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情绪的活水流动起来
2021-06-08宋建
宋建
情绪是什么?情绪的英文emotion,第一个字母e是“向外”的意思,motion代表运动。换言之,“情绪”是生命的运动,这种运动来自身体内部,并在身体外部表达出来。有时,情绪似河川般自然流动,我们会感到舒畅、愉悦、平静;而有时,情绪像热分子一样四处乱窜,我们很容易感到焦虑、烦躁、易怒。中医谈身体的健康要看三点:能量有没有,气息通不通,精神定不定。我们讲身心舒畅,也是在说身体的经脉、气息流通,情绪流动得好。
在体验情绪中建构自我
案例1:初夏的一个傍晚,3岁的小羽和妈妈从幼儿园走回家。途经一辆冰激凌车,小羽想吃冰激凌。考虑到马上要回家吃饭了,妈妈拒绝了小羽的请求。孰料小羽停在路边不走,先是小声嘟囔,继而躺在路边又哭又闹。
哭泣、笑和害怕是幼童的情绪语言,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他在想什么、他经历了什么、他需要什么。“我很生气!”“我绝对绝对不吃番茄!” “妈妈,你离开后,我哭了。” 体验真实情绪的过程,也是感知自己真实存在的过程。倾听、接纳和肯定孩子的情绪,就是在帮他作为一个独特的人来自我建构。
案例1中的小羽因为想要一个冰激凌而哭喊着满地打滚,这是一个3岁小孩在表达愿望受挫后的愤怒和沮丧。成人可以温和而坚定地拒绝孩子不合理的请求,但孩子希望自己的需求和愿望能够得到大人的倾听、理解和认同,希望自己的情绪能够被接纳。每一次情绪危机中孩子其实想表达的是:“我有权利表达我的需求,我的愿望,我的沮丧。如果你拒绝,那是你的问题。但是我有权利产生愿望,表达需求。”
生命伊始的孩子还是自然型儿童,他们的行为混合着喜、怒、哀、惧四种基本情绪。随着孩子长大,他们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基本行为来适应所处的环境。这些调整就像原子核一样,以后孩子的行为都围绕这个核心形成和发展。心理学者罗伯特·戴博德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中描述道:“想象在一个很小的星球上只住着三个人:你和其他两个人。那两个人的身高比你高一倍还多,所有的事情你都得完完全全依赖他们,不光是吃喝,你的情感需求都得靠他们来满足……他们是那么强大,而我们则全然依靠他们。因为无处可逃,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适应他们。”
从自然型儿童转向适应型儿童,是每个孩子天然的生存策略。如果我们不断忽视甚至否定孩子的情绪,就相当于向孩子表达:你的真实生命存在并不重要,你只需要扮演好成人安排的乖孩子角色。逐渐地,孩子也适应环境对他提出的要求:他学会压抑自己的情绪,甚至阉割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孩子真实的有生命力的部分被剪掉,只剩下虚假的自我。
在释放情绪中修复自我
案例2:出门玩一天后,夜晚哄睡,两岁半的星星要妈妈搂着,小脸还要贴着妈妈的脸。找不到妈妈的脸,星星大哭起来。妈妈耐心安抚,星星还是哭闹不止。
孩子很容易因为疲劳或累积的紧张感而失控,出门玩一天的婴儿,或者从幼儿园回来的幼儿,都可能因为一点小事崩溃大哭。因为在外面受到一天的刺激,孩子积压了大量情绪,到了晚上就特别容易爆发出来。
案例2中的星星大概是因为白天刺激太多,玩得太累了,又不能很快入睡,所以一点不如意也讓他承受不了。当孩子感到烦躁不安时,身体里的情绪能量就会四处乱窜。这个时候,妈妈在他身旁静静陪着,把呼吸调整为和他同频,然后轻轻拍着他,允许他哭泣、喊叫、颤抖,把负面的情绪能量宣泄出去。那些情绪就会像乖乖的小鱼一样在体内自然流动起来,孩子也会很快平静下来。
允许孩子哭泣非常重要。哭是非常健康的表达情绪的方式。哭泣不伤害自己、他人,也不破坏环境,还可以把身体里淤积的“毒素”释放出来。孩子哭的时候,我们不用刻意做什么,只需要给他一个不扰人的空间让他哭泣,用简单的话语安慰和鼓励他,比如:“你真的非常伤心,哭吧,把你想哭的都哭出来。我在这里陪着你。”我们也可以让孩子在我们怀里哭泣,不打断、不评判,也不给任何建议,静静地陪伴和倾听,就有良好的疗愈作用。
把握情绪自由和行为界限的平衡
让情绪自由流动,那么孩子哭闹、磨人的消极情绪也应该自由表达吗?我们怎么把握情绪自由和行为界限的平衡?
