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核对结合掌上电脑在胸外科安全输血中的应用
2021-06-08管晓敏黄群
管晓敏 黄群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200080
输血是临床急救和治疗的重要方法且应用广泛,但是输血过程存在较高的风险,稍有差错便会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造成威胁,给患者带来一系列的伤害和负担。研究显示〔1〕,护士忽略对血型的核对、血液标本采集错误等是造成输血安全隐患的主要原因。而传统的输血交接和核对均采用人工书写及核对的形式,不仅浪费了大量时间,往往还会因为字迹潦草和笔误等原因造成安全隐患。另外,管理者很难对其进行管理和监控,护理人员也不能及时发现错误,这些均会给输血操作带来失误,从而影响患者的输血安全〔2〕。掌上电脑(PDA)是借助网络技术,让护士工作站延伸到患者床边的信息化手段〔3〕。研究表明,PDA的应用能够推动医院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发展,从而提升临床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4〕。也有研究表明,通过采用PDA技术对输血过程进行核对和监控,能够有效提升输血的准确度,让输血过程变得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5〕。为了能够提升输血过程的安全性和时效性,本课题组将人工核对结合PDA应用于胸外科的输血过程中,应用效果安全有效。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输血患者520例,将使用人工核对结合PDA的方法进行(2018年3~9月)的260例次输血操作设为对照组,将使用人工核对的方法进行(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的260例次输血操作设为研究组。对照组男151例,女109例;年龄26~53岁,平均(39.27±4.36)岁;输入血制品507袋,其中血浆154袋,冷沉袋43袋,血小板138袋,悬浮红细胞172袋。研究组男147例,女113例;年龄28~55岁,平均(40.03±5.61)岁;输入血制品498袋,其中血浆146袋,冷沉袋45袋,血小板136袋,悬浮红细胞171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输血流程,研究组采用人工核对结合PDA的方式进行输血操作,具体方式如下。
1.2.1标本采集 接收到患者的采血医嘱后,用电脑打印出对应的二维码,挑选正确的试管后至与二维码对应的患者床边进行采血。首先对患者的床号、姓名等进行人工核对,然后利用PDA分别对二维码及患者的标识牌进行扫描,从而完成标本采集。
1.2.2标本交接 打印好血标本交接单后,由专科护士、标本配送员和血库交接员在交接单上标注交接时间和交接者姓名,从而完成标本交接。
1.2.3血制品交接 配血成功并与临床确认可以发血后,由一名护士携取血通知书至血库,扫描血制品条形码和取血通知书条形码,与血库人员完成血制品信息的核对和确认,并检查血制品的包装、质量等。血库工作人员和取血护士分别填写发血时间和取血时间并签名。
1.2.4输血前的核对方式 在血制品到达科室时,确认血制品的有效期、质量、包装等无误后,由两名专科护士进行核对。首先进行人工核对:由两名专科护士对血制品的标签、发血报告单、患者的姓名、床号、住院号、血型等进行核对。PDA核对:先由一名护士在PDA上登录自己的工号和密码,对血制品的二维码进行扫描完成第一次的核对;之后再由另一名护士在PDA上登录自己的工号和密码,对血制品的二维码进行扫描完成第二次的核对。PDA会自动记录核对时间和核对者姓名。
1.2.5输血时的核对对患者进行输血时,将输血需要的物品和药品准备好后到患者的床边,开始进行核对。人工核对:由两名护士对血袋上的标签、输血报告单及患者的信息进行确认;PDA核对:一名护士在PDA上登录自己的工号和密码进行血制品二维码扫描后,PDA自动弹出需要另一名护士登入工号和密码的窗口,对患者的标识牌进行扫描后,完成核对流程。PDA会自动记录核对时间和核对者姓名。
1.2.6输血中和输血结束 对输血过程中的重点时段进行严格监控。在输血15 min后及以后的每个小时对患者进行床边巡视,同时利用PDA对血制品的二维码进行扫描,并在PDA上输入滴速,由PDA对巡视时间和滴速进行记录。在输血结束后,用PDA对血制品的二维码进行扫描,由PDA记录输血的结束时间。
1.3 观察指标
①双人操作执行率:根据输血记录单调查护士每次床边采血、输血的双人核对次数。②取血时间和输血时间:记录两组患者每次输血操作的取血时间(血制品从库房送至病房的时间)、输血时间(血制品到达病房至给患者开始输血的时间)。③安全隐患发生率:记录两组采血或输血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纰漏次数,包括血型不符、标本错误、输注不畅等。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输血过程中护士的双人操作执行率情况比较
