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昌监测草地贪夜蛾规律见实效
2021-06-08邹会生易春辉张愉饶惠之刘羿良会昌县农业农村局植保站
文/邹会生 易春辉 张愉 饶惠之 刘羿良(会昌县农业农村局植保站)
草地贪夜蛾(俗称秋黏虫)属鳞翅目夜蛾科,灰翅夜蛾属害虫,是广泛的杂食性新来入侵迁飞性重大害虫物种,被国际农业和生物科学中心评为世界十大植物害虫之一。它们危害80余种植物,明显嗜好禾本科,喜欢嫩玉米(甜玉米)植株,对玉米、水稻危害严重,对烟草、甘蔗等作物也有危害,成虫夜间活动,天黑后就开始交配,雌蛾通过释放性信息素从作物冠层顶部呼叫雄蛾。
从2019年开始,草地贪夜蛾迅速入侵我国。据全国农技中心通报:草地贪夜蛾2019年1月在中国云南、西南地区定植繁衍并扩散蔓延。会昌县植保站2019年5月初在文武坝镇湘东村首次在玉米地发现草地贪夜蛾。5月17日在赣州市信丰县玉米地首次发现草地贪夜蛾,5月10日在全国西南至中部地区十四个省份相继发现该害虫。会昌县植保站先后于2019年5月21日至9月30日,在湘东村墩脑组玉米地利用诱捕器诱集草地贪夜蛾累计61头。2020年2月11日~12月15日开展严密监测,坚持每天收集,具体操作方法是设置3个诱捕器,相隔距离长30米、宽20米为一个入虫口,离地1.2~1.5米,高于植株叶面20~30厘米。会昌县植保站使用诱捕器诱集草地贪夜蛾累计806头,这些草地贪夜蛾危害玉米株率轻的1%、一般3%、高的15%。
草地贪夜蛾具有适应区域广、迁飞能力强、繁殖数量大、暴食危害重、防控难度大等特点,伴随西南季风,该害虫大量迁入,会昌县大面积爆发虫害的风险极大。为了遏制草地贪夜蛾爆发蔓延成灾,保障农业生产安全,会昌县植保站于2020年5月25日在湘东村墩脑组一亩(包括整块、零星在内)玉米地里,利用性诱剂监测收集其成虫,效果良好 。
为进一步落实玉米地、甘蔗地等农作物种植区域开展普查,让农民群众掌握防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完成变态的习性规律,及时掌握草地贪夜娥1龄~3龄幼虫高峰期危害情况,1龄~3龄的幼虫喜食叶片,切断幼苗株茎,呈排孔状;4龄~6龄幼虫的危害性大,取食叶片后形成不规则长形孔洞和破烂状,也可将整株叶片食光,严重时造成生长点死亡,数量大时幼虫如行军状,成数扩散。掌握生态的发育温度11℃~30℃,单雌产卵一般为900~1000粒,世代较短;28℃时,30天左右完成一个世代,在低温条件下需60~90天,预计在会昌每年发生5~6代。
因此要求各乡(镇)组织农民群众举办培训班,让农民朋友掌握科学的防控方法,正确认识草地贪夜蛾的繁殖能力,印发资料和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工具在各村政务栏张贴、微信群转发草地贪夜蛾的识别和防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