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信行健康教育对根管治疗大龄儿童不良情绪、依从性及应对方式的影响
2021-06-08任婷婷
任婷婷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河南省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 450000
根管治疗为临床治疗牙髓炎及根尖周炎的主要治疗方法,在进行该治疗时,患者可因患牙因素或医源性因素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感,进而导致影响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及应对方式〔1〕。而对儿童而言,由于其对自身情绪及对治疗的依从性的控制能力较差〔2〕,因此对其采取有效护理干预意义重大。有研究指出,对大龄儿童患者,可在其治疗期间实施“知信行”健康教育,该理论将人类行为的改变划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及形成行为3个阶段,通过提高患儿的认知水平,促进其信念的行为进而达到改善其遵医行为,对保证治疗的顺利完成具有重要意义〔3〕。本文拟探讨知信行健康教育对根管治疗大龄儿童不良情绪、依从性及应对方式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河南省口腔医院)进行根管治疗的大龄儿童患者90例,其中男51例,女39例;年龄8~12岁,平均(10.23±1.42)岁;疾病类型:根尖周炎43例,牙髓炎39例,牙髓坏死8例。根据患儿入院时间,将其分为常规组及研究组各45例。纳入标准:①符合根尖周炎、牙髓炎及牙髓坏死等诊断标准〔4〕;②符合根管治疗相关指征。③患儿具备与其年龄相适应的沟通及意识能力,④患儿在治疗期间由其家长陪同,⑤年龄≥8岁,<12岁,⑥均已进入小学学习,⑦患儿及其家长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伴有精神类疾病的患儿,②伴有听力障碍等症状的患儿,③在治疗期间因其他原因出现严重心理应激的患儿,④中途退出的患儿。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及疾病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一般情况及疾病类型比较〔n(%)〕,(岁,
1.2 护理方法
常规组患儿行常规护理,包括对患儿及其家长进行常规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同时对患儿进行疼痛干预及延续性护理。研究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知信行”健康教育。
1.2.1评估 在进行治疗前,护理人员对患儿病例资料进行查阅,并通过与患儿及其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尤其对患儿在校表现进行询问,进而为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知信行”健康教育提供依据〔5〕。
1.2.2健康教育方式 制作牙科模型、卡通挂卡、卡片及动画等视频,向患儿及其家长讲解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口腔卫生、根管治疗的相关知识,同时在患儿出院后,采用电话随访的方式与患儿及其家长进行沟通,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患儿治疗情况,调整沟通频率及沟通时间〔6〕。
1.2.3健康教育内容 ①知识传递。在患儿入院后,采用集中讲解或一对一沟通等方式与患儿及其家长进行沟通,向其详细讲解口腔卫生相关知识,根管治疗的基本操作方法、护理方法、注意事项。由于患儿年龄较小,应在对其进行讲解时注意讲解对象的不同〔7〕,即在对患儿进行讲解时,重点讲解其口腔中存在的问题、治疗的目的及治疗后注意事项等;在对患儿家长进行讲解时,重点讲解患儿口腔疾病发展过程、治疗的步骤及有效性,同时告知其注意事项、治疗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处理方式。②信念建立。对患儿进行指导时,应引导其思考治疗后的益处,并采用“生物-心理-社会”护理模式,提高患儿对治疗的接受程度,同时,可向其列举以往治疗效果较好的同龄患儿实例,提高患儿对治疗的依从性;而在与其家长进行沟通时,使其了解及时治疗的重要性,进而促进其信念的建立,使其在患儿治疗过程中,能够主动协助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适当安抚及约束〔8〕,进而缓解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焦虑、抑郁、敌对及恐怖等不良情绪,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③行为改变。在与患儿进行沟通时,应重点指导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告知其正确的刷牙方式及口腔保健知识,同时告知其在术后尽可能不用患牙进行咀嚼;在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时,应使其能够对患儿的生活习惯进行监督,督促患儿在餐后及早晚刷牙漱口,同时,指导患儿家长在术后2 h内,禁止患儿进食〔9〕,另外,指导其按时进行永久性填充或冠修复治疗,并与其商定复诊时间。