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开发《雨的四季》的审辨思维资源

2021-06-08安杨华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思维品质

安杨华

摘 要 我们把《雨的四季》这篇课文所存在的问题当作审辨思维资源来开发,真备课,真讲课,讲真课,避免人云亦云、颠倒是非、混淆美丑,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构建生动课堂,有助于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等思维品质的培养。

关键词 细读细析;“嫌疑句”;生动课堂;思维品质

一、守“初心”细读文本

教育“初心”或者目标自然是立德树人,语文教育要通过真阅读、真思考,来求得真认识、真体验,进而培养学生讲真话、抒真情的求真务实精神。语文教师要守“初心”,就要真备课,真讲课,讲真课。

比如《雨的四季》这篇课文,有的老师以“引导学生在浅吟低唱中体会《雨的四季》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为教学目标,其实通过认真研读你会发现这篇文章没有那么美。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找出感觉有些别扭的“嫌疑句”,教师如能列出这些“嫌疑句”,就能够引爆学生思维的“小宇宙”。

【写春雨】

1.“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2.“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

3.“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

4.“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

5.“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

【写夏雨】

6.“这时雨并不可怕,因为你浑身的毛孔都热得张开了嘴,巴望着那清凉的甘露。打伞、戴斗笠固然能保持身上的干爽,可光头浇、洗个雨澡更有滋味,只是淋湿的头发、额头、睫毛滴着水,挡着眼睛的视线,耳朵也有些痒嗦嗦的。”

7.“荷叶铺满了河面,迫切地等待着雨点,和远方的蝉声、近处的蛙鼓一起奏起夏天的雨的交响曲。”

【写秋雨】

8.“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

【写冬雨】

9.“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10.“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但它变得更吝啬了。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

11.“但是,在人们受够了冷冽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涩而苦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仿佛从那湿润中又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

二、讲理性细析“嫌疑句”

在找出上述“嫌疑句”的基礎上,引导学生理性分析修正。这样开发这篇文章所蕴含的审辨思维资源,有助于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锐性、灵活性、批判性、独创性。

【写春雨】

1.句子可以压缩为“叶子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显然作者是想构建一个比喻句,比喻的本体与喻体的词性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但一般情况下本体和喻体的词性是相同的,如“三峡像正在演奏着的一部交响乐”,“三峡”和“交响乐”词性就都是名词,如果把这句话说成“三峡像正在演奏着一部交响乐”,那么“正在演奏着一部交响乐”就成了动词性的动宾短语,与名词性的“三峡”就构不成比喻。同样本体“那萌发的叶子”为名词性的偏正短语,喻体是“起伏着波浪”为动词性的动宾短语,显然这个比喻句是不对的,原句改成“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的一层绿茵茵的波浪”为宜。

2.“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一句不妥,根据一般自然常识,我们知道,花苞是由花瓣一层一层错落地紧紧包裹而成的,而且花苞其类似球状的外形也不便雨珠停留,不易停留的雨珠遇上紧裹着的花苞,一般不易渗入的,这样来看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的景象是不存在的。而且,说水珠子“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也是讲不通的,“娇媚”可以形容“少女”撒娇妩媚的样子,而不能修饰“水珠子”,这一句应该改成“水珠从花苞上滑下来水珠子如娇媚少女的眼泪”为宜。

3.“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中的“似乎”表推测或者不肯定,而“总”是表肯定语气的,在表达语气上前后矛盾。由“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象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可知,描写的只是“一场春雨”而已,“春雨”不是下起来没完,毕竟“春雨贵如油”嘛,“半空中”是不会“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的;另外“水雾”是朦胧的而非透明的,“丝帘”原本就有遮挡视线的功能,自然也不透明,所以用“透明”来修饰“水雾”,用“透明的水雾”来修饰“丝帘”,也是矛盾的。这是一个逻辑上充满矛盾的句子。

4.“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 一句中“似乎”本来就是“好像”的意思,所以“似乎好像”犯了典型的语义重复错误。另外这句话运用比喻修辞没错,但喻体选择不当,运用“翻动”的“蚯蚓”来比喻“小草”,不仅不能给人以美感上的享受,反而可能让人恶心,给人一种不适的感觉。

