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系统思维方法推动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2021-06-08郝全洪郭凯敏郝启晨
郝全洪 郭凯敏 郝启晨
[摘 要]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的提出,实现了从传统产业理论到系统思维方法的重要转变。突破产业体系发展的瓶颈制约,迫切需要强化系统思维方法。习近平创造性地运用系统思维和系统方法治国理政,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思想。贯彻习近平系统思维方法,要聚焦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的总目标,提升产业体系发展的整体效能;加强科技创新等高端要素开发,建立产业体系发展的新比较优势;坚持稳中求进,推动创新引领型发展;促进产业体系结构优化,增强发展演进的协同性;营造发展的有利环境,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促进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产业体系;习近平系统思维方法;协同发展;创新引领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21)01-0122-08
[收稿日期]2020-11-02
[作者简介]郝全洪(1969—),男,江苏盐城人,博士,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进修二部副主任,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系统科学与经济学;郭凯敏(1995—),女,河南尉氏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理论经济学;郝启晨(1994—),男,北京人,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客户经理,研究方向为理论经济学。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中国基础研究领域一体化发展政策研究”(立项批准号:L19240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下文简称为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了产业体系建设理论和实践的重大突破和创新。其中,我们不仅要看到从三次产业划分到生产要素投入的角度转变,[1]P48-49而且要深入一个层次,看到其中理论思维逻辑的转变,即突破传统产业结构理论逻辑,更加重视以产业体系、生产要素、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等为标志的系统思维和系统方法,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中对系统思维方法的高度重视和娴熟运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坚持系统观念的原则,强调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在坚持系统观念原则下,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当前的关键任务是以系统思维方法推动加快构建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突破产业体系建设的瓶颈制约,迫切需要深化理论和实践创新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对现代产业体系的认识和理解经历了不断深化的过程,与此同时,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付出了很多努力,产业和产业体系获得很大发展,奠定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但是也要看到,不少关键制约因素依然有待破解,比如,实体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科技創新对实体经济支撑作用仍然不强、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仍存不足、人力资源保障实体经济不到位、军民融合发展关键性改革尚未突破。[1]P57-63
(一)粗放的产业发展模式问题
长期处于初级要素投入驱动型的产业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需要立足系统思维方法,从系统的初始条件、创新引领、演化路径之间关系上加以认识和解决。我国现行产业体系是改革开放后抓住全球产业转移机会,在新一轮工业化展开中发展形成的,它使得我国逐步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的生产制造中心和制造业大国。[2]但是,这种主要依赖劳动力、土地、资源等初级要素禀赋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模式,也带来在创新能力、产品质量、资源利用、产业结构、信息化水平等方面与制造强国存在较大差距的现实困境,[1]P57使得我国产业长期处于要素投入驱动型的粗放发展模式,位居全球产业价值链低端,难以实现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发展。随着国际国内产业发展条件和环境的快速变化,我国产业体系的国际竞争优势难以为继,并接近结构性陷阱和价值链被低端锁定的危险境地。[2]立足系统科学审视,问题的本质是由系统初始条件形成的路径依赖使得产业体系在相当长时期处于一种低水平的稳态。
(二)产业体系结构性问题
产业体系从宏观到微观层面的结构性问题导致行为不协同和整体功能不优,需要立足系统思维方法,从系统结构与功能关系上加以认识和调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体系发展成绩明显,尤其是以三次产业构成为集中表现的产业结构升级成效显著。但是,产业体系中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自身组成结构仍然不合理,相互之间没有形成紧密互动关系,导致产业体系各层次主体行为不协调,要素相互协同不足,要素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协同,造成科技资源在领域、主体、行业上的错配,金融资源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之间的错配,人力资源在实体与虚拟经济之间、所学专业与从事工作之间的错配,[3]高端要素对实体经济支撑还远远不够,产业体系的灵活度和协作效能不高。[2]在军民两大领域的深度融合方面,面临国防科技工业体系自我封闭、原始创新薄弱、核心元器件短板、民参军层次低、军民科技协同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突出。[1]P63立足系统科学审视,问题的症结在于传统简单化的产业结构思维忽视了系统结构的全方位优化升级。
(三)产业体系发展的环境制约
产业体系发展受环境条件影响和制约,动力、活力不足,需要立足系统思维方法,通过深化改革开放,优化、完善系统环境与功能关系。虽然我们注重加强制度法治建设、体制机制建设、不断改革创新,对内对外开放已经达到一定深度,但是,由于国内外产业体系发展环境的快速变化,依然存在很多制度性约束,对内对外开放层次不够高。比如重点领域制度和法规不完善,产业发展政策环境不理想,协同发展机制效率不高,市场活力不足,区域间市场分割,地区产业同构,国际化高端人才吸引不足,全球化资源配置能力不高等。[3]立足系统科学审视,问题的实质是系统对环境条件及其重要变化的应变能力不足,造成发展中的较强抑制和阻碍作用。
(四)资源配置方式存在的问题
资源配置中的市场决定性作用与政府作用不能有效互动配合,需要从系统自组织与他组织关系上加以理解和克服。我国已经建立起较完整的市场体系,但仍然存在结构性矛盾和问题,特别是要素市场改革相对滞后,导致产业要素资源配置中的扭曲、阻滞、低效、错配等现象,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效率。另外,相当长时期的经济发展赶超战略,初级要素依赖型产业发展模式,在总体上影响了结构改善、功能优化、质量效率提升,形成了市场与政府作用机制上的错位、不协调以及冲突、内耗等问题,导致政府目标内化为产业体系自身功能的过程受阻或效率拆损。立足系统科学审视,问题的根源来自政府和市场发挥作用的内在运行逻辑存在矛盾和冲突。
综上,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上,我们对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规律的把握都存在一定短板。比如,关于什么是现代产业体系,基本是从三次产业构成上简单化理解的,忽视了生产要素作为产业体系基本元素的重要功能;关于如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没能充分有效实现以创新为基础的突变性演进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进程;关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理念,系统思维逻辑和方法欠缺,忽略了协同发展的内生机制建设;关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内容,偏重三次产业构成比例关系,缺乏系统总体目标导向和结构、功能、环境关系的视角;关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规律的研究,借鉴和运用复杂动态系统理论成果不够。产业体系是由不同属性和层次的大量产业构成的、状态和功能不断发展演变的开放的复杂动态系统。深刻认识并创新突破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的瓶颈制约,面临许多全新的课题,迫切需要强化系统思维和系统方法,充分运用系统科学理论成果,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
