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人生存的文化困境表征
——以《最蓝的眼睛》的库助文体学分析为例

2021-06-09王丽丽郭思文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科拉白人黑人

王丽丽,郭思文

(1.哈尔滨工程大学 外语系,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2.北京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081)

《最蓝的眼睛》是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创作的第一部经典作品。小说讲述了黑人小女孩佩科拉渴望融入白人文化,得到他人认可,但是最后希望破灭变得疯狂的悲惨故事,反映了“白人强势文化冲击下黑人心灵文化迷失”的悲惨现实[1]124。小说自从出版以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其中文化批评视角是解读这部小说的主要方法。研究视角主要聚焦在白人强势文化导致黑人民族文化身份丧失[2]和黑人弱势文化异化[3]两个方面。以往的研究一般都是借助文学批评理论将“研究对象置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下,以文本细读为基础探讨作家的创作意蕴、艺术风格和文化历史内涵”[4]4,属于主观思辨性论证,缺乏量化的客观证据支持。基于语料库的文学研究是通过抽取并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关键词进行实证研究的方法,有助于揭示文学作品的深层意蕴,使得“文学研究趋向于理性和感性结合,并逐渐走出传统文学作品研究范式的桎梏”[5]45。

文学作品题目对于文本内涵建构意义重大,通常是点睛之笔。小说以“蓝色”(blue)和“眼睛”(eye)为关键词,揭示了白人文化霸权下黑人生存的困境。本文尝试采用数据驱动方法和基于数据的方法,对《最蓝的眼睛》中关键词“蓝色”和“眼睛”的语义韵进行定量分析,同时结合传统的文学批评方法,探讨两个问题:一是黑人生存的文化困境有哪些?二是“蓝色”与“眼睛”两个词如何表征黑人生存的文化困境,从而更加翔实、科学和客观地阐释小说的深刻文化内涵。

一、黑人的认知体验困惑

白皮肤、蓝眼睛的“审美标准、价值观念不断冲击黑人的心灵,导致每个黑人都难以逃脱白人文化的浸染和侵蚀”[6]。崇尚浅肤色、蓝眼睛的审美标准已经在每个黑人心中根深蒂固,托妮·莫里森通过反复强调“蓝色”以及“眼睛”,反映出黑人对白人世界和自身生活环境的认知困惑。

在《最蓝的眼睛》中,“blue”一词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很多次。首先笔者利用WordSmith4.0软件对“blue”和“eye”的词频和语境进行统计,然后通过AntConc3.5.7统计“blue”的类链接,跨距设置为±5。“类链接是关于词语组合类别的抽象表述,搭配则是类链接的具体实现”[7]120,对类链接类别及其具体搭配进行整理和归纳的数据结果呈现了黑人在白人文化中认知体验和认知过程的变化。WordSmith软件统计“blue”出现次数和形式的结果见表1:

表1 “blue”及其变体词频

在小说中,“blue”共出现116次,其中以形容词形式出现次数最多,包含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共96次。此外,“blue”还以人名、副词和布鲁斯歌曲的形式出现,共计20次。在“blue”的不同形式中,其比较级和最高级共出现27次,并且多与“enough”搭配。在佩科拉幻想自己拥有一双蓝眼睛时,她反复与别人比较,“bluer than theirs”,“Much bluer than Joanna’s. And bluer than Michelena’s ? Much bluer than Michelena’s ”[8]197。“Blue”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使用,一方面显示出佩科拉内心的自卑,即使自己有一双蓝色眼睛,也不确定是不是比那些受欢迎的白人孩子更好看;另一方面暗示佩科拉受白人文化困扰的程度之深,以及小女孩不断渴求融入白人文化,被社会文化接受认可的极端心理。

通过AntConc中的“Clusters”选项统计“blue”的类链接,根据统计结果,类链接模式主要分为五类,如表2所示:

表2 “blue”类链接模式

数据结果显示A+N(56次)、A+Conj.(13次)、A+Adj.(7次)、A+Adv.(6次)、A+Prep.(2次)。统计结果表明“blue”与名词搭配出现的频次最高,其次是连词。副词和形容词与“blue”共现的频次相近。介词与“blue”共现的频率最低。因此,可以判断出“blue”在文中多作定语,修饰名词。“Blue”搭配的名词反映了黑人的关注焦点在何处,从而揭示黑人对社会的认知和感知体验。“Blue”作为定语时,后焦点的名词分类和出现频次如表3所示:

