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课程“思政+艺术”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以“新媒体影像制作基础”课程为例
2021-06-08岳明慧
岳明慧
(天津师范大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天津 300387)
课程思政的出现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困境,一直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单打独斗、孤军奋战,其他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功能没能得到有效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育人合力没能形成,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对于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来说,需要遵循艺术生个性化特点,开拓性地开展思政课教学,打通思政课和专业课的壁垒,结合艺术类专业课程的独特性,实现“思政+艺术”的跨界融合,让思政变得“有知有味”。
一、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的“思政+艺术”
当前我国对于创新及传统文化不断强调,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故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虽然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很多传统文化已与其原本的文化语境和使用场景相疏离,但与此同时,技术的进步也得以使传统文化图像的动态化设计实现成为可能。国内外许多艺术家都致力于探索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体现与运用,用新的媒介手段来将其进行数字活化。这会重新赋予其文化意义或者使用场景,随之被学习和传承,重新融入现代生活,在当下的生产和生活中找到其新的方式和存在的意义。
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样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将其以“设计介入”的实践方式,融入到艺术类专业课程的教学与创作实践当中,对传统文化图像做出新的突破与尝试,提供一种易于理解和引人注目的方式,进行更广泛的分享,让大众更加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二、“思政+艺术”主题创作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实践
(一)课程背景及现状分析
图1 耿凡雅《瓶中花》
本文举例的“新媒体影像制作基础”课程旨在使学生在了解影像制作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掌握当今新媒体语境下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影像制作的多种新形式。伴随着各种技术及视觉媒介的发展,数字技术正不断地挑战并充实传统的视觉形式,同时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呈现与传承方式。国外新媒体影像发展较早,其中有一部分影像艺术家如比尔·维奥拉(Bill Viola)的创作,就是回归自己的文化背景,大量采用西方经典油画和宗教故事题材,再转化为视频创作的当代语言。此外,在东方国家中,日本的设计师将西方现代艺术设计思想与日本的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形成了具有强烈日本民族特色设计风格的动态图像,将古老的传统拉进现代,非常有趣。
因此,本课题的框架在于,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图像进行考察,并通过数字化再创作,将其转换为动态图像。这有利于探讨传统文化图像如何以动态化视觉的方式重新塑造,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找到新的方式以及传播路径,也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互碰撞的一次很好的尝试。与此同时更好地挖掘思政资源,把思政教育融入艺术专业教学,实现思政与艺术的深度融合,将思政教育与艺术实践有效衔接,最终达到有利于视觉传播、有利于文化与艺术的传承、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学术和应用价值。同时在研究传统文化图像以及动态化设计过程当中,使学生真正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创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课程的前期准备
不论东方或西方,古老的纹饰都是其精神文化的具体表现,同时,从美学的角度来看,任何时期的装饰纹样都表现出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质①。因此本课程首轮实践是将传统文化图像中的纹饰艺术作为教学素材引入课堂,包含了人物综合纹饰、器物纹饰、吉祥图案纹饰等。对这些不同的纹饰进行了梳理与分类,简要讲述不同纹饰的来源、传达的信息及其艺术想象。
(三)课程作品的实践制作
本课程的“思政+艺术”的教学改革是以“设计介入”的方式,结合“考察→梳理→分类→研究→再设计→动态化”的实践方式,来实现传统文化图像的现代性转化与视觉艺术创新。在实践的过程中,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找到新的呈现方式和传播路径,实现传统文化的保护、挖掘、传承与开发。首先学生选取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传统纹饰图案,对其进行深入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平面设计,并确定好动态思路,最后用后期软件进行动态化的制作与设计。
耿凡雅同学的《瓶中花》(图1)选自纹饰艺术大图典动植物卷,对原有的纹饰图案进行了减化调整,并进行色彩设计,同时在动态设计部分加入了一只横穿画面飞过的蜜蜂,将整个图案的生机感扩大,仿佛重生一般。
谢斯雨同学的《三星快乐堆》(图2)的主要灵感来源是距今三千年前的三星堆青铜面具,其余装饰物的灵感来源于舞蹈纹彩陶盆和双鱼纹样。三星堆的文物是出土于祭祀坑中,其主要功能与作用是用于祭祀,青铜面具的体积十分巨大,具有十分威严而又神秘的色彩。将青铜面具的形象置于画面中心,并在四周运用大量放射状线条营造青铜面具整体的庄重感。舞蹈彩陶盆集中反映了五六千年前人们的智慧和生活情趣。红色的舞动的人纹提取了此件器物所表达的思想,并把这种欢乐愉快的气氛带到动画当中,体现一种愉快的祭祀态度。动画整体是以中心对称的形式来表现的,营造了一种在仪式感与庄重感下所制造的快乐的氛围,将三星堆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与新的灵魂,更好地与当下的视觉习惯相融合。
图2 谢斯雨《三星快乐堆》
施奕辰同学的《鱼纹宇宙贩卖店》(图3)选取的是与鱼纹相关的纹饰图案,在后期的动态创作期间使用插件做出了一些效果,整体风格为蒸汽化且富有赛博朋克的未来质感,打破了最初对这个纹饰图案的第一印象。这件作品就像是摆放在宇宙间的无人看管的零售贩卖店,想象在宇宙路过的任何生物看见它,它不是单纯地在卖鱼纹纹饰,它贩卖着的是一种通过对传统鱼纹纹饰进行制作而体现出的独特浪漫,同时让人能从中感受到传统纹饰的独有的魅力,将这些概念统一起来传输给观看的受众人群。
图3 施奕辰《鱼纹宇宙贩卖店》
本次课程中一共创作了47件优秀的动态影像作品,并进行了《图说》主题线上专题展览。每个同学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解读传统图像,挖掘其文化内涵,并结合个人的创意设计,以一种全新的动态化方式展现了传统文化之美,让古老的文化图像在当下的语境中重获新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索与构建传统文化图像动态化设计的新形式,在艺术创作的实践中与思政教育无缝融合。
三、关于“思政+艺术”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思政与艺术相结合激发的创作意识
艺术类课程中蕴含独特的思政教育价值,可以将思政教育中的中国传统图像等文化元素与课程教学及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艺术创作从以形式为导向转向以内容为导向,并从课程的思政元素中,汲取创作的灵感,更好地解决了学生创作过程中灵感枯竭的窘境。
(二)思政与艺术相结合的育人理念
作为艺术类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需要遵循艺术生个性化的特点以及艺术创作的特殊性,开拓性、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课教学。要立足美育挖掘思政资源,把思政教育融入艺术专业教学与创作当中,实现思政与艺术的深度融合。将思政教育与艺术创作实践有效衔接,这样既能活化思政教育,也能使艺术创作更有深度。
(三)思政与艺术相结合的路径探索
本次课程改革通过“设计介入”的实践方式,对传统文化图像做出新的突破与尝试,为传统文化提供一种易于理解和引人注目的方式,进行更广泛的分享,让大众更加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在推动艺术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将不同的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以及专业创作实践当中,以此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充分发挥艺术类课程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②。同时,不断思考和探索思政与艺术类课程的融合方式,将艺术类课程中可以结合思政元素的机会进行筛选和把握,并在今后的教学中反复探索与实践,开发更多的“思政+艺术”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注释:
①钱永宁,等.中外纹饰艺术大图典动植物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1.
②刘桂宇.“课程思政”视域下艺术类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文汇,2019(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