二、习近平治国理政中的系统思维和系统方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和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下称《建议》)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坚持系统观念的原则。在对“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中,与系统几乎同义的“体系”一词,在全会公报中出现27次,在《建议》中更是高达108次,如“国家治理体系”“国家创新体系”“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等,还有若干与系统观念密切相关的统筹推进、协调推进、整合发展、协调发展等重要提法,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系统思维方法的高度重视和深刻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形成一系列新布局、新方略,系统观念是贯穿其中的基本思想和工作方法。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系统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习近平强调,养成了系统思维的习惯,终身受用。[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坚持把方向、谋大局、定决策,包含着丰富深厚的系统思维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等方面的思维和决策,表现出系统思维方法的科学性与实践性。[5]习近平创造性运用系统思维治国理政,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发展与安全,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系统思想的理论宝库。[6]下面分别从侧重世界观和侧重方法论两个方面论述。当然,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统一的,因而这里关于两者的划分也是相对的。
(一)习近平关于以系统思维谋划事业和工作的重要论述
系统思维是坚持系统观点的哲学思维方式,是习近平治国理政重要的基础性思想方法、科学世界观和理论思维要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根据新的实践需要,形成一系列新布局和新方略,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这个过程中,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习近平关于以系统思维谋划事业和工作的重要论述很多,体现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整体推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各个方面。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他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涉及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7]P43。“全面深化改革是立足国家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进行部署的,目的是要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使整体利益产生乘数效应”;[7]P152“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8]P109。“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7]P27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深入研究各领域改革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耦合性”。[7]P38他强调,“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7]P30;“重大改革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更需要全面考量,协调推进”[7]P33。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造性地将系统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系统科学理论方法。[9]
关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他指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强调“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要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要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要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10]P421-422201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从系统论出发优化经济治理方式,加强全局观念,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11]
关于创新,他指出,“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坚持创新发展,既要坚持全面系统的观点,又要抓住关键,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12]P35。“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改革只在一个环节或几个环节搞是不够的,必须全面部署,并坚定不移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10]P267新时代,习近平将对科技创新的要求从“创新活动”视角和层面提升到了“创新体系”的系统视角和层面。[13]
关于改革开放,他指出,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既涉及生产力又涉及生产关系,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改革开放的关联性和互动性明显增强”,要“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7]P35-36
关于军民融合,他指出,“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善于运用系统科学、系统思维、系统方法研究解决问题,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又要坚持重点突破,既要抓好当前又要谋好长远”[14]。
关于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他认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7]P128。主张“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各方应该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8]P541-542强调“要秉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15]P441
关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他指出,“这项工程极为宏大”“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7]P27“要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7]P33五大发展理念“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12]P26、33“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7]P92“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长江流域系统性着眼,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实施好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工程”“(长江经济带的各个地区、每个城市)要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正确把握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16]。
