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C+BOPPPS教学模式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Python程序设计课程为例
2021-06-09左卫刚
左卫刚 李 丰
(山西管理职业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引言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2020年上半年线下教学无法正常展开,教育部出台《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绝大部分高校进行了线上教学,“用教育技术倒逼教学改革”[1]成为现实。下半年各高校复学之后,在线教学从“新鲜感”走向了“新常态”,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趋势已经到来。线上教学是从MOOC开始的,[2]SPOC教学模式从MOOC基础上发展起来,针对MOOC教学存在的教师对课堂的控制问题和对学生的了解问题,提出了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并在美国高等教育领域推广应用。[3]国内在清华大学的“云计算与软件工程”课程中率先引入并取得良好效果。[4]
高等职业教育是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种独特类型,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学习技能的迁移性和教学背景的职业性。SPOC教学模式从广度上说已在全球展开,从深度上说经过近十年的研究与实践已非常成熟,但在高等职业教育应用领域仍有拓展的空间。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和内容特征,为了在应用SPOC教学模式的具体过程中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SPOC教学框架下引入了另外一种教学模型,将两者结合并进行了教学应用与研究。
一、基于SPOC+BOPPPS教学模式的构建
高职教学在运用SPOC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引入了BOPPPS教学模型,该模型基于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和社会学习理念构建。根据学生在课堂学习时一般能够保持15分钟左右注意力的普遍情况,将课堂教学内容切割为15分钟左右的六个教学小单元,[5]所有小单元组合而成的课堂遵循“起承转合”的脉络。六个阶段分别用六个英文缩写字母来表示:B是指Bridge-in(进入课程教学之前的引言环节),目的在于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关注即将开展的核心教学内容;O是指Objective(建立课堂学习目标和预期达到的效果),教师言简意赅地阐明学习目的,传达教学目标以及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明确掌握学习的方向;P是指Pre-assessment(课前测试或预评估),通过几个简单选择题或问卷、作业等,掌握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对课堂待讲授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并根据课程目标的需要和学生的状况及时调整讲课思路;P是指Participatory Learning(师生参与式学习),通过师生互动来实现课程核心内容的交互式学习;P是指Post-assessment(课后测试),通过有针对性的测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学生本次课程的学习效果是否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S是指Summary(课堂总结),简练地总结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和技能要点,整理并回顾授课内容以进一步巩固学习目标。
我们将SPOC和BOPPPS结合起来,共同应用于高职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范围上采用以班为单位的小规模、有限定准入条件的课堂,在教学手段上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分为六个部分,分别采用BOPPPS的教学模型,构建的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SPOC+BOPPPS教学模式
这一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分为线上和线下两大部分,线上部分主要运用于课前和课后,线下部分运用于课中,具体情况如下:
(一)线上部分
线上部分完成的教学步骤有三个,分别是课堂的引入、重难点的解读和预评估工作。完成线上任务主要用到的平台是课堂派手机APP学习软件,教师在课堂派中提供相关资源、监督学生登录情况、视频浏览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并根据学生的浏览时长、登录次数等过程性数据来评估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投入情况和学习效果等。
1.导入
该部分主要内容是将本节课要掌握知识点的工作背景、在工作岗位中所处的位置、在这门课程中所处的位置、与上一部分内容的关联等相关信息通过视频、文章、PPT等呈现,供学生浏览了解,作为学习背景知识的一部分。
2.学习目标
这一部分主要是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对本节课的重、难知识点进行讲解。讲解过程可以根据知识内容和学生的接受程度,利用电子白板、实训室操作视频、电脑录屏、动画制作等各种方法呈现,力求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学生能够尽快看懂内容。每节课的重、难点解读时间最好控制在15分钟左右。
3.预评估
预评估的目的是在线下上课前了解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程度,做到有的放失。具体做法是:学生在了解完背景知识和重、难点之后,完成约10个题左右的单项选择题,教师根据学生对题目的答题正确情况,结合学生课前登录次数、在线时长等数据,掌握学生对本部分知识的了解情况,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安排活动内容,达到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
(二)线下部分
1.互动学习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6]的高职教学思想和建构主义教育要求,线下课程的开展以学生操作为主。教师将典型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转化为一个个带有职业背景的学习任务,把重、难知识点融入学习任务中,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和职业要求安排长短不同的完成时限,有时可将部分学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任务的引领者。
2.课后测试
作业检测根据课堂任务的完成要求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个体的作业检查或展示,另一种是小组作业的检查或展示。学习任务如果是以学生个体为单位来完成的话,教师在作业展示环节一般情况下是每组抽一名同学或由组长推荐一名同学,利用苏亚星等课堂管理软件将学生个人操作电脑展示于投影设备上,由学生展示任务效果并讲解完成过程与思路;小组作业的展示一般由组内成员协商后派一名代表进行解说,其他成员可以适当补充。作业检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从而决定后续课程的进度与安排;二是小组协作增强组员分工和团结意识。
3.课堂总结
