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目录扣概念解术语

2021-06-08高瑞林翟少明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论著术语整本书

高瑞林 翟少明

《乡土中国》是社会学的经典论著,专业性很强,学术味也很浓,即使社会学的专家,读起来也颇费心思,对中学生而言,阅读难度可想而知。如何指导学生阅读这本书呢?笔者根据这本书的特点,结合中学生实际阅读能力,从目录、概念和术语入手,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

一、细研目录,总体了解大致内容

整本书与单篇文章的区别之一就是整本书的前面设有目录,一般来说,目录包括前言、章节内容(或单篇题目)和后记等内容。前言、后记多为整本书的创作意图和背景知识,这里不做探讨,章节内容(或单篇题目)则高度概括了章节或单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研读章节内容(或单篇题目)即可大体了解整本书的主要内容。

在整本书阅读课上,笔者这样指导学生阅读:“哪位同学能以最简练的语言,用最快的速度回答《乡土中国》的主要内容?”一分钟过去了,没有学生回答,有些学生开始翻书,也有学生低声讨论。于是,笔者引导学生:一本书的目录会帮助我们大体了解这本书讲了什么,甚至还会点明本书的框架结构以及主题思想,目录可对我们的阅读指引方向。听了笔者的建议,学生立即醒悟过来,纷纷翻到目录页,很快,学生就从目录中寻找本书的主要内容:中国乡土社会的本色、乡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乡村的文字与文化、乡村的礼治秩序、乡村的男女之别,乡村的无为政治和长老统治、乡村的血缘与地缘关系等。结合学生从目录中概括出来的主要内容,笔者又指导学生将其分门别类,学生在笔者的指导下,经过小组讨论,最终形成了这样的认识:本书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方面深度解剖了中國乡土社会的结构和本色。这种认识也正是《乡土中国》的主要内容。

整本书的目录是一把钥匙,掌握了这把钥匙,就能够打开整本书阅读的大门,也就能大体了解整本书的主要内容了。

二、提纲挈领,从理解概念入手

大体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不代表学生真正把握了主要内容,特别是学术性论著,其中的概念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而且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作为社会学论著,概念是作者在对乡土社会现象认识的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的一种表达。在《乡土中国》中,概念贯通了全书,是全书的行文线索,指导学生找出相关概念并加以理解,就基本能够帮助学生大体掌握《乡土中国》的主要内容和思想了。

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着重指导学生弄清概念的内涵,如此即可对论著的主要思想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基于此,笔者结合学术性论著的特点提示:要特别留意论著的前言(序言、绪论等)、每一章(或者论文)的开头、结尾和后序(跋),这些地方往往会提出概念,凡是提出概念或者定义的句子,都要顺手圈点标注下来,对那些起着画龙点睛作用的概念,要结合文章的前后内容反复读几遍,咀嚼揣摩,概念的“来路”和内涵就能被挖掘出来;读完全书,回头再将那些被圈点勾画的概念排列在一起,这就如同读者拥有了一张清晰的阅读“线路图”。

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差序格局》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学生在笔者的指引下,兴致高昂,圈点勾画出“私、格局、地缘关系、群己、人我、人伦、交情、克己”等概念,并把这些概念排列在一起,又结合上下文意对这些概念进行解读,最终形成这样的认识:作者由“私”引出论题,通过中西对比提出“格局”和“地缘关系”的概念,再讨论乡下人如何划分“群己”“人我”的界限,结合传统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即“人伦、交情和克己”,发现中国人是以“己”为中心,和别人的关系就像石子投入水中产生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这种集体无意识的习惯或文化,决定了农村社会格外重视人伦关系的基本结构——“差序格局”。“差序格局”是本章乃至整本书的核心概念,理解了这个概念,就把这本书的要旨抓住了,这个概念是费孝通的独特发现,也是他的理论建树,后来成为社会学界广泛认可的“定论”。

因此,阅读论著类整本书,就必须从概念入手,抓住了概念并能理解其内涵,也就抓住了整本书的“牛鼻子”。

三、突破难点,结合文意解术语

专业术语在学术性论著中多有出现。术语是用来限定或表达科学概念的约定性语言,主要在所属专业领域内使用,行外的读者如果不懂其特殊含义,就难以理解用它来展开论述的文本内容。

《乡土中国》在论述农村社会的“结构”时,就用了许多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学科的术语,比如“团体格局”“权力结构”“文化范型”“血缘”和“地缘”等,所以阅读《乡土中国》时,要对专业术语进行精准理解,要重点理解这些专业术语在书中特定的专业含义。

在《乡土中国》中,大多数术语在书中都有所解释,即使书中没有解释,读者可以联系上下文反复推敲,也可以明白它们的真正含义。对于那些专业性太强的术语,笔者建议学生查找相关的工具书和专业资料,或到网上搜索词条,当然,《乡土中国》中的某些术语在工具书中的解释是非常规范、严谨的,但与费孝通先生使用的意思有很大的出入,这就需要比较辨析,理解作者在书中的特殊含义;对于那些作者为了论述方便而自行“创造”的专用术语,专业领域也不一定通用,只能在书中暂用,比如“感情定向”“男女有别”“无为政治”“无讼”等。术语不能只从字面上去理解,特别是那些作者“创造”的专用语,似乎一看就懂,但书中可能另有所指,或者转换了词语原有的意思。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名实的分离》时,很多学生把其中的术语“注释”解读为名词短语“解释字句的文字”或动词短语“用文字解释字句”,但这个词在书中的意思是“在乡土社会中速率很慢的变动中形成的可以引起名实之间极大分离的变动方式,具体是指为了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

另外,在《乡土中国》的术语中,哪些是专业术语?哪些是作者为论述方便而造的专用语?很多情况下论著并没有提示和解释,读者只能自己去找,并且推敲它所传递的意义。比如《血缘和地缘》中的“客边”“新客”“寄籍”“身份社会”等,这些术语很难归类,读者只能通过阅读文章,借助术语的前后文意来理解。阅读指导课上,笔者首先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这些术语,然后阅读这些术语的前后段落,借助文本内容自我定义这些术语。例如,学生从“客边”“新客”“寄籍”所在的段落中发现“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进去”句,从后面的段落中发现“怎样才能成为村子里的人?”“第一要生根在土里,在村子里有土地。第二是要从婚姻中进入当地的亲属圈子”,从而得出这些术语的内涵:“客边”和“新客”都指“从其他地方来到一个既没有土地也没有婚姻关系的村落的外来户”;而“寄籍”则指“长期离开原籍、居住外地、附属于外地且与‘原籍相对的籍贯”。

(作者单位:枣阳市太平镇第二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吴锋

猜你喜欢

论著术语整本书
《论语》整本书阅读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本刊对论著类文章的一般要求
本刊对论著类文章的一般要求
RBAP96 Mediates Radiosensitivity of Breast CancerCellsviaInteractingwithRetinoblastoma Protein
Relative Expression of Indicators for Wound Age Estimation in Forensic Pathology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