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物致癌是真的吗

2021-06-08张宇沈群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 2021年6期
关键词:致癌物质红肉咸菜

张宇 沈群

流言:网上曾流传着很多关于食物致癌的说法,如精磨面粉致癌、燕麦致癌、隔夜蔬菜致癌、松花蛋致癌等,它们有多少是靠谱的呢?

真相:这些说法之所以被称之谣言,是因为它们根本不符合癌症(也称肿瘤)形成的基本规律。要想知道癌症是怎么来的,就先要明白癌症是什么。

癌本质上是基因病。各种环境和遗传的致癌因素以协同或序贯的方式引起DNA 损害,从而激活原癌基因和(或)灭活肿瘤抑制基因,加上凋亡调节基因和(或)DNA 修复基因的改变,继而引起表达水平的异常,使靶细胞发生转化。简单归纳成通俗的语言就是,细胞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基因变异,不受控制似的疯狂生长,便成了癌。

所以,任何能引起DNA 损伤的因素都可能成为致癌物质,主要包括化学致癌因素、物理致癌因素和生物致癌因素。这里虽然没有单提食物,但食物中的某些成分是可以致癌的,而且应该被划归至致癌因素,比如亚硝酸盐、黄曲霉毒素等。

既然已经明确了癌症的成因,也知道了某些食物中的成分确实能致癌,那么,那些关于食物致癌的谣言应该是真的才对,为什么不是呢?

因为国际癌症研究所(IARC)早已对能致癌的化学物质进行了分类,而刚刚说的那些食物所含成分并不在其中,所以它们才被界定为谣言。

生活中,该如何识别那些关于食物致癌的谣言呢?我们归纳了一些它们的特征,只要符合其中的一條即可判定。

一、拿“食物相克”说事。很多人从小就被灌输了万物相生相克的理论,认为食物之间也存在着这种关系,其实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早在1935 年,我国著名生物化学家、营养学家郑集教授就证明了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所谓食物相克不过是因食物不洁、饮食过量或体质过敏等因素导致的不适症状而已。至于几种食物混在一起吃就会引发癌症或凭空产生致癌物质,就更是天方夜谭。

二、不谈剂量说毒性。这种谣言的可信度很高,最常见的情况是,造谣者以一种本身可能会致癌的物质为例,忽略其中的某些细节去谈致癌,而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剂量才是问题的关键。虽然致癌物质没有绝对的“安全剂量”,但可以有“低风险剂量”,也就是说在一定剂量下,其致癌的风险很低,如果笼统地理解为一旦接触就会患癌,肯定是不对的。

三、夸大其词,吸引眼球。即便是被IARC 确定的疑似致癌物质,也存在致癌风险的大小。比如,当红肉及加工肉类进入2A类致癌物清单后,在一些媒体的不正确解读下,“红肉致癌”的说法一度流传。而事实是,所谓的致癌等级并不完全等同于致癌强度,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吃了红肉和加工肉就一定会致癌,只是有风险而已。

四、以偏概全,有失偏颇。食物在加工或储存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致癌物质,但并不应该理解为这部分食物都致癌。比如,亚硝酸盐是公认的致癌物质,由于咸菜在腌制的过程出现问题,导致亚硝酸盐超标,但绝大部分咸菜是好的,所以一棒子打死咸菜不科学。而且,即便含有亚硝酸盐,也仅仅是在腌渍后的第二天到第十天含量会比较高,其余时间并不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五、无中生有,凭空臆造。有些谣言则更离谱,为了吸引眼球,常把和人们息息相关的食物捏造成致癌物。比如,有人说用精致面粉做的面包致癌,如果真是那样,西方人以面包为主食,恐怕早就像恐龙一样灭绝了。

其实,关于食物致癌的谣言特别多,究其原因,无非是随着人类医学研究的发展和寿命的延长,癌症这种疾病由于死亡率高,大家难免对“癌”有所恐惧,因此会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照单全收。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最重要的还是要掌握科学的判定方法,同时通过正规渠道购买食品,因为三无产品更容易混入致癌物质。

猜你喜欢

致癌物质红肉咸菜
梅州咸菜“腌”出大产业
梅州咸菜 “腌”出大产业
伊朗红肉月产量增长11%
咸菜慈姑汤
加工红肉才是影响健康的“罪魁祸首”
新西兰红肉出口保持强劲态势
红肉蜜柚在合川引种的表现及栽培技术
小米游侠记:腌咸菜
化学与食品安全的关系探讨
浅谈烹饪过程中如何控制食物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