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学术会议看中国特殊教育学术发展热点
——基于2017—2019年中国特殊教育学术会议的研究

2021-06-09秦铭欢

昆明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学术会议课程标准会议

赵 斌,秦铭欢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一、引言

中国特殊教育学科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形成了特有的话语体系、概念范畴和研究问题等,学科建制得到完善和规范,显现出独立学科的气象。[1]在特殊教育学科深化提升过程中,学术会议交流成为学科建设的重要指标,举办学术会议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科建设发展的前景。学术会议是一群具有同样专业知识背景的人,为研究问题、交流信息、获取知识、达成共识等目的,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聚集,按照一定的规则所进行的交流、讲解、讨论等活动。[2]这种在短时间内围绕议题开展密集的学术交流活动,能够帮助参会者快速了解该领域的研究最新成果、促进参会者学术交流和自我思考、激发学术的动力和灵感。因此,通过对学术会议的归纳分析,将有助于研究者快速掌握近期学术研究的热点、趋势,对学术研究者有较好的指导意义。陈定权、邱均平等学者已使用这种方法研究了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并证明了这种研究方法的可行性。本文通过收集2017—2019年间在中国召开的129场特殊教育学术会议信息,分析学术会议的基本情况和研讨主题,探讨特殊教育学术发展的热点,并展望未来特殊教育的学术热点。

二、数据来源及方法

本文所讨论的特殊教育学术会议的范围是指在中国召开的以特殊教育或教育康复为研究主题的区域性学术会议(1)“区域性学术会议”特指中国大陆地区两省市及以上地区共同主办的学术会议;港澳台地区单一地区或多地区共同主办的学术年会议。。研究者整理公开的学术会议通知文件,使用主流搜索引擎检索相关关键词,从新闻报道等资料中提取学术会议信息。通过初步整理获得的数据,再依次以主要主办单位、主要信息发布平台、主要参会专家和会议名称等信息进行多次排查,尽可能详尽2017—2019年间特殊教育学术会议信息作为样本数据,录入Excel中,以便于后期处理。

本文使用Excel的分列、排序、分类汇总、去除重复和筛选等功能,对样本数据进行基本的数据统计分析,包括会议主办地、会议名称、主办单位、参会人员、活动形式、会议主题等。使用NLPIR汉语分词系统对会议名称和会议主题进行分词,整合同义词,再使用Excel统计高频关键词。

三、学术会议基本情况

(一)会议数量

2017—2019年间中国共计主办129场特殊教育学术会议,其中,2017年在大陆地区主办的会议有31场,在港澳台地区主办的有9场;2018年在大陆地区主办的会议有24场,在港澳台地区主办的有14场;2019年在大陆地区主办的会议有38场,在港澳台地区主办的有13场。在全部学术会议中有26场学术会议为连续性的活动,如海峡两岸特殊教育高端论坛已累计主办至第五届。近年来也涌现了大量的“首届”新办的学术会议,如首届全国“融合教育的发展与挑战”研讨会、全国首届关爱自闭症儿童公益论坛等大量体现特殊教育发展新趋势的学术会议。除特殊教育专题学术会议外,也有教育学或医学学术会议开始增设特殊教育分论坛,如2018年8月25至26日在北京市召开的中国听力语言论坛开设康复教育学分论坛。

(二)会议主办地

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中有24个地区均主办过1次及以上特殊教育学术会议,如表1所示,其中,台湾地区、北京市、浙江省分别以27次、16次、14次为中国特殊教育学术会议最为活跃的地区;江苏省、广东省、上海市等沿海地区的特殊教育学术会议也较为活跃;未主办过特殊教育学术会议的省份多为中西部地区。从主办的城市来看,台北、北京、上海、杭州、澳门和南京分别主办22次、15次、8次、8次、5次、5次特殊教育学术会议居于全国前列,这些城市绝大部分都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表1 2017—2019年中国特殊教育学术会议主办地分布