他强调要注重系统的整体效能,“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情况下,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要跑得快,但跑过一定路程后,就要注意调整关系,注重发展的整体效能,否则‘木桶效应就会愈加显现,一系列社会矛盾会不断加深”。[12]P22“(中国梦)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17]P36“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提升发展整体效能”;[8]P272“只要两岸凡事都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考虑,就一定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阻碍,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17]P231
关于系统演化中的稳和进的关系,他指出,“稳是主基调,要在保持大局稳定的前提下谋进”[18]。“稳和进要相互促进”“稳中求进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12]P321-322
他还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8]P124“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19]P5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10]P114等等。
(二)习近平关于以系统方法推进事业和工作的重要论述
系统方法是习近平治国理政中重要的方法论和基础性工作方法。习近平关于以系统方法推进事业和工作的重要论述,体现在贯彻系统思维要求的方方面面和治国理政实践的各个领域。
关于注重系统的目标性和整体性,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运用系统整体性思维治国理政,表现在加强整体谋划、立足整體利益、注重整体推进、追求整体效能。[6]他强调,“注重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改革越深入,越要“朝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聚焦发力”;[8]P109“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10]P422强调,“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7]P30“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坚持创新发展“要坚持全面系统的观点”;[12]P35“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要“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8]P204。“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7]P33“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提升发展整体效能”;[8]P272领导干部在方法论上一定要统筹兼顾,全面深化改革“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7]P26。
关于重视系统内部子系统和要素的协同性,他强调,“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15]P24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10]P422“协同推进,就是要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对涉及面广泛的改革,要同时推进配套改革,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7]P32-33“重大改革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更需要全面考量,协调推进。不能畸轻畸重,也难以单刀突进。”[7]P33“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7]P30“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7]P35“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协同,既抓改革方案协同,也抓改革落实协同,更抓改革效果协同”;[8]P109“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10]P267。
关于重视系统演变的路径规律,习近平重视运用系统思维,其治国理政运筹帷幄、条理分明、井然有序、指挥若定,在有条不紊、循序渐进中实现稳中求进。[6]他指出,“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14]“改革是循序渐进的工作,既要敢于突破,又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积小胜为大胜,不能违背规律一哄而上”[7]P151。“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们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12]P332“要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有所作为,恰到好处,把握好平衡,把握好时机”;[18]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7]P61“坚持创新发展,既要坚持全面系统的观点,又要抓住关键,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8]P204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要“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7]34-35实施新发展理念,要“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12]P44。
关于注重系统的开放性,习近平坚持和运用系统开放性思维治国理政,具体体现在其开放的经济发展观、开放的全球安全观、开放的国际合作观、开放的人类文明观等方面。[6]他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10]P422“只有处于开放交流之中,经常与外界保持经济文化的吐纳关系,才能得到发展,这是历史的规律”[20]P108。“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只会越开越大。”[12]P306“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12]P302“要秉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拒绝自私自利、短视封闭的狭隘政策,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多边贸易体制,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15]P441。
三、贯彻习近平系统思维方法,推动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系统观念是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是科学认识发展特征、把握发展规律、谋划发展大局、推进事业发展的重要世界观和方法论。[21]习近平总书记的系统思维方法,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应当落实到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我国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进入到以坚持系统观念作为重要指导原则的新阶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国产业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变化,矛盾错综复杂,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必须自觉坚持系统观念,以丰富深刻的系统思维,统筹国内国际要素资源和市场、统筹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和产业体系安全发展,加强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谋划和布局,坚持统筹兼顾、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全面协调整体推进和稳中求进,实现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一)聚焦总目标,提升发展的整体效能