使用人工核对结合PDA核对后,研究组的双人操作执行率100.00%(260/2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31%(227/26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236,P<0.05)。
2.2 两组患者的采血时间和输血时间情况比较
使用人工核对结合PDA核对后,研究组的采血时间和输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采血时间和输血时间比较
2.3 两组患者的安全隐患发生情况比较
使用人工核对结合PDA核对后,研究组的安全隐患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安全隐患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现代输血追求的是更科学、合理、安全和适量。但由于临床医生或护理人员常采取人工书写血样标本采集申请单和输血申请单,常出现笔误、字迹潦草或漏项等原因,导致患者不能及时得到有效输血而影响患者的输血安全〔6〕。研究显示,输血失误的原因中由于医生处方和护士采样所导致的比率达到10%〔7〕。由于临床输血环节的质量控制没有得到重视,因输血而导致的医疗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使临床输血成为高危事件。输血治疗是不可替代的治疗手段,对于改善患者病情,提高诊疗效果和减少死亡率具有重大意义〔8〕。目前,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已成为全世界广泛关注的重点,安全输血已然成为输血工作中的核心和关键〔9〕。
在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学模式下,移动护理信息网络系统的应用对提高患者输血安全有显著作用。PDA移动技术可显著提升工作效率和安全,尤其是在输血操作中,PDA移动技术可对受血者进行身份识别,在血制品接收、核对和使用上,可直接通过扫描条码实现输血全过程操作,自动生成输血情况报告并自动匹配患者个人信息,极大提升了输血工作效率,确保输血的安全性〔10〕。根据有关研究表明,使用PDA移动技术对手术患者进行身份识别合格率由73.6%上升至100.0%〔11〕。PDA核对系统的操作过程,需要两名护理人员同时登录工号和密码,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输血操作和流程,确保了人工核对的安全性,增强护理人员遵守操作流程的自律性和责任感〔12〕。同时,PDA移动技术在确保输血安全的前提下,可对输血各个环节进行全方面监控,包括血液交接时间、输血时间以及人员操作等一系列行为均可在系统查询,提升临床输血的安全性。有研究表明,PDA移动技术可对临床输血信息进行准确、客观、完整的记录,是临床医患纠纷的重要法律依据〔13〕。
本研究将人工核对结合PDA移动技术应用于胸外科安全输血中,从血液标本的采集、交接、核对、输血过程及输血结束等各个环节,每一环节都执行系统管理程序,系统将自动生成时间、操作人员及血制品相关信息等,每一环节都可进行查证,实现了胸外科安全输血质量的全过程监控和追踪,为胸外科优质护理提供良好的硬件基础。本研究显示,使用人工核对结合PDA的方法进行输血操作后,研究组的双人操作执行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取血时间和输血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安全隐患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表明PDA移动技术联合人工核对在胸外科输血治疗中,可显著缩短核查和输血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保障血制品能在有效范围内的输注,并能完整记录和具有可追溯性,对降低和减少医疗安全隐患具有重要作用〔14〕。研究表明,人工核对结合PDA移动技术能够显著优化护理工作流程,提升护理工作效率及安全输血的工作质量,有效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和护理差错事件的发生〔15〕。
综上所述,将人工核对结合PDA应用于胸外科的输血过程中,能够提高护理人员的双人操作执行率,确保取血和输血的时效性,并减少输血安全隐患的发生。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