课后检测完成后教师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本节课程的点评与总结:一是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重点与难点;二是针对学生掌握不太牢固的知识点进行深度讲解;三是对学生作业展示情况进行点评,教师对完成情况好的同学和小组予以鼓励并指出优秀之处,对完成情况不太理想的同学或小组需要指出继续改进和提升的地方。
二、SPOC+BOPPPS教学模式在Python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实现
SPOC+BOPPPS教学模式构建完成后,在高职二年级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Python程序设计中进行了试运行。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有两个班64人参与本门课程的学习,根据任务复杂程度每6名同学分成一个学习小组,共分为11个组(有两个小组为5名同学)。SPOC+BOPPPS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以下三部分:
(一)课程准备过程
1.依据岗位要求设置教学内容
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设置思想,首先,调查不同企业程序设计员工作岗位上与Python程序设计课程相关的岗位工作内容、岗位标准和操作要求,选取其典型工作任务,将任务按照“学习场”的要求设计为课程领域;其次,把课程领域细化为多个学习领域;再次,把学习领域与“学习场”结合,分解为不同的学习情境;最后,把学习情境拆分为不同的教学过程,每节课都是一个教学过程的实施,并将每个教学过程的核心操作点和操作难点细化为教学的重难点。拆分后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任务如表1所示:
表1 Python程序设计典型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任务
续表1 Python程序设计典型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任务
2.线上课前教学资源的建立
线上三部分的教学资源需要教师在每节课程开始前根据内容情况分别于7天至10天建立并上传,主要有以下三部分:一是与工作岗位相关的背景视频、新闻、操作规程等视频、图像、文档内容;二是重难点讲解时教师制作的微课和一些难点动画演示;三是预评估用到的选择题列表和标准答案,学生最好答完后立刻就能看到答案和解析。
3.教学所用设备、软件与APP的培训
线上教学用到的APP有:课堂派、智慧树、微信群等;用到的软件有Python编程软件、Excel表格制作软件。线下教学用到的设备和软件主要有:个人自带电脑或实训室电脑、多媒体投影设备、苏亚星教学软件等。教师要专门运用课余时间或上课时间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和操作相关软件与设备。
(二)课程实施过程
1.在本门课程开始前,教师首先以班级为单位创建一个微信群,在微信群中告知学生以下几点:一是课程授课方式和线上授课要求;二是所用到的APP及其下载方式;三是课程评价方式和评价过程,以及学生分组要求。教师对学生应用APP、软件和设备进行初步培训。
2.线上课程开始后,教师应提前一周将相关内容的课程背景资源和重难点知识讲解、动画等上传,并监测学生浏览完成情况,提前5天将预评估内容上传并要求学生完成答题;然后根据学情提前一天将课堂拟完成的任务和所需资源上传,要求学生上课开始完成。
3.线下课程开始后,教师是课堂整体进程的掌控者,可随机或根据事先约定将某一同学的操作过程投影至大屏幕。在课堂上教师负责课堂纪律、查看学生整体任务进度并对个别学生的操作进行纠正或答疑,根据学生任务完成情况控制学习进度,并要求学生展示作业、进行课堂总结。
(三)课程评价过程
根据高职教育的要求和所在学校的相关规定,学生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占20%)、实训成绩(占4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40%)三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由学生课堂出勤情况(占10%)和课堂表现情况(占10%)组成,实训成绩由实训任务完成情况(占15%)、完成效果(占10%)、任务展示情况(占5%)和分组完成情况(占10%)组成,期末考试成绩为满分为100分的考试卷面成绩(占40%)。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学生课程评价组成
三、实施效果对比
SPOC+BOPPPS教学模式实施一个学期后,教师明显感觉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增加,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任务完成情况和完成效果更好,分小组讨论更加热烈,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能够精确量化教学效果,在课程开始前就选择了同一年级的计算机软件技术班和大数据班就同一门课程进行对比,因两个班的学生人数共为59人,所以随机选择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两个班(实验班)的59名同学和这两个班的同学就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表现进行对比,具体情况,如下表2所示。
表2 两组同学教学效果对比情况表
每学期课程结束后,学校教务处会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测评,测评百分比也能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学生对不同教学模式的接受和认可程度,具体情况见表3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同样学生人数的对比情况下,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资源浏览次数、任务完成情况和分组讨论情况都明显高于普通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情况。
表3 不同班级学生测评满意度百分比
表3中情况较为复杂,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新模式下学生对授课方式的满意度低于传统模式,学生认为学习过程比较困难,二是学生对实训技能的提升和学习效果的认可上普遍好于传统模式;三是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上,二者基本持平。
四、结语
SPOC+BOPPPS教学模式充分运用信息化设备和线上教学,比较符合高职教育对课程教学的要求,运用后经过对比和评价发现能够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效果,对新冠疫情下高职教学的开展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是如果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形式大范围展开,学生自带的手机、平板电脑等信息化设备必然会大规模高频率使用,短时间内会对高校的宿舍管理、后勤保障、用电安全等方面产生影响,需要高职院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一些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在新模式运用过程中,课前的教学在线上进行,客观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强度,导致部分学生对教学模式产生了消极看法;三是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会对教师的备课、资源准备、信息化设备的使用产生新的挑战,教师的工作量增加,在目前教学现状下很难有效提高教师主观积极性,会对新模式的应用产生不良影响。下一步如何改进教学模式,引入新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线上学习的积极性,将成为新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