续表1

(三)会议名称

学术会议名称仅寥寥数字,却囊括了本场学术交流活动的会议类型、会议范围、研讨主题等基本要素。学术会议的类型有研讨会(60.9%)、论坛(35.7%)和学术年会(10.2%)三类。研讨会是学术会议的主要形式,是为研究和讨论某一问题而专门组织的具有学术性质的会议,[3]其对发言者有一定要求。论坛作为更加侧重公众发表相关观点,能够激发更多的特殊教育从业者参与学术交流。学术年会则是具有制度性的学术会议形式,其除了具有较好的延续性、学术性外,还具有规模性、主题性和参与性的特点。也有部分的学术会议兼具了两种不同的会议形式,如2018年8月10日在辽宁省大连市召开的两岸融合教育课程规划研讨会暨特殊教育学校校长高端论坛。

学术会议的名称非常明确地体现了本场学术会议的受众范围。学术会议的受众范围有海峡两岸交流(13.7%)、全国性(25.6%)和国际性(18.5%)等多个级别。在特殊教育学术领域,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较为频繁,搭建起了沟通民心的桥梁。其中,有25%以上的学术会议是面向全国的,嘉宾和参会者来自全国各地,充分地体现了学术会议的全国性。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整体起步较晚,特殊教育学者积极学习全世界特殊教育发展的优秀经验,以促进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近年来国际性学术会议的数量有所增加。但大部分的国际会议完全由中方发起主办,仅5场国际会议有国外组织参与主办;此外,国外的嘉宾比例较低,仍以中国特殊教育工作者参与为主。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范围的特殊教育学术会议数量有所增加,体现了各地间的学术会议合作增强,这将增进彼此间学术交流,并通过分享和借鉴各地优秀经验,促进区域的特殊教育发展。

如表2所示,从学术会议名称中可以发现,学术会议的研究主题包括特殊教育(41.9%)、融合教育(21.8%)、教学(14.1%)、康复(8.6%)和课程等关键词,这与后文的主题分析结果基本保持一致。一部分的学术会议名称还直接体现了所关注的特殊儿童障碍类型,包括自闭症(10.9%)、听力障碍(7.3%)和智力障碍(5.5%)三类。这一比例也基本符合现在特殊教育生源类型的比例和发展趋势,特殊教育从关注视障和听障两类儿童,到关注自闭症儿童和智力障碍儿童的变化。自闭症儿童在特殊教育学校生源比例逐步增加,成为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学术会议对这一群体的关注符合特殊教育发展的需求。

表2 2017—2019年特殊教育学术会议名称词频统计(前20个)

会议名称中出现了28次的高频词“暨”值得关注,它体现了当前部分特殊教育学术会议与其他主题活动共同合办。近年来,21%的学术会议是与其他学术活动或非学术活动合办的,如2018年11月13至14日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的全国特殊教育国家课程校本化岳麓高峰论坛暨长沙市特殊教育110年回顾展,将国家课程校本化高峰论坛与长沙市当地特殊教育主题活动相结合。这一举措不仅丰富了活动的形式,提高了活动的效率,也扩大了活动的影响力。

(四)会议主办单位

主办单位是负责号召与组织会议的机构,主办单位按照性质可分为教育行政部门、学术组织、高等院校、报刊杂志社、企业、非营利组织等六类[4]。如图1所示,学术组织和高等院校作为主要学术会议主办单位,占比分别为29%、27%;其他依次是教育行政部门、报刊杂志社、非营利组织、一线学校及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和企业。学术组织作为主办单位共出现69次,主要有各级教育学和心理学学会下属的特殊教育相关分会参与主办,其中,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共主办了6场学术会议位居各学术组织的前列。高等院校作为主办单位共出现64次,多数为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高等院校,其中,台湾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分别主办了12场和8场学术会议居于前列。教育行政部门共参与主办35场次,其中,台北市教育行政部门主办4场学术会议居于前列。非营利组织共参与主办22场次,如澳门扶康会等与特殊教育工作相关的团体。在报刊杂志社共参与主办20场学术会议中,《现代特殊教育》编辑部主办的学术会议达16场之多。一线学校及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共主办18场学术会议,除上海市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参与主办4场学术会议,其他单位均为单次参与主办学术会议。另有关注特殊儿童发展的爱心企业参与6场不同的学术会议。