表3 “blue”后焦点词类与词频

“Blue”后焦点名词可以分为身体器官、玩具和日用品、服饰、自然界的事物以及抽象世界几大类。从黑人的日常生活的物理世界到其精神世界均存在“blue”的影子,可见黑人生存的世界中无处不弥漫着白人文化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必然造成黑人在白人文化世界中的困惑与两难抉择,即融入白人文化还是固守黑人传统的纠结心理。其中,“blue eyes”这一搭配出现次数最多,共49次。小说中,佩科拉因为黝黑的皮肤和丑陋的外表受尽周围人的冷漠,对自身产生厌恶,最终将受到的不公待遇归咎为自己的丑陋。蓝色与眼睛多次搭配出现,象征黑人渴望融入白人世界,内化白人的价值观念,进而用白人的视角认知和体验世界。

“Blue”做表语时其搭配词较少,前焦点词可分为身体器官和自然界两类,如表4所示:

表4 “blue”前焦点词类与词频

其中,“blue”作表语与“eyes”搭配共出现28次。“Sky”作为前焦点词与“blue”搭配只出现1次。前焦点体现出黑人对蓝色眼睛的进一步强调和关注。对蓝色的过度关注体现了白人身体美学对黑人认知体验产生的负面影响和黑人在白人文化世界中的生存困惑。十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blue”作为天然的颜色词在小说中很少用来描述自然颜色,更多地被用来描绘社会个体及其对社会环境的认知。从这个意义上看,小说中的“blue”带有明显的社会意义。

“Blue”和“eye”一词的多次反复出现说明黑人生存的世界中充斥着大肆宣传“白肤色美”的观念,导致了黑人生存的文化困惑。统计“blue”所在句子的谓词形式可以揭示黑人对白人文化观念从感知到认知的变化过程。从谓词形式来看,按照“blue”所在句子的出现顺序将其谓词形式进行排列,如图1所示:

图1 “blue”所在句子的谓词分布

从图1的分布可以看出:在前50句中实义动词出现较多;后半部分系动词的比例明显上升;中间伴随着少量半系动词。实义动词“具有实际的意义,其词义完全能够在句中独立充当谓语,也可以称之为行为动词”[9]39。实义动词强调动作的意义,说明动作发出者的动态行为。“蓝色”存在于实义动词为谓词的句子中说明黑人对“blue”的体验多是通过动作发生的。系动词构成的系表结构“可表述主语的性质、状况、特征等内容”[9]39。在系动词的句子中 “blue” 则表明黑人对蓝色处于认知的状态。从实义动词到系动词的变化体现了黑人对弥漫在生活周围的白人文化主动认识、了解、感知的过程。经过长时间的感知后,“blue”逐步内化到黑人的精神世界,成为精神上的一种存在形式。中间出现的半系动词则暗示黑人对“blue”从感知到认知的过渡。谓语动词的变化体现了白人文化对黑人心灵的扭曲过程。

二、黑人的价值观念异化

通过提取“blue”所在的句子,对句子的极性分布进行标注和统计,借此可以判断黑人生存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判断体现在“blue”所在句子的极性分布中,如表5所示:

表5 “blue”所在句子的肯定、否定、疑问句频次

肯定句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主人公对某种价值取向的肯定。“Blue”所在的句子中肯定句较多,体现出黑人对蓝色所象征的白人文化所持的积极态度。在种族主义政治的影响下,人人认同“白即是美”“黑即是丑”的文化价值判断。社会上,每个角落都遍布白人影星的形象;学校里,浅肤色的莫丽恩·皮尔成为老师和同学的宠儿;家庭里,黑肤色的佩科拉遭到母亲波利的嫌弃。美国社会中对白人形象的积极暗示遍布每一个角落,在此影响下黑人逐渐产生自卑、自我否定的消极心理,产生了对“白”的盲目追求,对“黑”的鄙视,抛弃了正确的价值观念。

同时,“肯定的缺失也可以表明主人公在对自我和周围事物的判断上具有不确定性”[10]31。“Blue”所在的否定句中,其中心词多为眼睛,集中分布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准确展现了佩科拉幻想自己拥有蓝眼睛后的种种思维活动。如“No one else will see her blue eyes.”[8]182“Nobody‘around here’probably has bluer eyes.”[8]201等句子体现小女孩极其关心自己的蓝眼睛是否足够“蓝”和谁拥有蓝眼睛。佩科拉认为自己拥有了蓝眼睛,并且沉浸在这种幻想中。她渴望得到最蓝的眼睛,梦想自己成为被所有人接受、喜爱、羡慕的白人。