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均进行为期1个月的随访,采用心理健康测试问卷(DCL-90)〔10〕对两组患儿的不良情绪进行评价,该量表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敏感、焦虑、抑郁等9个维度,共90个条目,各维度评分均为1~5分,评分越高表明患儿的不良情绪越严重。采用应对方式问卷〔11〕对两组患儿应对方式进行评价,该量表包括求助、解决问题、合理化等共6个维度,66个条目,各维度评分为0~1分,分数越高表明患儿的应对方式越好。同时,记录患儿对治疗的依从性,将其具体分为:优:患儿能够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或在进行操作时仅出现轻度哭闹现象;良:患儿在进行操作及护理工作时出现程度较严重的哭闹,但经护理人员及其家长安抚及约束后,基本能够配合干预措施;差:患儿在治疗时出现严重的哭闹行为,护理人员及其家长安抚效果较差,且难以对其进行说服,需实施强制性干预措施。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不良情绪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儿各维度不良情绪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两组患儿不良情绪均有显著改善,且研究组患儿各维度不良情绪评分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不良情绪情况比较(分,
续表2 两组患儿不良情绪情况比较(分,
2.2 两组患儿对治疗的依从性比较
研究组患儿对治疗的依从性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对治疗的依从性比较〔n(%)〕
2.3 两组患儿对治疗应对方式比较
研究组患儿治疗的各维度应对方式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对治疗应对方式比较(分,
3 讨论
根管治疗导致患者出现疼痛的主要原因包括:炎症反应、彻底清创及免疫异常等。而对于儿童患者而言,由于其在入院时即出现恐惧或紧张等心理,导致其对疼痛更为敏感,进而影响了治疗的依从性,并导致其对治疗的应对方式较为消极。临床常规对大龄患儿及其家长采取常规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12〕,进而使其尽可能地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但由于患儿年龄较小,难以控制自身行为及情绪,且因疼痛等原因更影响其应对方式,而对于患儿家长而言,其出于对患儿的关心及爱护等原因,也无法在治疗过程中对患儿采取有效干预,进而影响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对患儿及其家长均采取知信行健康教育,该理论认为,患者对疾病及治疗方法的认知水平是建立正向信念及态度的前提下,而信念及态度的建立则有助于促进其行为的改变,因此通过采取该健康教育模式,能够提高患儿及其家长对疾病及治疗方法的认知,进而改善其行为,达到保证治疗效果的目的〔1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患儿各维度不良情绪均无显著差异,干预后,两组患儿不良情绪均有显著改善,且研究组患儿各维度不良情绪评分显著优于常规组,导致以上结果的原因主要包括:①患儿不良情绪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对疾病、治疗环境及治疗方法的恐惧,因此通过提高患儿对疾病及治疗的认知程度,能够改善其因未知而导致的不良情绪,同时,参与本次研究的患儿均已步入学校,因此更能够理解护理人员的语言,并给予其较为理性的反馈〔14-15〕。②本次研究中通过卡通图片及视频等方式向患儿进行讲解,与常规采用宣传手册等方式相比,显著提高了患儿对其的理解程度,进而有助于改善其焦虑、抑郁及恐惧等不良情绪。③在本次研究中,对患儿更加注重讲解疾病对生活的影响及治疗的益处,避免过多讲解治疗方法而导致患儿出现恐惧等情绪;而对患儿家长,则通过重点告知其治疗方法及治疗后注意事项,使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患儿能够接受的方式对其进行指导,在保证护理质量的基础上,避免因护理而过多影响患儿情绪。
同时,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研究组患儿对治疗的依从性显著优于常规组,研究组患儿治疗的各维度应对方式均显著优于常规组,这是由于:①患儿能够对治疗意义及目的产生初步认知,进而有助于其主动配合治疗;②通过对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指导,有助于提高其对治疗的认知水平,进而使其在治疗过程中能够协助护理人员对患儿采取一定干预措施,且由于患儿年龄较小,对父母的依赖程度较高,因此,其父母在治疗过程对患儿进行一定程度的安抚,有助于平稳患儿情绪及动作,提高其对治疗的依从性;③患儿对护理依从性越高、对治疗的应对方式便越积极,进而有助于治疗及护理的进展,而通过对患儿进行准确的治疗及护理,能够显著缩短手术时间,进而使其依从性及应对方式相对提高。
综上所述,对进行根管治疗的大龄儿童采取知信行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改善其不良情绪,同时在提高其对治疗的依从性及应对方式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