5.“芳甜”的果子,在诱惑“鼻子和嘴唇”。“鼻子”是嗅觉器官照应“芳”,而“嘴唇”不是味觉器官,是无法照应“甜”的。“嘴唇”可改成“舌头”,或改成一个上位概念“嘴”。这在逻辑上是弄错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写夏雨】

6.“这时雨并不可怕,因为你浑身的毛孔都热得张开了嘴,巴望着那清凉的甘露。……光头浇、洗个雨澡更有滋味……”这一句话违背生活常识,向学生传输了错误的健康知识,有害无益。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中就有这样一段文字:“最大的损失是被雨水激病。他们连孩子带大人都一天到晚在街上找生意,而夏天的暴雨随时能浇在他们的头上。他们都是卖力气,挣钱老是一身热汗,而北方的暴雨是那么急,那么凉,有时夹着核桃大的冰雹;冰凉的雨点打在张开着的汗毛眼上,至少教他们躺在炕上发一两天烧。孩子病了,没钱买药;一场雨,催高了田中的老玉米与高粱,可是也能浇死不少城里的贫苦儿女。大人们病了,就更了不得;雨后,诗人们吟咏着荷珠与双虹;穷人家——大人病了——便全家挨了饿。……祥子病了。大杂院里的病人并不止于他一个。”可见,“浑身的毛孔都热得张开了嘴”时,是怕淋雨的。不符合生活常识的胡乱表述可能会使读者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影响其身体健康,甚至威胁其生命。

7.“荷叶铺满了河面”与自然实际不符,一般来说,荷种植在湖泊、池塘等静水、浅水之中,或者江边、河边等水流不大的浅水处,朱自清就写过《荷塘月色》;而河的中央水深且水流较大是不适宜荷生存的,这样来看,“荷叶”又如何能“铺满了河面”呢?另外,荷叶“等待着雨点”显然是说“雨点”未至,而上文“经过几场夏天的透雨的浇灌,大地就以自己的丰满而展示它全部的诱惑了。一切都毫不掩饰地敞开了”一句中的时间助词“了”,显然表明夏雨已然发生,前后文显然自相矛盾。而且荷叶“迫切地等待着雨点”自然是无声的,这种“等待”的“无声”是不能和“蝉声”“蛙鼓”“一起奏起夏天的雨的交响曲”的,前后矛盾。如把这句话改成“荷叶铺满了湖面,雨点打在荷叶上面的声音,和远方的蝉声、近处的蛙鼓一起奏起夏天的雨的交响曲”则避免了上述问题的出现。

【写秋雨】

8.秋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则没有抓住秋雨的典型特点,秋雨的特点是凄凉的,萧瑟的,给人一种凄楚、忧伤、愁苦之感,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词句;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中有“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的诗句,都抓住了秋雨的特点。而对于“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一句中的“水花”,我们要弄清其内涵,《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水花:水受到冲击而形成的许多小水泡。”可见,“水花”的形成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要有水(积水),二是水受到冲击。弄清“水花”这个概念,就会清楚地知道“水花”只有积水受到冲击才可能形成,而不会“在窗玻璃上”形成。另外“水声”和“水花”都是雨大的表现,而非“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的表现。文中这种表述是典型的前后矛盾,违反了逻辑上的矛盾律。

【写冬雨】

9.“雨已经化了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显然违背自然常识且混淆了概念。我们要弄清“雨”和“雪”两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雨”和“雪”是两种不同的天气现象,水汽受气压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变成雪、霜、雹或雨等,所以,冬雪不是冬雨变化而成的,冬雨是冬雨,冬雪是冬雪,它们是完全彼此并列的两个概念,不可混为一谈。

10.“在南国,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这种表述不符合自然常识,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南方冬天偶尔下雨,北方冬天从不下雨。稍微有一点中国地理知识,就知道,其实在北方,冬雪经常“造访大地”,而冬雨也是会“偶尔造访大地”;在南方,则是冬雨经常“造访大地”,冬雪才是“偶尔造访大地”的。另外,“它变得更吝啬了。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在表达的逻辑顺序上也是有问题的。其中“倾盆瓢泼”“绵绵如丝”“淅淅沥沥”形容雨的大小的不同程度,但它们应该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这个句子应该改成“它变得更吝啬了。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淅淅沥沥,或绵绵如丝”。这样一改它们之间的递进关系才能够形成:南方雨小,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是“淅淅沥沥”甚至不是“绵绵如丝”,这样才能表现雨的“更吝啬”“自然、平静”。而且,说冬雨“更吝啬”“自然、平静”也没抓住冬雨的典型特点,冬雨的特点是冷寂的、寒凉的、萧条的,例如,游九言在《冬雨不止》中有诗句“重阴润九野,小雨纷微微。苍山寒气深,高林霜葉晞”表现了冬雨的特点。如果把春雨的特点强加在冬雨身上,这都是不符合自然实际的。

