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质”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021-06-08刘彤彤王西阁
刘彤彤 王西阁
摘 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之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诞生。其中关于人的本质相关理论阐述,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找到了切入点、提供了基本遵循、明确了科学的教育方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要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重视人的自然属性,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依据人的社会属性,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立足人的实践属性,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
关键词:人的本质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大会上强调:“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一直以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始终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虽然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没有专门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但是,其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相关阐释,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着重要启示。本文在分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蕴含的人的本质理论基础上,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出发,探究人的本质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旨在寻求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人的本质”理论的文本分析
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就有着深刻的阐述,人的本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人的本质主要体现以下三种特点。
首先,自然性是人的根本属性。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仅仅从自然人出发,将人的本质看作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之前,首先确认了人的自然属性。他认为,人不是具有超验性或灵性的特殊存在,而是具有与其他生命一样的自然本性。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他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1]。可以看出,自然性是人类和动物所共同具有的属性,而这种属性,在实质上是一种需求或欲望。需求和欲望的对象不依赖于人的本身而存在,却是表现和反映人本质属性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对象。和其他生命一样,人需要空气,水,需要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需要满足自己生存欲望,恰恰是在对欲望追求的过程中,从低层次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资料的追求,到高层次的艺术、宗教、哲学等精神生活追求,人的本质不断得到反映,可以说,自然性是人所具备的根本属性。
其次,社会性是人的基本属性。费尔巴哈仅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忽略了人所具有的现实本质。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进行相关阐述时,在肯定人是自然存在物这个事实基础上,进而指出了人除了具有这种自然性之外还具有社会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六条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56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一个最根本的阐述。在现实的社会中,单个形式的个人无法存在于世界,人类以每个个体为单位聚集在一起,形成人的集合体。处于这样一个大的集合体中的单个人,又都具有人类这个“类”的相同本质。此外,单个人不是抽象存在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也就是说,处在现实社会中的人,不可能脱离一定的社会关系,不可能成为纯粹的、抽象的人,因此,认识人的本质,就要从现实人的日常生活入手,了解其周围的真实生活环境,在所处的社会关系中把握其本质。并且《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到的“社会关系”不是某种社会关系,而是“一切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既包括物质关系、精神关系,还包括政治关系、经济关系等多个方面。可以说,个人来自社会,社会是个人的集合体,但又高于集合体。社会关系是由具有不同因素和处于各种关系的个体组成的,而每个个体所处的关系又都是在社会中形成和发展的。所以说,社会性是人的基本属性。
最后,实践性是人的核心属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旧的唯物主义的缺陷是把认识对象客体化、直观化,不能够从现实、主体和实践中去理解对象[3]。因此,要充分理解人的本质,就必须将其置于实践中进行解读。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505一方面,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尤其是生产劳动实践,创造出了人们生存所需要的一切物质资料,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人实践活动的创造,正是这些物质生存资料的生产,使得人们的生命得以延续,生存得以保障。人们不仅因为生产实践活动得以生存,更是由于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创造出与他人有关的物质生活资料,使整个人类的生存资料得以保障,生命得以延续。另一方面,实践体现了人的社会性本质。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通过劳动生产实践活动生产出物质生活资料,使自己的生存得到延续,与此同时,在实践中人们需要与周围的环境、周围的人产生各种联系,建立各种关系,以此来保证生产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人与人通过实践活动所建立的联系,会逐渐形成稳固的社会关系。因此,通过劳动生产实践,不仅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还使人能够与他人建立起稳固的社会关系,成为社会的主体,这充分显示了实践性是人的核心属性。
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人的本质”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人的本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非常重要的理论之一。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来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首先要理清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找到二者之间的共通点,才能找到突破口,从而真正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之中,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教育方案。
首先,人的本质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找到了切入点。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然属性实质上是一种需求,人的需求是人产生动机的根本原因,为了生存,为了生产生活,人们产生了不同的动机,动机的产生会促使人们进行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人们又会产生新的需求,新的需求动机再次激发人们开展新的实践活动,如此不断循环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促进社会历史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和自我需求,围绕人的思想、意识等方面而开展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因需求而产生,更因人的需求而变化、发展,符合人们需求的、先进的理念能指导人们正确实践,促进自身的發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就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找到了切入点,即从教育对象的需求出发,以此不断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更加贴合实际,符合人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帮助教育对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行为,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
