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偃麦渗入系苗期耐盐鉴定与分子标记评价
2021-06-09乔麟轶张潇文李世姣陈芳李欣郭慧娟张树伟常利芳张晓军畅志坚
乔麟轶,张潇文,李世姣,陈芳,李欣,郭慧娟,张树伟,常利芳,张晓军,畅志坚
(1.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与分子改良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山西 太原 030031;2.山西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土壤盐渍化严重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产量。目前我国东北、西北、黄河三角洲及沿海等地区的盐渍化土壤面积高达3.6×107hm2[1,2],已成为限制作物增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小麦是我国的主粮作物,随着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的不断加大,增强小麦对盐渍土壤的耐受性进而提高其产量,对于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广泛发掘耐盐种质是选育小麦耐盐品种的前提。偃麦草属 (Thinopyrum)植物隶属禾本科小麦族,可在盐碱地或滩涂生长,是小麦抗逆性改良的优异基因库[3]。长期以来,育种家通过远缘杂交或体细胞融合技术将偃麦草遗传片段导入小麦,创制了小偃麦种质,并据此选育出耐盐品种用于生产[3-5]。例如源自中间偃麦草 (Th.intermedium)的山农120211[6]和源自长穗偃麦草 (Th.ponticum)的小偃6号[7]、山融3号[8]都表现出很好的耐盐性。其中,山融3号携带的耐盐基因被定位在5A染色体上[9,10]。
本实验室自1986年起利用染色体异源重组将中间偃麦草片段转移至普通小麦,创制了TAI7045、TAI7047和TAI8335等多个八倍体小偃麦新类型[11-13],并将其与普通小麦品种杂交、回交,获得一批兼抗小麦白粉病和条锈病的小偃麦新种质[14,15]。本研究从小偃麦TAI7047的后代渗入系中选出136份染色体数目为42的材料进行苗期耐盐性鉴定,并利用分子标记对其进行评价,以期为小麦耐盐育种提供新种质及耐盐新抗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36份小偃麦渗入系 (晋麦33/TAI7047//*2京411的F9~F10家系)及其亲本用于苗期耐盐鉴定,小麦品种山融3号和中国春分别作为耐盐和盐敏感对照材料。其中,山融3号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刘成研究员提供,其余材料均由作物遗传与分子改良山西省重点实验室提供。
1.2 盐胁迫处理
每份材料取25粒种子,先用1%的双氧水消毒,再用蒸馏水冲洗干净,然后放置于培养皿中萌发。待胚根伸长至2~3 cm时,选择16粒生长势一致的种子转移到培养箱中的1/2霍格兰氏营养液中生长,参数设置为16 h光照/8 h黑暗、22℃/16℃;待幼苗生长至两叶一心期时更换含NaCl的1/2霍格兰氏营养液进行盐胁迫,再生长7 d进行表型鉴定。试验设3次重复。
预试验设置0、50、100、150、200、250、300、350 mmol/L NaCl共8个浓度对耐盐对照山融3号和盐敏感对照中国春进行苗期耐盐鉴定,选择两者耐盐表型差异最大时的处理浓度来鉴定渗入系材料。
1.3 表型鉴定与数据分析
参考单雷等[9]的方法,根据农业农村部《小麦耐盐性鉴定评价技术规范》(NYΠPZT0012.2002)将小麦耐盐级别划分为0~4级,对每个材料的16株幼苗分别进行小麦叶片的盐害程度鉴定,并计算盐害指数。计算方法为:盐害指数(%)=∑(0×0级苗数+1×1级苗数+2×2级苗数+3×3级苗数 +4×4级苗数)×100/(5×16)。
根据盐害指数评价材料耐盐性,评价标准为:高耐(0~20.0%),耐盐 (20.1%~40.0%),中耐(40.1%~60.0%),敏感 (60.1%~80.0%)和高感 (80.1%~100.0%)。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软件处理数据、作图以及数据统计分析。
1.4 分子标记检测
