医疗卫生机构可从以下方面开始着手预防:①通过校园、社区等进行健康教育讲座,采用新媒体等方式传播颈型颈椎病的预防保健操、保健小知识等;②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适度地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避免久坐等习惯。
3 颈型颈椎病患者的职业特征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颈型颈椎病患者的职业主要为职员、专业技术人员(本研究中主要为教师、医护人员)、学生、工人、自由职业者,笔者认为职员及专业技术人员群体发病较多的原因与以下有关:①职员、教师、医护人员等多需要低头办公、工作等;②职员、教师、医护人员等的工作环境多为办公室,空调的使用率普遍偏高,更易收到寒凉病邪的侵袭。工人和自由职业者群体病例数量亦较多,可能与工种、文化层次较低不能有效的预防和保护颈椎等有关[12]。
在本研究研究中学生群体较多,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颈型颈椎病患者群体的新变化,学生群体颈部肌肉力量较弱、可塑性较强,尤其需要注意。通过健康宣教等,促使学生群体认识到不良习惯对颈椎的危害,以进一步防止颈型颈椎病的年轻化趋势。
4 颈曲改变与颈型颈椎病疼痛症状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颈曲异常与颈型颈椎病疼痛症状具有相关性,表明颈曲异常可能会导致疼痛症状。笔者认为其与下述因素有关:①颈曲异常会导致颈部韧带、肌肉等遭受持续的异常牵拉而出现劳损,产生无菌性炎症,引发疼痛的临床症状[13];②颈曲改变会导致颈部生物力学出现失稳,而局部应力集中于周围组织时则会导致部分周围组织的坏死,加上颈椎局部血管较多、较密,则加重炎症反应,导致疼痛症状;③颈曲异常时颈椎椎管需承受相应的牵拉,其内容物脊髓被牵拉紧,导致局部的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引发疼痛症状[14]。有文献研究表明当颈曲异常得以调整后,局部的疼痛症状亦会有所缓解,间接说明了颈曲异常可能与疼痛症状存在某种关联[15],进一步支持了本次的研究结果。
5 颈曲改变与颈型颈椎病症状与体征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发现颈曲异常与颈椎病症状与体征评分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即颈椎曲度的异常会造成颈部压痛、僵硬、活动受限等。笔者认为颈椎的生物力学由内源性稳定和外源性稳定两部分组成,其中内源性稳定即椎体、椎间盘、韧带,外源性稳定即颈项部肌肉群及筋膜之间的关系[16],而生物力学出现失衡时则会导致颈曲的异常,而颈曲异常又会加重生物力学的失衡呈现恶性循环,当颈椎曲度改变后,为了恢复平衡则会导致颈椎周围的肌肉张力持续增加甚至痉挛,导致颈部肌肉出现供血不足,代谢紊乱而出现压痛症状、颈部肌肉僵硬等[17-19]。正常的颈椎曲度能够调控动静力平衡系统在神经和肌肉的共同作用下促使主动肌和拮抗机完成大幅度的前屈、后伸、侧屈等活动,而当颈曲出现异常时则上述颈部活动多出现受限。颈椎的有限元模型研究亦证实了颈曲异常后,颈椎椎间活动度下降[20]。
综上所述,颈型颈椎病患者以女性患者为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女性是颈型颈椎病的危险因素;31~35岁人群为颈型颈椎病的多发群体,该年龄区间的女性群体、职员、专业技术人员等均应引起重视,从自身角度出发重视颈椎的健康,同时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为政策制定部门、医疗管理机构提供一定的参考;颈曲异常与疼痛症状、颈椎病症状与体征评分均存在着相关性,在颈椎病的治疗过程中一定要重视颈椎侧位片的有无颈曲的异常,而不能单纯的采用门诊药物口服及外用等治疗以免贻误病情,应该把颈曲是否异常作为指导临床方案制定的重要参考标准,当其出现异常时要采用牵引、手法等治疗方案以恢复颈曲的理想状态,在辅助改善颈型颈椎病临床症状的同时,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颈椎生物力学平衡,从根本上防止颈椎病病情的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