其次,人的本质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展教育活动提供了基本的遵循。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六条中指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具有社会性。同样,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人生来就具有社会属性,处在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无一例外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因此,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展教育活动提供了基本的遵循,教育者要将教育对象置于社会关系中来了解,而不能片面地、抽象地将其视为孤立的个体。即必须将教育对象看作社会的产物,将其置于所处的社会环境之中,在社会大环境下把握其所建立的各种社会关系,并在各种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分析受教育者的思想特点和认知水平,进一步对其思想形成的根源及其思想变化的规律进行探寻,在全面把握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之后,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及时开展思想教育活动,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最后,人的本质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明确了科学的教育方案。马克思指出实践性是人的核心属性,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具有自由自觉的意识,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实践,改造客观世界。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改造客观现实的人为目的的实践活动。教育者通过传播各种理论,使教育对象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最终指导实践活动,解决现实问题,这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才算完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忽视培养学生理论指导实践、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就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学的教育方案,即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各种实践活动作为载体,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传播各种理论知识,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为无产阶级与人民群众而服务,以此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由此可见,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为准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本质,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行为变化,如何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提供了依据。可以说,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人的本质”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凸显了人的重要地位,依据人的本质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重要途径。
首先,重视人的自然属性,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人的自然属性实质上是人与生俱来的需求或欲望,正如恩格斯所说,人们有吃、喝、住、穿这些基本需求,也有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高层次需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种精神活动,在开展教育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将其需求作为切入点,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这样的教育才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具有生命力。依据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教育者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理解、尊重学生的需求。教育者对学生需求的理解、尊重,既体现着对人本质的理解、尊重,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切入点。面对学生的合理的需求,教育者不能视而不见,而是要采取榜样示范、奖励激励、积极引导等方法和途径,鼓励受教育者对于合理需求的追求,激发其内在动力和潜能,促进其内在需求的满足。只有当教育者的引导发挥作用,使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学生才会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自身的发展有利,从而对教育内容产生兴趣,此时,教育者再进行其他方面的教育内容,学生才会更容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会大大提升。
其次,依据人的社会属性,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社会层面上是指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处于现实社会中的人必然受到社会关系和社会关系基础之上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围绕学生意识形态方面而开展工作,要想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意识到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对于学生思想领域的影响,应结合社会实际,而不能脱离社会实际,对学生的思想特点全面把握,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教育者要在社会环境中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变化。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环境,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国际层面,通过互联网,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传播更加容易;国内层面,网络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使得一个很小的负面社会事件通过互联网呈现爆炸式的传播,进而扩大事件的负面影响,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针对此类问题,教育者既要将学生置于社会大背景之下,也要结合学生所处的周边小环境,更加准确地分析了解其思想变化的规律,对其思想发展轨迹进行预测,提前做好思想变化动态分析,及时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和干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全局性和预见性。
另一方面,积极运用各种社会关系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是不够的,应当和学校其他课程和活动、社会以及家庭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性、全面性得到提高。从国家层面,国家要建立一个风气良好、积极向上的社会大环境,发挥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引领和感染功能,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熏陶;从学校层面,教育者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校小环境,通过校园环境建设、组织学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社团实践活动等形式,发挥学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从家庭层面,构建良好的家风、家训,以优良的家风陶冶品质,以严格的家训自我规制。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学校、家庭、国家三者相结合,使之相互协调,形成合力,共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水平和道德素养的提高[4]。
最后,立足人的实践属性,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既是传播理论,让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指导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改造主观和客观世界的过程,只有具备这两个环节,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过程才算完整。理论的传播是前提,理论只有真正被学生掌握和接受之后,才能焕发出巨大的力量,指导学生实践。依据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人具有实践属性,实践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特点,在实践中人的本质得到充分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将理论与实践二者完全割裂开来,传播理论仅仅依靠灌输,而忽视了实践作用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有效开展,能否行之有效,依赖于实践活动,最终效果也体现在实践活动中,因此让学生真正接受理论、运用理论,教育者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实践属性,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真正体验到理论的正确性,那么对这一理论的接受程度就会大大提升,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会自觉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实践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往往是教师讲千遍,不如学生做一遍,采用适当的实践锻炼方法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大作用。例如对学生进行文化自信教育时,教育者可以通过组织一系列课外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历史文化博物馆、开展红色游学等活动,让学生亲自感受到我国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提高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识,增强对于文化的自信心,从而保证文化自信教育的实效性。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尤其在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借鉴相关内容,不能墨守成规、生搬硬套,而是要在新情况、新问题的指引下,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出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
[3]高岸起.马克思认识论特性的当代阐释[J].学术研究,2013(2).
[4]卜祥记,吴岩.马克思关于人的社会性本质理论的内在张力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3):1-8;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