疑问句中,“blue”多出现在反问句和否定疑问句中,一方面体现了黑人对追求白人价值的质疑;另一方面体现了佩科拉不自信、困惑、迷茫的心理。佩科拉认为自己拥有蓝色眼睛后,反复确认蓝色眼睛是否可以改变别人对自己的看法。“I don't have the bluest eyes?”[8]204、“They are bluer, aren’t they?”[8]97对蓝色眼睛的疑问体现小女孩内心的极度自卑,在经受社会对其种种歧视和不平等对待后,她自我身份的缺失和价值观的颠覆。加之,在“blue”的类链接中,其后接副词的情况也多次出现。根据统计,“blue”与副词“enough”的共现次数最多,出现在文章结尾部分。即便佩科拉幻想自己有了一双最蓝的眼睛后,内心仍然对这双蓝色的眼睛具有不确定感。她不断地从分裂的人格中求得肯定,不停地强调这双眼睛是否足够地“蓝”。佩科拉的内心活动不单是对自身的否定,她对“blue”的质疑和强调,也是对白人价值质疑的表征。

由于长期生活在种族主义压迫的大环境下,许多黑人对自我价值和本民族文化感到厌恶和自卑。这种负面情绪长期笼罩着黑人社区,使黑人对自身产生更加彻底的否定心理,转而“对白人文化抱有极大的幻想和热忱”[2]130。“Blue”所在句子的极性分布及其类链接搭配,再次从用词上证明黑人在扭曲的价值判断影响下,他们不再仔细审视本民族文化,自卑感根植于心,进而盲目追求白人文化,形成丧失自我的价值观念异化。

三、黑人的身份建构危机

语义韵是指具有相同语义特点的词项与关键词搭配在整个语境中可能弥漫着积极或消极的语用氛围[11]150-160,词汇的意义通过搭配体现,搭配是词汇的组合关系[12]194-196。小说中除了大量运用蓝色突出白人文化的影响,还用了具有相同语义特点的表示颜色的词,统计结果见表6:

表6 颜色词频次

统计结果显示,黑色和白色的出现频率相当。莫里森恰当地运用两种颜色体现美国社会白人和黑人价值观的激烈对抗。黑色出现104次,白色出现100次。小说中反复提及黑、白二色,反映出美国社会中黑白文化的冲突,黑人竭力抗争融入或者摆脱身份焦虑的困境。黑、白文化的二元对立,也是美与丑的对立,白色代表美丽、高贵;黑色代表丑陋、低贱。波利产子被白人大夫看作“下马驹儿”[8]125,仿佛感受不到疼痛。雅克鲍斯基卖糖果给佩科拉时不愿意触碰她的手指。“白人种族主义思想给不同的肤色强行加上了主观的联想和偏见”[3]139,挣扎在白人至上的生存空间中,黑人对自身身份产生困惑,丧失身份意识,产生身份建构困难。

黑白的对立凸显了黑人和白人身份的对抗,除却对黑、白两个颜色词的探讨外,文中与“blue”共现的其他词类,也呈现出不同的语用氛围和文化意义,揭示了黑人建构种族身份的艰难历程。其他颜色词不仅表示颜色,还具有特殊的文化语义。与“blue”共现的形容词表明不同语境下的语义氛围差异。在前面的统计中,A+N这一类链接模式出现频次最高,第二高频的为A+Adj.,分析与“blue”共现的形容词和代词也反映出黑人生存空间中遭遇的身份危机, 见表7。

表7 与“blue”共现的其他词类(形容词和代词)

从表7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表示颜色的形容词中,“white”“yellow”“pink”等浅色的词出现较多。第一,蓝、白、黄三种颜色构建出典型的白人形象:金发、碧眼、白皮肤。玛丽·珍的形象是“Smiling white face. Blond hair in gentle disarray, blue eyes looking at her out of a world of clean comfort.”[8]50。秀兰·邓波儿的头像被印在蓝白的杯子上,全世界都认为小女孩喜欢“蓝眼珠、黄头发、粉皮肤”[8]20的娃娃。黑人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白人影子使其无法跳脱白人文化的阴影。白人的生存空间是明亮的,而黑人的生存空间却是黑暗的。第二,黄色、粉色、绿色等浅色调是介于强烈对比黑白两色的中间颜色,体现了黑人在黑白两种身份选择中的困扰,代表部分内化白人文化观念的黑人,他们外表肤色是黑色,但内心却已被洗白。同时也象征黑人身份的杂糅与变形,融入白人社会必须付出的代价和结果,既无法完全融入白人社会,又无法完全摆脱黑人民族的两难境地。