(五)参会人员

会议的参会人员通常包括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领导、特殊教育专家学者、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及骨干教师、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师生等。会议的分享嘉宾通常包括分管特殊教育工作的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高校教师,各地优秀特殊教育学校或指导中心负责人。学术会议参会人数通常在150~200人;其中个别大型国际研讨会人数超过500人,如2017年6月在广东省东莞市召开的首届全国“融合教育的发展与挑战”研讨会。此外,个别学术会议进行了同步的网络直播,如2017年6月在上海召开的特殊教育质量提升高峰论坛,有报道显示超过2.8万人次参与本次的学术会议网络直播,极大地扩展了学术会议的影响力。

(六)会议形式

各场学术会议通常采用专家报告、专题演讲、圆桌论坛等形式,特殊教育学者们能够围绕主题进行高效探讨。通过对比中国大陆地区和港澳台地区的学术会议形式,发现我国台湾地区广泛地采用了口头发表和海报发表的形式,这值得中国大陆地区主办方进行借鉴。部分学术会议还在会前进行主题论文的征集活动,征文是组织者根据会议精神、目的、内容向同行业人员发起的一种学术倡议活动,其目的是广泛征集领域内最新的研究成果。[5]会议主办方通常会筛选优秀论文汇编论文集,少量优秀论文将有机会参与学术会议的现场交流。另外,还有十余场学术会议组织了参会人员参观一线学校或观摩优秀课堂等。

四、会议主题分析

会议主题最直接地体现了本次学术会议讨论交流的内容,与学术研究热点密切相关。2017—2019年特殊教育学术会议中有66场明确地提出了会议的主题或分主题;另有37场学术会议并未明确提出会议的主题,通过挖掘会议名称和会议内容,逐步明晰各场学术会议的研究主题。但仍有21场学术会议无法进一步明确会议主题,如2017年7月13日至15日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召开的特殊教育高峰论坛等。

如表3所示,融合教育是特殊教育学术会议研讨中最受关注的主题,其次课堂教学、师资培养和课程(课程标准)等研讨也是近年特殊教育学术会议研讨的热点。通过聚类分析,2017—2019年间热门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融合教育、课程与教学、支持保障体系三部分。

表3 2017—2019年特殊教育学术会议主题词频统计(前22个)

(一)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作为研究的热点话题,是37场学术会议的主题或分主题,占学术会议总数的28.7%,这体现了特殊教育学界对于融合教育话题的极大关注。融合教育既是世界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又是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继续面对的挑战。虽然融合教育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后来经过《萨拉曼卡宣言》的正式确认,融合教育成为世界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但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的特殊教育发展重点在保障残疾人入学率上,以快速增长为发展重点。伴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适龄儿童入学率极大地提高、特殊教育质量持续改善,特殊教育正迈向内涵式发展轨道[6],更加重视教育公平,为特殊儿童提供优质的、适性的教育。重视特殊教育发展的质量,成为这个时期学者们关注的重点。融合教育便是让所有儿童就读于适合其年龄层次及学习特点的普通班级或学校,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有效的教育,让所有儿童都获得充分发展[7]。2017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教育条例》便体现了“立足实际情况,推进融合教育”的总体思路;同年《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提出用“统筹推进,普特融合”基本原则来发展特殊教育。我国基本明确了发展融合教育的方向,融合教育将成为一段时期内特殊教育学术研究的重点领域。以融合教育为主题的特殊教育学术会议,符合了特殊教育理论发展和实践需要,仍将是特殊教育学术研究的热点主题之一。

