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档案领军人才的调查与思考
2021-06-09湘潭大学郑童
文/湘潭大学 郑童
高素质专业化档案人才作为我国档案界的“智囊团”,对提高政府决策力,引领档案行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成为我国档案事业的重点关注对象之一。近年来,国家采取多项措施加强专业化档案人才队伍建设。2017年6月,国家档案局启动了全国档案专家选拔与培养工作,最终确定全国档案专家106名、全国档案领军人才31名。选拔档案专家是为推动档案专家库工作的开展,用好专家、培养好专家则是管理好专家库的后续环节。
选拔档案专家是建设档案专家库的第一步,此文以全国31名档案领军人才为调查对象,调查我国档案专家队伍的人员组成,发现档案人才库人员结构与高素质专业化档案人才队伍配备的不足之处,旨在不断提高档案工作现代化水平。
一、调查方法与数据来源
此次调查采用网络调查法,通过对档案系统的官方网站、部分官方或个人博客进行查询,结合部分机构在信息公开中附带的个人申报表或专家信息公示表,调查31名全国档案领军人才的机构及领域分布、年龄分布、性别比例、地域分布、学历分布。具体名单如“表1”所示。
表1 档案领军人才
领域 姓名 工作单位张美芳 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耀林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姜莉 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研究五室主任 彭远明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档案保管保护领域马振犊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长李国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副馆长、研究 馆员杨来青 青岛市档案局副局长赵玉洁 吉林省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研究馆员梅佳 北京市档案局(馆)处长曹必宏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副馆长档案信息开发利用领域毛海帆 江西省档案局(馆)档案技术保护处处长许桂清 辽宁省档案局(馆)党组书记、局 (馆)长陶水龙 北京市档案局(馆)副局(馆)长黄玉明 安徽省档案局党组书记、局长、省档案馆馆长 黄建峰 福建省档案局副局长郝晨辉 中国档案学会办公室主任档案信息化建设领域丁华东 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党委书记、教授丁海斌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图书情报与档案一级学科负责人、教授王英玮 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档案管理教研室主任、教授张斌 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院长、教授覃兆刿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档案系教授档案学理论研究领域
二、调查结果
(一)领军人才机构及领域分布。国家档案局下发的《关于做好2017年全国档案专家选拔工作的通知》中规定了全国档案领军人才的选拔范围:全国档案系统、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从事档案工作或档案学研究的在职人员,因此笔者将机构类型分为全国档案系统、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机关企事业单位三种类型。经调查发现,从机构分布来看,其中全国档案系统工作人员占比为48%、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工作人员占比29%、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占比23%,具体如“表2”所示。从专业领域来看,档案法规标准、档案收集鉴定、档案保管保护、档案信息开发利用、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学理论研究六个领域的领军人才分布相对均衡,具体如“表3”所示。
表2 全国领军人才机构分布
表3 全国档案领军人才领域分布
(二)领军人才队伍结构。1.年龄结构。通过对31名全国档案领军人才年龄进行调查(仅27位调查出年龄),笔者发现有将近85%的领军人才年龄在50岁或以上,另有15%的领军人才年龄均在47至49岁之间(截至2018年6月)。2.性别结构。全国档案领军人才中,男性所占比例多于女性,分别占比为:61%、39%。3.地域结构。通过对31名全国档案领军人才的工作单位进行调查,笔者发现全国领军人才分布在13个省市,其中北京的领军人才达到13名,占总人数的41%,其次是江苏、上海、辽宁、江西和福建,可见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好,档案工作水平更高,能够吸引到优秀人才且人员素质普遍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难以吸引人才,档案工作水平相对较低。北京档案工作水平居全国前列,全国各地档案工作水平发展也不均衡。4.教育结构。通过网络检索,31名全国档案领军人物中,仅有22名专家在网络上有明确学历信息,2名专家可判定最低学历为本科,另外7名档案领军人才没有明确的学历信息。
从全国档案领军人才的专业结构看,专家中有档案学科班出身的,也存在较多有历史学、经济学、哲学等专业背景的人才。值得关注的是,档案信息利用开发领域的档案专家多有历史学的教育背景,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领域的档案专家多有档案学教育背景,整体呈现出文史哲专业背景人才多于理工科背景人才的特征,明确有计算机学科背景的领军人才相对较少。
三、调查结论
(一)档案专家队伍的优势所在。1.档案专家数量急剧增加。随着社会的迅速增长,我国档案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自1982年12月召开的全国档案工作会议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起一个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管理科学、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事业体系”以来,我国经过不断努力形成了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档案教育、档案科学研究、档案业务管理、档案事业管理等要素的档案事业有机整体。档案领域专业人才队伍培养规模不断扩张,高等教育特别是档案学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为我国档案领域输送了大批活跃在档案学领域的人才。2.档案专家综合素质日益增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不断调整优化教育规模、布局和结构,提高教育普及水平、办学条件和效益,我国教育事业总体呈现迅速发展的状况。因此活跃在档案学界的专家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有着较高的教育水平。
(二)档案领军人才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1.领军人才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当前,基层档案机构专业力量较薄弱,一线科技人员不足,因此在全国档案领军人才中很少看见基层档案工作者的身影。此外领军人才的中青年骨干严重不足,全国档案领军人才都是47岁及以上的人才,中青年相对较少。另外,国际档案人才严重缺乏,复合型(既懂得业务又善于管理)人才也相对缺乏。2.领军人才知识结构相对单一。领军人才中虽有来自文史哲不同专业的专家,但整体知识结构是相对单一的,整体呈现出文史哲专业背景人才多于理工科背景人才的特征,明确有计算机学科背景的领军人才相对较少。在全面推进信息化进程的时代背景下,档案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档案信息化建设成为档案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力量是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是实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之本。可见当前我国档案人才队伍还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因此应当加强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
四、加强档案领军人才队伍建设的构想
(一)完善专家库的管理与建设。遴选档案专家只是建立档案专家库的第一步,建成之后应当实行动态管理,即建立档案专家的动态管理机制。通过对全国档案领军人才的调查可知,31位专家中尚无来自企业的档案工作者,企业作为社会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档案管理也是档案事业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企业档案工作者在档案领军人才队伍的缺席不利于档案事业的全面发展,因此可以适当对有实际困难的特定领域放宽标准,扩充专家数量,保证各领域的完整。
同时,由于社会的迅速发展,专家库的职能还包括推动政策实施,因此其信息资源必须与社会发展同步,这也要求其动态跟进和不断丰富。
(二)实现档案专家人才队伍结构的进一步优化。由前文调查可知,档案领军人才年龄都在47岁以上,并且绝大部分人才年龄是在50岁及以上。虽然这是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但降低人才队伍的年龄更利于我国档案事业的长期发展。因此各单位都应当抓住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吸引人才三个环节,开展大规模全方位的教育培训和岗位练兵,促进现有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熟练掌握业务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实现科学研究向档案实践与综合研究相结合的能力转型;大力加强中青年人才生产一线实践锻炼,切实提高工作能力。及时发现、大胆选用优秀的中青年人才,为人才成长提供事业发展平台。
(三)聚焦重大需求,做大做强档案人才队伍。聚焦重要需求是指档案工作应当重视当今社会的需求,如民生需求、文化需求,并积极跟上脚步,围绕未来需求,把握档案工作的方向。从档案工作与社会需求关系的角度来考虑,全面加强档案工作服务大局、服务社会的能力,促进档案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如围绕民生需求,拓宽收集渠道;围绕文化需求,立足于社会需求,加大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力度。围绕未来需求,突破技术手段,促进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跟上当今和未来世界发展的步伐,才能使档案人才队伍更大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