11.“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仿佛从那湿润中又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其中“仿佛”一词说明“从那湿润中又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是想象中的而非真实存在的情景,但是冬天的南方,下着“一种特殊的温暖”的冬雨的南方,事实上是有“花和树叶”的,作者用想象之情景否定了实存之情景,是有违自然常识的。

三、动脑筋构建生动课堂

引导学生站着读书。要让学生明白并非课文都是好的,印刷出来的东西并不必然就是权威性的。要引导学生与作者、编者、教者平等对话,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解疑。学生只有独立自主而不迷信盲从,只有站着读书而非跪着读书,才能够在细读课文中的基础上发现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文学作品是允许想象与虚构的,但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虚构不等于虚假,借虚假之景象无法表达真实之情感,自然也无法给人以“意境美、情感美”的感受。我们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拒绝主观臆断。比如我们可以找到一些花苞、水花的图片用PPT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仔细观察,再分别把“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和“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这两句相应的句子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讨论问题所在,课堂会立刻生动有趣起来。

引导学生借助知识解决问题。 理性的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语文实践问题的能力。比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初中所学的中国地理知识分析“到冬天来临,……雨已经化了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但它变得更吝啬了”这句话的问题所在。这样跨学科运用地理知识解决语文问题,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也会活跃起来。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教师要勇于把自己的思维坦诚地摊放在讲台上供学生品评模仿,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健康的思维品质。比如对于“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一句,我们只要引导学生分析句中有几处矛盾关系,即可轻松点燃学生思想的火焰,燃爆思维的“小宇宙”,课堂也势必活跃起来。

这样生动的课堂可以让学生明白,文章辞藻即便华丽,如果缺少逻辑的理性观照和客观实际的根基,也只能是完美无缺的砖瓦,而非建筑。

四、再训练联系名篇病文

学以致用是教育的重要目标。通过对《雨的四季》的分析,学生在认识和实践上都会有一定的提高,为了巩固学习所得,我们可以借学生作文中的语病加以分析,但不够典型,不够刺激,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因此,最好找经典名篇中的语病,经典的语病也经典,往往能给人更多的震撼。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13课何为的《音乐巨人贝多芬》篇幅不长但审辨资源丰富,是一篇难得的好例子,以此为一种教学补充和拓展,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只需引导学生自行找出“嫌疑句”,例如:

1.“客人敲开了贝多芬的家门。”

2.“一个女佣站在门槛上为难地说,‘他谁都不肯接见。他厌恶别人打扰他,他要的是孤独和安静……”

3.“他在这架钢琴上工作,他在那架钢琴上经常弹奏。”

4.“沉重的脚步声踏在楼梯上清晰可闻。”

5.“他无视屋内的人,一直走向那只巨熊一样蹲伏着的大钢琴旁边。”

6.“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

7.“贝多芬留客人在他屋子里吃简便的晚餐。在晚餐桌上说起他往昔的许多故事。”

……

学生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教师可以让学生课下分析思考这些“嫌疑句”的问题所在和解决方法,以此来巩固学生的课堂所得。

美国教育家乔纳森认为:“教育的未来应该把焦点放在有意义的学习上,放在让学生学会怎样推理、决策和解决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复杂问题上。……教育唯一合法的目标就是问题解决。”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也是教育的“唯一合法的目标”。我们的语文教学绝对不能只是强调诵读、感知、品味、体会,而忽视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为这不是“有意义的学习”。

[作者通联:天津市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思维品质
铸造思维品质 提升阅读能力
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英语课堂教学
在函数定义域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听”的实践策略探索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英语教学中思维品质培养初探
媒介运营管理者应具备的一种新的思维品质
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度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