案例3:妈妈带着3岁的大雄从公园走回家,途经马路时,大雄闹着要坐公交车,可是公交车并不开往家的方向。大雄哭了起来,妈妈灵机一动,俯身把手搭在大雄的平衡车上,告诉他:“妈妈在开龙猫的猫咪公交车。大雄要不要坐呢?”大雄开心起来,欢呼着要坐。妈妈继续描述:“猫咪公交车的座位软软的,坐在猫咪公交车上,就像玩蹦蹦床一样。”大雄左看看,右看看,还不忘加戏:“我从左边的车窗看风景。”妈妈问:“你看到了什么呢?”大雄说:“我看到了一棵树,我要吃一片叶子。”他们就这样一起谈论、幻想,孩子对公交车的渴望转变为一场童话漫游,也不闹着要坐公交车了。
案例3中,当大雄的愿望被自由表达,情绪被看见,他和妈妈一起心连心、一起分享某个体验的需求被满足了,他就不再执拗于坐公交车了。处理情绪问题的过程不仅关乎一个糖果、一个气球或一次体验,还是一次帮孩子建立自我存在感、价值感的机会,也是学习处理亲子关系的机会。
接纳孩子的情绪表达
孩子的行为需要设立边界,但孩子的真实情绪应该被看见、接纳和肯定。当孩子的情绪被自由表达,他的生命能量就是通畅的,他就是舒服、自在和愉快的。每个人都有表达情绪的自由,只是表达情绪的方式、方法需要更有建设性。
案例4:出差一周的妈妈回到家,晚上就餐前,辰辰先是拒绝洗手,然后跑到一边玩。终于过来吃饭了,辰辰却一只手抓着妈妈的头发,另一只手吃饭。这怎么行呢?妈妈握着辰辰的手说:“不可以,这样妈妈会不舒服。”见妈妈坚持,他放弃了,又说要妈妈抱。已经有点懊恼的妈妈,明白辰辰是在用各种方式寻求关注,寻求和她的连接。妈妈抱着辰辰坐了一会儿,和他说说话,接下来辰辰就比较合作了。
孩子闹情绪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没有被满足的心理需要。每一个孩子都有对爱、安全、归属的情感需要,对秩序、重复、新体验的需要,以及对尊重、赞扬和认可的需要。当孩子出现偏差行为,我们先停下来倾听他们的声音,思考一下孩子都有哪些需要没有被看见和满足。
案例4中的辰辰表现得叛逆黏人,是因为和妈妈长时间分离,孩子需要和妈妈重新建立连接,这背后有对爱和安全的心理需要。情绪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理需要,需要和孩子朝夕相伴的大人们倾听孩子的声音。如果无法找到情绪背后的原因,那么允许孩子表达受挫的情绪,充分理解和尊重他的情绪表达,也能够帮助他很快从消极情绪中走出来。
一个健康自然的孩子情绪是很干净的,他可以上一秒哭,下一秒笑,甚至下一秒就高高兴兴哼起歌来。孩子自发的游戏、探索、哼唱、涂鸦,都是滋养生命的活动。情绪是一种能量,孩子可以把负面情绪转化为游戏、探索这样的动能,也可以把情绪转化为歌唱这样的“声能”。当我们顺乎孩子的天性,孩子情绪的活水就能源源流动起来。
(作者单位:南京青之秀之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家庭教育部)
责任编辑:欧阳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