(二)课程与教学

课程与教学是当前特殊教育学术研究的热点主题之一,其关键词包括课堂教学、课程标准等。在2017—2019年间的学术会议中,26.61%的学术会议以课堂教学为主题;18.5%的学术会议以课程标准为主题。这些关键词的高频出现与我国课程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密切相关,课程与教学的问题集中暴露。[8]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特殊教育的课程与教学问题也受到关注。2016年12月13日颁布的特殊教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中国第一次专门为残疾学生制定的学习标准,是对过去多年特殊教育经验的总结,也是特殊教育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9]受此影响,课程标准问题成为特殊教育领域专家学者、管理者、教师等格外关注的议题,例如:如何认识课程标准的重要性、如何解读课程标准、如何开展课程标准的培训等。此外,学术会议主题与当前特殊教育教学的需要密切联系,如2019年5月16日至17日在江苏省太仓市召开的新时期特殊教育学校分层走班教学现场研讨会,其聚焦于特殊教育课堂教学具体形式的研讨。另一方面,由于大量的参会者为特殊教育一线工作者,因此,针对课程与教学的主题研讨能够在进行学术交流的同时,有助于提高特殊教育工作者的专业能力。

(三)支持保障体系

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的建设,是特殊教育得以发展的保障,是提高特殊人群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维护其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10]加快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的建设是当前重要任务。[11]支持保障体系建设这一主题包括了师资队伍培养、法律政策完善等关键词。支持保障体系可以分为特殊儿童的教育支持系统、教育支持的保障系统两个子系统。[12]特殊儿童教育支持系统是指通过一些资源与策略帮助人们从整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获得资源、信息和关系,进而使其的独立性、生产性都得到提高。[13]特殊教育教师资源是发展特殊教育最主要的资源之一,如何在新时代培养符合特殊教育发展需要的大量高素质专业化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成为学术会议的热点议题。对于不同学段的教育支持讨论的热度也不同,目前学术会议对学前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比较关注,符合了当前我国特殊教育体系向两头延伸的需要。教育支持的保障体系是为保证教育支持的实现,与教育支持有关的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有机整体。[14]众多的基本要素之中,特殊教育政策受到学术会议的关注较多,如何完善法律保障体系,这与我国特殊教育正在面临的特殊教育核心法律缺失等问题相吻合。

五、结语

本文通过梳理2017—2019年间全国范围内的特殊教育学术会议信息,对学术会议的重要部分及主题进行整理分析。研究发现,近年来特殊教育学术会议活跃,东部沿海地区的学术会议数量明显多于中西部地区;学术会议的类型以研讨会为主,丰富多样;主办单位以学术组织和高校单位为多,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参会人员类型多样,分布广泛。重点分析了学术会议的主题内容,从中发现特殊教育的研究热点,融合教育成为最热门的研究主题之一,这与特殊教育的总体发展趋势相吻合,符合特殊教育的发展需要;课程与教学主题备受关注,这符合特殊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需要,特殊教育亟须进一步落实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和提高教学质量;研讨如何建设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和完善核心法律体系为主要举措。以上三点是近年来的主要研究热点,此外还有其他主题也备受关注,可能将是今后研究的热点。第一,加强跨学科协作,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成为必然,发挥科学技术支持特殊教育发展将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第二,特殊教育学段向两头延伸,关注转衔教育。随着适龄特殊儿童的义务教育入学率提高,学前特殊教育、职业教育、高等特殊教育等学段的研究将受到更多的关注,因此,提高普及度、提高教育质量、跨学段的转衔等新问题不可避免。第三,特殊教育组织形式转型的相关研究也在不断增长,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有效促进融合教育发展,改革特殊教育组织形式,创新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等形式也会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猜你喜欢

学术会议课程标准会议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八七会议》
第九届全国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第一轮)
欧洲理事会会议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会议通知
第十七届CCF 全国嵌入式系统学术会议(ESTC2019) 通知
第十七届CCF全国嵌入式系统学术会议(ESTC2019)通知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