产业体系是所有生产要素和产业部门围绕共同目标或任务而组成的有机整体。目标任务是系统的灵魂和存在的价值,目标之于系统犹如指挥之于乐队。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的建设与管理,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实施目标管理,把目标任务的实现程度作为产业体系整体发展效应的评判标准。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的纲和总目标是振兴实体经济,[3]破解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问题,实现供需关系新的动态平衡,[22]是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的有机统一。
要坚持整体性原则,从产业体系整体上把握和布局,从系统层面谋划和调整,在积极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中维护整体利益,明确优先次序、聚焦主攻方向和主线、找准难点和突破口、着力重点推进,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推动各子系统和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有机衔接、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耦合、相得益彰,产生密切联动和集成效应。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促进产业要素间正向耦合协调联动、产业发展与要素质量提升良性互動、产业和要素资源配置更加协同、实体经济与高端要素协同演进,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间的协调、同步、融合、互动,增强产业体系的有机协作性、综合集成性、整合能力和整体功能。
产业体系越发展完善,越要朝着总目标总任务聚焦发力,越要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越要坚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发挥协同叠加效应,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提升发展的整体效能。
(二)加强高端要素开发,建立新的比较优势
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的重大创新,是实现了从传统的三次产业划分到生产要素投入的角度转变。基于系统理论的基本层次逻辑是,产业体系处于顶端,中层表现为企业组织规模和资本有机构成,微观基础是技术、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1]P49生产要素特别是高端要素培育是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的基石。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的运行逻辑的要素基础是新的内生比较优势即人力资本与创新能力。[2]
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社会分工往往基于要素禀赋基础,要素禀赋造就产业体系发展的初始条件。我国现行产业体系主要依赖初级要素投入驱动型的粗放发展模式,必须通过不断促进人力资本形成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改善要素禀赋,转换产业体系生产要素的初始条件并不断动态优化,建立产业体系新的初始条件和比较优势基础。因此,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是全方位提升生产要素的品类、质量、结构、绩效。首先要拓展要素深广度、提升要素质量、激发要素活力、优化要素结构、高效配置要素。如引入信息、大数据、知识、人工智能等新型高端生产要素,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23]P7加强产业体系的科技、劳动力、资本、管理等要素的统筹规划。特别是要紧紧抓住科技创新引领,提升科技创新的质量效率,促进研发和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应用,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发展的贡献率。[1]P50
(三)坚持稳中求进,实现创新引领型发展
产业体系实际发展路径主要表现为常态化持续渐变与偶尔触发突变的交替转换过程。常态化持续渐变,要求既保持劳动力、資本、技术等基本要素资源一定的数量投入,也注重各种要素质量、结构、效率提升,更要大力引进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高端要素,逐步改变我国产业体系发展的初始条件和比较优势。
突变往往从最活跃也是最不稳定的技术创新率先突破,如5G通讯技术、新冠疫苗研制等重大突破,它是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迎来突破性创新的重要机遇。破除现行产业体系的结构性陷阱和价值链被低端锁定的危险状态,引领产业体系脱离低水平的稳态,更加需要借助突变方式。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要充分发挥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自主创新要素在突变式发展中的独特优势和关键作用,通过科技创新、金融创新、产业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要素持续的量变积累,奠定产业体系突变的新条件。
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应当遵循渐变与突变规律,既重视渐变式发展,更要重视突变式发展,实现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顶层设计与基层创造、稳与进相结合,既循序渐进,又把握时机、敢于突破,实现稳中求进。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牢牢抓住产业体系建设中创新这个“牛鼻子”,大力激发和培育创新要素,着力加强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创新、人力资源创新、管理变革,建立和疏通动力机制,积极谋求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创新突破,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整体推进,实现创新引领型发展。
(四)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发展的协同性
产业体系首先是一个结构体系,相同的要素条件在不同的结构下产生不同的生产效率,合理调整结构,可以优化整体功能。[24]P90-96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结构建设的系统思维,就是要立足结构维度,瞄准结构性问题突围,如优化产业体系的要素、企业、行业部门、产业等层际层内关系,要素间的层次序列结构关系,布局中的部分与整体、空间结构、区域结构关系,发展中的速度与质量效益关系,开放中的能量交换结构关系,静态、动态、时空结构关系,以及上下游结构关系,不同所有制结构关系,不同形态业态结构关系等,不断加强长板、补齐短板、优化结构,以结构优势促进功能提升。
结构建设要坚持破立结合,既破除缺乏创造性活力的僵化结构,又着重在四个层面上加强建构:宏观上要着力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高效的产业要素资源配置动力结构,特别是重点发挥市场强大的建构能力;中间层次要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战略重点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化发展,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自主创新型企业、组织;微观基础方面是构建数量、质量、效率、结构、协同并重的多维度要素结构,谋求国际分工中的知识、能力、创新等要素新优势;具有集成总装性质的任务是,加强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发挥产业体系在全维度集成中的组合协同效应。[25]
产业体系越完整和复杂,越需要协同发展。在全球化和市场化深入发展的今天,进一步深化产业体系调整变革,必须更加注重协同性,统筹谋划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推动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尤其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变革调整。要构建所有各层次要素资源的市场化流通渠道和机制,产生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相互联合等协同作用,促进耦合协同发展;在全面建构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基础上,全维度集成产业体系,实现整个产业体系的动态组合与协同效应。要加强实体经济的供需协同,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要素投入、金融领域、房地产领域的协同,产业门类协同、上下游协同、产供销协同,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协同。
