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总结-改善-提升”的经验递进式护理对上肢骨折患儿术后康复效果及疼痛状态的作用
2021-06-08叶银婷曾秋茹彭翠翠李书琴
叶银婷 曾秋茹 彭翠翠 李书琴
深圳市儿童医院骨二科 518000
上肢骨折作为骨科临床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以肱骨近端骨折、肱骨干骨折、尺桡骨近端骨折等多见,亦可能发生桡骨干双骨折以及尺桡骨远端骨折等〔1〕。针对上肢骨折,临床上主要是以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以及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等手术予以治疗,疗效明显〔2〕。然而,部分患儿术后可能发生感染、疼痛、便秘以及压力性损伤等一系列并发症,加之患儿年龄相对较小,上肢骨折引起的活动受限以及手术治疗均会导致其出现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紧张等负性情绪,继而可能影响术后康复,甚至加剧疼痛程度〔3-4〕。因此,如何有效改善患儿术后康复效果以及疼痛状态显得尤为重要,亦是骨科临床护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研究探讨基于“总结-改善-提升”的经验递进式护理对上肢骨折患儿术后康复效果及疼痛状态的作用,旨在为临床上肢骨折患儿提供一种积极有效的术后护理干预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深圳市儿童医院收治的上肢骨折患儿90例,以随机抽签法将其等分成试验组及常规组。试验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7~12岁,平均(10.52±1.22)岁;骨折类型:肱骨近端骨折17例,肱骨干骨折12例,尺桡骨近端骨折9例,桡骨干双骨折5例,尺桡骨远端骨折3例。常规组男29例,女16例;年龄7~12岁,平均(10.49±1.26)岁;骨折类型:肱骨近端骨折18例,肱骨干骨折13例,尺桡骨近端骨折8例,桡骨干双骨折4例,尺桡骨远端骨折2例。两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年龄7~12岁;②经影像学检查证实为上肢骨折且接受手术治疗者。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认知功能损害者;②无法正常交流沟通者;③正参与其他研究者。已获得患儿及其家属同意,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常规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病房管理,用药指导,健康宣教等。试验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基于“总结-改善-提升”的经验递进式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①在患儿入院后予以全面评估,明确患儿发病情况、病情严重程度、心理状态、接受能力以及家庭支持情况等。随后由主管医生、护理组长经过讨论分析明确既往相关疾病护理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结合临床经验以及文献检索查找相关证据,获得可靠的结论。然后根据上述问题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②综合患儿的年龄、兴趣爱好等情况,选择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其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包括发病原因、治疗方式、护理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由护理人员主动和患儿进行交流沟通,明确其内心真实想法,并针对其心理问题予以相应的心理疏导,通过言语、行为鼓励等方式帮助患儿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针对饮食方面,按照患儿的具体病情以及身体状况适当放宽饮食限制,但要叮嘱患儿尽量摄入高蛋白质以及能力的饮食。针对感染的患儿予以及时的抗感染治疗,同时保证患儿患肢的皮肤卫生。针对出现感染、骨折延迟愈合、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患儿,在进行对症治疗的同时需予以心理疏导。两组均干预3个月。
1.3 观察指标
分别比较两组干预后上肢关节活动度(ROM)评分,术后并发症控制效果,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情况,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变化情况。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感染、骨折延迟愈合、关节功能障碍以及压力性损伤等。疼痛情况主要是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判定,总分0~10分,得分越高反映患儿疼痛越剧烈〔5〕。生活质量主要是通过生活质量核心量表实施评估,主要内容涵盖躯体、心理、社会、认知功能以及生活总质量5个维度,每个维度满分100分,得分越高反映患儿生活质量越好〔6〕。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上肢关节ROM评分比较
试验组肩关节屈曲、肩关节外展、肘关节屈曲、腕关节掌屈、腕关节背伸的ROM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上肢关节ROM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控制效果比较
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控制效果比〔n(%)〕
2.3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
试验组术后24 h、48 h时的VA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后试验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摔伤、交通意外伤以及运动损伤等均是导致儿童上肢骨折发生的常见原因,相关研究报道显示〔7-9〕,临床上大部分的上肢骨折患儿手术治疗效果相比保守治疗更佳。然而,无论是骨折本身亦或是手术治疗均会对患儿的心理、生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使得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以及功能障碍,病情严重者甚至会发生创伤应激综合征,不利于其术后康复〔10-12〕。若护理干预效果不佳,不仅对患儿的术后早期康复无任何帮助,同时可能加重患儿病变部位的疼痛感,影响手术治疗效果,且大多数患儿无法摆脱因创伤以及手术引起的焦虑、抑郁、靠你根据等负性情绪〔13-15〕。由此可知,对上肢骨折患儿术后予以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对促进患儿的早日康复以及减轻术后疼痛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基于“总结-改善-提升”的经验递进式护理主要是通过总结分析既往临床经验,明确护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从而调整护理干预方案,以达到提高护理服务和质量的目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肩关节屈曲、肩关节外展、肘关节屈曲、腕关节掌屈、腕关节背伸的ROM评分均高于常规组,表明基于“总结-改善-提升”的经验递进式护理可促进上肢骨折患儿的术后康复。分析原因,本研究认为该护理干预方式可对患儿进行针对性康复指导,从而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避免关节粘连和挛缩,肌肉萎缩,从而为上肢功能的恢复创造有利条件,促进了康复进程〔16-17〕。此外,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这说明基于“总结-改善-提升”的经验递进式护理在预防上肢骨折患儿术后并发症方面效果显著。究其原因,本研究认为该护理干预方案首先对患儿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情况予以总结分析,从而制定合理有效的措施予以干预,进一步可达到更好地预防患儿并发症发生的目的。另外,试验组术后24 h、48 h时的VA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表明基于“总结-改善-提升”的经验递进式护理可显著改善上肢骨折患儿的疼痛状态。其中主要原因可能在于该护理干预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儿对疾病、治疗、护理的认知程度,继而改善患儿的治疗、护理依从性,避免了在手术治疗以及护理过程中因配合失误所造成的不必要的损伤,继而有效减轻术后疼痛感。本文结果还显示了干预后试验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常规组,这充分提示了基于“总结-改善-提升”的经验递进式护理可明显提高上肢骨折患儿的生活质量。究其原因,本研究认为该护理干预方式可提高患儿的相关知识认知程度,继而避免了其因对相关知识未知而产生的恐惧、紧张等负性情绪,从而保证了患儿的心理健康。同时提高了患儿的依从性,保证了术后康复护理的顺利进行,为生活质量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基于“总结-改善-提升”的经验递进式护理可显著改善上肢骨折患儿术后的上肢功能恢复,缓解术后疼痛程度,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且有效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研究尚且存在样本量较少的缺陷,从而可能使得研究结果出现一定程度的偏颇。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可尝试尽量增加样本量,从而获取更为准确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