与“blue”共现的第二类词为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指示代词,表征黑人对自身存在感的焦虑和质疑。小说中,佩科拉想要蓝色的眼睛,是对白人身份的向往。谁有一双蓝色的眼睛?蓝色是与谁相关的颜色?蓝色属于他们的(their),白人的。佩科拉想自己拥有(own)蓝色的眼睛,甚至想让自己(my)的眼睛变成最蓝的。小黑猫的(its)眼睛是蓝色的,可小猫却被裘尼尔摔死。小黑猫的悲惨结局暗示着佩科拉在黑人群体的内部攻击中遭受的心灵创伤。“But I gave her those blue eyes she wanted.”[8]181这句话中使用“those”修饰蓝色的眼睛,“those”这一指示代词在语义上暗含“远”的意义。这种远不仅是佩科拉与蓝色的眼睛在客观世界中的距离,更是在文化上的距离,身份上的差异,抽象世界中的距离,一双蓝眼睛对于她来说遥不可及。这些搭配的词反复强调蓝色的所属情况是黑人身份焦虑、存在感缺失、生存压抑感的表征。

其他形容词与“blue”共现,可分为积极语义韵和消极语义韵。积极语义韵中,“glory”“bright”等词赋予“blue”高贵、光鲜亮丽、庞大且富有权力的内涵,代指白人文化的优越地位以及白人世界在黑人眼中强烈的存在感。“gentle”和“calm”与“blue”共现,表明蓝色所象征的白人形象是绅士的、温柔的、冷静的,与黑人的粗俗、吵闹形成对比。“Blue”与“starched”“little”“marble”共现,体现这种蓝色是刻板的、少数人的,暗指白人世界是冷漠无情的、具有阶级差异和门槛要求的,是消极语义韵的表现。乔利与达琳在田野间被两个白人猎人发现时,他认为他们是“高大的、带枪的白人”,而自己却是“弱小的、无助的黑人”[8]148。白人文化已经冲垮乔利的内心,在白人面前乔利极度地自卑和压抑,即使不想任人宰割,也不敢反抗。“Blue”的积极语义氛围和消极语义氛围体现黑人在白人文化的冲击下,生存地位的低下,内心的压抑与自卑,种族身份的迷失。

此外,“眼睛”代表人物看待社会文化的视角,也是黑人身份存在的标志。长期生活在种族不平等的社会中,黑人内心的自我认同感缺失,转而认同白人的审美价值。“一双蓝眼睛从清洁舒适的世界向外看着她”[8]50。佩科拉向往拥有一双蓝色的眼睛,认为白人的世界是清洁、舒适的,希望从白人的眼中看世界,同时希望被社会当作白人一样对待。“Blue”一词除蓝色的含义外,还有“忧郁的”“悲伤的”含义。文中“eyes”共出现182次,题目中也使用了“eye”。“Eye”与人称代词“I”谐音,与“bluest”搭配,具有“最忧伤的我”这层含义,暗指美国社会下黑人生存空间的阴郁,也喻示佩科拉建构身份失败的悲惨命运。

莫里森通过“blue”和“eye”建构了黑人身处的白人文化环境,揭示了美国社会的文化冲突和种族歧视对黑人身份建构造成了极大困扰。黑人不被当作“人”来对待,使其逐渐丧失生存地位。生存空间的压抑和阴郁气氛的弥漫,使黑人逐渐憎恨自我,丧失种族身份意识,建构了矛盾的身份。生存的困境和身份的焦虑使黑人甚至仇视同为黑人的亲人,最终导致像佩科拉这样的黑人小女孩成为白人文化冲击下的无辜受害者。

本文量化统计了《最蓝的眼睛》中的两个关键词“blue”和“eye”在文本中的分布情况,从词汇出现频次和搭配角度探讨词汇选择与主题表达之间的关系。通过数据驱动方法和基于数据的方法分析“blue”与“eye”的文化内涵,关键词的类链接和分布客观地证明黑人在白人社会中的生存困境和身份建构危机。此外,关键词与共现词出现频率的统计表明“blue”代表着白人文化,象征着白人的地位和身份。“Eye”既是人物观察世界的窗口,也因其与“I”同音,代表黑人个体。通过对“blue”和“eye”搭配词的分析,可以看出白人主流文化影响下黑人身份意识,身份危机,身份建构所遭遇的种种挑战。

通过定量的语义韵分析,可以增强文学文本分析的客观性。基于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最蓝的眼睛》中“blue”和“eye”进行细致的统计和整理,为黑人生存的文化困境分析提供充分、可信的语料证据。语料库语言学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可以丰富文学体裁分析的方式方法,为研究者提供一个崭新和高效的审视文学作品的手段。

猜你喜欢

科拉白人黑人
白人的暴行是如何将昔日被奴役者在重建时期争取到的进步变革一手粉碎的 精读
黑人谈河流
全新别克 昂科拉、昂科拉GX
全新一代别克昂科拉
新西兰杀戮事件凸显白人极端主义在全球影响之广
全新别克昂科拉、昂科拉GX
昂科拉 18T都市领先型
影史上第一个黑人与白人接吻的镜头,是他剪辑的!
善跑不擅游的黑人
善跑不擅游的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