采用改良CTAB法[16]提取供试材料及对照品种的基因组DNA。利用山融3号耐盐基因的连锁分子标记Xbarc144(F:5′-GCGTTTTAGGTGGACGACATAGATAGA-3′;R:5′-GCGCCACGGGCATTTCTCATAC-3′)[10]对小偃麦渗入系进行PCR鉴定。PCR反应体系为10μL:ddH2O 3.5μL,PCR Mixture 5.0μL(B532061,生工生物,中国上海),引物0.5μL,DNA模板 (100 ng/μL)1.0μL。PCR扩增程序:95℃预变性3min;95℃变性30 s,58℃复性30 s,72℃延伸30 s,共35个循环;72℃延伸10 min,12℃保存。PCR扩增产物利用8%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Acr∶Bis=29∶1)电泳检测,硝酸银染色后照相保存结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苗期耐盐鉴定浓度筛选
以耐盐对照山融3号和盐敏感对照中国春为测试材料,设置0~350 mmol/L NaCl共8个浓度进行苗期耐盐鉴定。结果(图1)显示,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测试材料的盐害指数逐渐增加。在250 mmol/L NaCl浓度下,山融3号和中国春的盐害指数分别为35.4%和73.6%,差异达到最大值,因此将250 mmol/L作为对渗入系材料进行耐盐筛选的鉴定浓度。
图1 小麦苗期耐盐鉴定浓度的筛选
2.2 渗入系材料苗期耐盐鉴定
对136份小偃麦渗入系及其亲本进行苗期耐盐评价。结果显示,外源亲本TAI7047的盐害指数为29.26%,具有耐盐性;而小麦亲本晋麦33和京411则表现为盐敏感,盐害指数分别为63.17%和70.83%。小偃麦渗入系中,耐盐、中耐、敏感、高感材料的数量分别为9(6.6%)、62(45.6%)、62(45.6%)和3(2.2%)份,其中,有6份渗入系(CH01、CH1631、CH1696、CH1715、CH3286和CH16425)的盐害指数低于对照品种山融3号,表现出很好的耐盐性(图2,表1)。
2.3 苗期耐盐渗入系的分子标记评价
利用山融3号的耐盐基因连锁标记Xbarc144对136份小偃麦渗入系及其亲本进行PCR鉴定。结果显示,Xbarc144在盐敏感小麦亲本晋麦33、京411和耐盐亲本TAI7047间存在多态性,并在小偃麦渗入系中表现出4种标记型,其中Xbarc144-a和Xbarc144-b型分别来自于晋麦33和京411,Xbarc144-c和Xbarc144-d型则来自于TAI7047(图3)。然而方差分析结果 (表2、表3)显示,4种标记型对应的盐害指数之间无明显差异 (F=0.27<F0.05),表明Xbarc144标记与这批渗入系的耐盐表型不连锁。
图2 136份小偃麦渗入系的苗期耐盐等级和分布
表1 6份耐盐渗入系及其亲本和对照材料的苗期耐盐表型和标记型
表2 Xbarc144在136份小偃麦渗入系中的4种标记型对应盐害指数
表3 Xbarc144的4种标记型对应表型值的方差分析
图3 Xbarc144标记在部分小偃麦渗入系及其亲本中的标记型
3 讨论
育种家通常将高产、优质和抗病等性状作为主要育种目标,对耐盐等抗逆表型的关注相对较少。有研究表明,现代小麦品种的整体耐盐性几乎没有提升,而遗传多样性持续下降,优异耐盐单倍型较为单一[7]。因此,从小麦近缘物种中广泛发 掘 耐 盐 位 点 尤 为 重 要。 例 如Byrt[17]和Munns[18]等从一粒小麦 (Triticum monococcum)的渐渗系中鉴定出一个主效耐盐位点Nax2,并确定TmHKT1;5为候选基因,导入TmHKT1;5-A的四倍体小麦在盐碱地中增产达25%。而偃麦草属盐生植物含有更为丰富的耐盐基因,本实验室历经30余年将中间偃麦草片段导入小麦,创制了一大批小偃麦渗入系。本研究对八倍体小偃麦TAI7047的渗入系进行苗期耐盐鉴定,共筛选出71份耐盐材料,其中有6份材料的耐盐性高于对照品种山融3号,可为小麦耐盐遗传改良提供新种质及耐盐新抗源。
鉴定结果显示,这批渗入系的小麦亲本晋麦33和京411均为盐敏感材料,而亲本八倍体小偃麦TAI7047则表现为耐盐,表明耐盐性来源于TAI7047。TAI7047中导入了中间偃麦草的2条J染色体、6条Js染色体、3条St染色体和2条Js-St染色体[12,19],初步猜测其耐盐性可能来源于中间偃麦草,对此我们将检测TAI7047系谱亲本的苗期耐盐表型进行验证。
由于小麦耐盐品种山融3号的耐盐基因来源于长穗偃麦草,而中间偃麦草(JJsSt)与长穗偃麦草 (JJsJx)具有相似的基因组组成[20],因此我们用山融3号耐盐基因的连锁标记Xbarc144对小偃麦渗入系进行PCR鉴定,结果显示渗入系的耐盐表型与Xbarc144不连锁,可能包含新的耐盐位点,这将有助于拓宽小麦的遗传背景。
4 结论
利用250 mmol/L NaCl对136份小偃麦渗入系进行苗期耐盐鉴定,从中选出71份耐盐材料,其抗性来自于亲本TAI7047。有6份渗入系的耐盐性(盐害指数31.25%~35.94%)略高于对照品种山融3号 (盐害指数38.45%),可为小麦耐盐遗传改良提供新种质。本研究中渗入系耐盐表型与山融3号的耐盐连锁标记Xbarc144不连锁,可能具有新的耐盐位点,拓宽了小麦的耐盐遗传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