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上做文章从“感”中求收获
2021-06-08许锦景李进军
许锦景 李进军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近年来,蕲州实验小学秉承“动起来,让每个生命都出彩”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德育的新途径,在“动”上做文章,从“感”中求收获,在省级课题“动感德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的研究与实践上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动
所谓“动”,是指德育的实施途径,即从德育课程的设置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全要素地进行革新,让德育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全面提升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一)课程生动,发展多维能力
健全的课程是实施教育的有效载体。学校在新课改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紧紧围绕德育目标,在宏观上构架,从微观上细化,倾力创建科学、系统、完善的德育课程体系,涵盖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实践课程三类。
1.学科课程打基础。德育课程主要包括国家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地方课程(如地方教材《心理健康》等)。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开发出校本德育课程《赢在习惯》,将小学生在每个阶段需要养成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文明礼仪进行具体划分,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行为指南,让他们能够对照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身言行。学校还整体规划班会课程,按照“年有主线、月有主题、周有专题”的原则,精心设计每学期的班会内容,使班会内容系列化、规范化。
2.活动课程显重点。传统德育大多采用说教的方式,忽视了学生兴趣的激发和情感上的认同,难以打动学生的心灵。学校的德育活动做到了“四化”:一是活动主旨人性化,即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需求,不求外在的轰轰烈烈,但求润物无声,让良好品质和美好精神入耳、入脑、入心。二是活动内容生活化。学校的德育活动贴近学生生活,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由于这些人和事是学生平时看得见和听得到的,所以更具感染力和影响力。三是活动形式多样化。学校长期开展爱国诗歌朗诵比赛、学雷锋行动、小校长竞选等活动。四是活动主题系列化。良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它离不开反复地实践和摸索。
3.实践课程炼品性。德育历来注重知行合一,学校努力摆脱大而空地说教和灌输,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去体验、去感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价值判断、检验品行素养,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例如:学校结合蕲州是明代医圣李时珍的故里这一地方特色,开发出“中医药文化”校本课程,教师带领学生参观中草药的种植和生产基地、认识中草药、搜集医圣小故事和养生小常识、为家长做艾灸等活动,引领学生感受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孝敬父母的爱心。
(二)教師灵动,彰显教育魅力
学校积极变革课堂教学模式,把“动感”元素添加到课堂中,积极打造出“动感课堂”教学模式,让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的灌输,而是充满乐趣与活力的动感课堂。
“动感课堂”坚持“两主四步”的教学模式。“两主”指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前者通过教师的引、问、练、联来实现,后者通过学生的研、演、辩、赛来实现;“四步”指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巧引激趣—妙问探思—活练提能—善联广用”四个步骤,达到生生灵动,师生互动的效果。
(三)学生主动,焕发生命活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由自己来建构完成,所以学校在教学中突出两个关键——找到和发现。“找到”即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学习平台,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特长和成绩。“发现”即发现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并采取多样的教育形式,引导学生发现自我。例如,教学《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时,教师在“巧引激趣”环节中播放了一段拍摄学生放学排队、图书室阅读、外出游玩的视频,再通过“妙问探思”,让学生发现视频中有哪些不和谐的地方,并说一说为什么;接着,在“活练提能”环节中结合课本中的事例,让学生说一说大家为什么要遵守公共秩序;最后在“善联广用”中,教师设置了几个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表演如何做一个讲文明的好观众、好顾客、好游客。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他们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用眼、用耳、用心等方式,生动活泼、自主快乐地学习,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认识、净化心灵、规范行为。
二、感
所谓“感”,是指德育的实施效果,即从学生的认知到情感,再到价值观的形成,全过程地进行介入,让德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一)认知上感悟,建构核心精神
道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孔子认为,只有教育学生“知德”“知礼”“知道”“知仁”,对道德规范有一定的认识,对道德行为有一定的分辨能力,才能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学校以学生的生活发展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明是非、知善恶、懂美丑。在教学中,教师采用体验学习、探究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去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情感上感染,培植高尚品格
学校在各个年级都开设了“心理咨询室”,负责学生的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负责心理咨询的教师针对问题儿童、留守儿童做性格分析,商讨对策,力求使学生的心里充满阳光。同时,每个班级都设有“心灵话本”,鼓励学生将自己或他人的烦恼及感触写在本子上,方便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另一方面,学校在德育活动中,以激发、升华学生真实的、具有道德意蕴的情感作为主线,注重创设情境、调动情绪,营造快乐的教学氛围,唤醒学生的情感经验,触动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如教学《不贪小便宜》时,教师选取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几个小片段来创设情境,学生乐于接受,在情感上容易产生共鸣,从而自觉严格要求自己,培植高尚品格。
(三)实践中感受,外化自觉行动
学校秉承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把教育延伸到社区、拓展到大自然,在“知”与“行”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学校经常以“我给家长上堂课”的方式,向家长宣传文明礼仪、环境保护、交通安全等方面的知识,提升家长的文明素质,促进社会和谐文明风气的形成;每月,学校的红领巾爱心小分队都会走进养老院或社区孤寡老人家里,陪他们聊天,为他们扫地、洗鞋袜,让这些孤单的心灵感受到温暖;每季度,学校还配合政府,组织学生到街上进行环境卫生大整治行动的宣传,大家拉横幅、发传单,在教育他人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认识;清明节前,学校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祭拜先烈,让学生学习英雄,不忘历史,传承英烈爱国奉献的精神……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不仅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而且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他们的文明习惯、道德品质、毅力意志等都得到了检验与提高。
(作者单位: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