(五)营造有利环境,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
改善产业体系环境条件的根本和关键在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我国现行产业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源于体制机制制约和要素管理的有关不合理规定。[3]要破除外在干预造成的要素流动性壁垒,改革完善关于产业体系建设发展的各类规制,如关于产业结构、布局、技术等各种功能的规制,关于信息、金融、环保、企业等各种对象的政策规制,关于实体经济发展、高端要素培育和配置、产业体系结构建设、发展环境优化的规制。要完善市场自组织机制,协调子系统、要素、内外部环境与信息的相互作用,强化效率导向、激励创新导向、鼓励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导向,维护好公平竞争、平等开放的市场秩序,推动产业体系自身协调发展。
产业的本质是企业,企业的本质是市场,[26]P320市场的本质是开放。在开放中吐故纳新是产业体系发展的基本前提。必须坚持开放性原则,进一步消除地区本位、行政分割和所有制偏好,强化对内开放深度,拓展与市场联系的通道,疏通市场信息反馈渠道,加强各环节、要素、部门间沟通、协调,激活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要适应新发展阶段新特点,全面分析研判新形势,冷静识别新冠疫情、国际关系等复杂变化,在全球大视野中抢抓机遇,积极推进主动开放、全方位开放、双向开放、公平开放、包容性开放、互利共赢开放、动态开放,并在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中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开放型世界经济中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以高水平开放促进产业体系完善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何立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
[2]芮明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思路、目标与路径[J].中国工业经济,2018(9).
[3]盛朝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瓶颈制约与破除策略[J].改革,2019(3).
[4]李锦云.养成辩证思维习惯终身受用[N].光明日报,2017-11-20.
[5]求是网.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系统思维方法——访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薛惠锋教授[J].网信军民融合,2018(7).
[6]姜华有.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系统思维研究[J].甘肃理论学刊,2019(3).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9]李学伟.试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系统科学思想[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0).
[10]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11]人民日报社.增强政策合力 决胜收官之年[N].人民日报,2019-12-16.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3]顾保国.坚持系统思维 寻求经济动态平衡[J].新湘评论,2020(2).
[14]叶乐峰.好风凭借力 融合正当时[N].光明日报,2017-10-07.
[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6]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9(17).
[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8]习近平.我国经济发展正出现积极变化[N].人民日报,2017-07-25.
[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20]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21]郝启晨.坚持系统观念创造新的伟业[N].学习时报,2020-11-23.
[22]郝全洪.关于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的思考[J].教学与研究,2018(9).
[23]习近平.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4]高隆昌.系统学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5]方美琪,陈禹.关于经济理论研究的若干思考[J].中国信息界,2011(9).
[26]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Building an Industrial System of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with the System Thinking Method
HAO Quan-hong1 GUO Kai-min2 HAO Qi-chen3
(1.Second Department of Further Education,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National Academy of Governance,Beijing 100091;2.Graduate School,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National Academy of Governance,Beijing 100091;
3.Beijing Branch of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Beijing 100031,China)
Abstract: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ystem of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has realized an important change from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al theory to the system thinking method.To break through the bottleneck of industrial system development,it is urgent to strengthen the systematic thinking method.Xi Jinping creatively uses system thinking and system method to govern the country,having enriched the system thought of Marxist philosophy.To carry out Xi Jinpings system thinking method,we should focus on the general goal of the industrial system of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and enhance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system;strengthe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nd factors such a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d establish new comparative advantag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system;seek improvement in stability and promot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ystem structure and enhance the synergy of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and create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for development,foster a new pattern of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Key words:
industrial system;Xi Jinping system thinking method;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innovation driven
(責任编辑:朱文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