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流动人口基本状况的统计分析
2021-06-08孙茂伟
孙茂伟,沈 思
(中央民族大学 理学院,北京 100081)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流动人口已达2.45亿[1],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户籍制度的约束越来越小,我国的人口流动规模不断扩大[2],以追求经济目标为主,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东部发达地区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人口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大规模人口流动现象将长期存在,并在调整全国劳动力要素更加合理配置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4]。作为我国传统的少数民族聚居地省份之一,内蒙古自治区面积广阔,邻省众多,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迁移流动人口数量也在不断增加[5],探究当前内蒙古流动人口的基本状况,分析跨区流入和流出人口的空间相关性,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内蒙古流动人口发展的特征和趋势。
1 数据来源与说明
笔者使用的数据资料是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流动人口是基于我国户籍制度而提出的概念,该调查中对于流动人口的定义为:在流入地居住一个月及以上,非本区(县、市)户口的15周岁及以上的流入人口。数据采取分层、多阶段、与规模成比例的PPS方法进行抽样,共计调查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流动人口样本16.90万份,笔者主要研究对象是内蒙古自治区以工作、生活等为主要目的的流动人口,为了便于区分流动范围,在样本的选择上未包括全部样本量中的跨境流动人口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流动人口,共计调查内蒙古自治区内流动人口5 000人,包括区内流动3 844人和跨区流出1 156人,其他省份共统计户籍地为内蒙古的跨区流出人口1 358人,根据动态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内蒙古的流动人口中区内流动占比76.88%,跨区流入人口占比23.12%,流动人口仍以区内流动为主。
2 流动人口的基本状况
2.1 性别年龄结构
调查数据中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中的男女性别比为108.83,而内蒙古区内流动、跨区流入和跨区流出人口中女性流动人口占比分别达到了49.87%、48.10%和46.83%,相较于全国整体流动人口,区内流动人口中女性占比有明显上升,男女比例基本持平,性别结构由以青壮年男性为主转变为男女两性流动人口趋于平衡,城市商业、服务业的发展为女性流动人口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而跨区流出人口中男性占比达到53.17%,高出女性流动人口6.34个百分点,这表明当前男性跨区流动的情形要更普遍。从年龄结构来看,内蒙古跨区流入人口的年龄结构更加年轻,其中15岁~44岁的流动人口占比达74.39%,而区内流动的这一年龄段人口占比仅为69.88%,远低于全国整体流动人口的这一年龄段人数占比79.09%,这也反映出当前内蒙古区内流动和跨区流出人口平均年龄偏大,成年化现象明显。
2.2 民族构成
从流动人口中各民族的人口占比来看,调查数据中2016年全国整体流动人口中汉族占比91.83%,蒙古族占比仅为0.40%,作为蒙古族的主要聚居地,内蒙古的流动人口中蒙古族占比明显增加,区内流动人口中蒙古族占比8.92%,跨区流出人口中,蒙古族占比9.79%,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内蒙古当前流动人口中汉族占比超过八成,占绝大多数,这也表明内蒙古的其他少数民族还有较大的人口流动潜力。
表2 内蒙古流动人口民族构成占比(%)
2.3 受教育程度
受教育程度是衡量人口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内蒙古的跨区流出人口受教育水平要显著高于跨区流入人口,在跨区流出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专科及以上人口占比达23.93%,全国整体流动人口中这一人群占比16.05%,跨区流入人口的这一人群占比仅为14.71%,内蒙古的跨区流入人口多以雇员身份从事服务业和生产制造业,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而跨区流出人口中有不少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因而需要在留住本地人才、吸引外来人口等方面加强力度;而区内流动人口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和初中人口占比分别为14.88%和45.45%,均低于跨区流入人口而高于跨区流出人口,整体看来,区内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与全国流动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相接近。
表3 内蒙古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占比(%)
2.4 就业状况
当前我国流动人口群体中,以务工、工作或经商为主要原因流动人口占比83.75%,作为家属随迁或婚姻嫁娶的流动人口占比11.59%,而内蒙古区内流动、跨区流入和跨区流出人口的务工或经商人群占比分别为70.06%、75.26%和74.23%,作为家属随迁或婚姻嫁娶的人口占比分别达23.05%、21.45%和16.35%,这说明一方面内蒙古流动人口仍以外出务工或经商为主,另一方面流动人口的家庭化迁移现象更加明显,这对于各地的公共基础设施服务和教育、医疗水平都有了更高要求。从就业身份来看,雇员身份在区内流动、跨区流出和跨区流入3种情形中占比分别为44.51%、34.34%和51.25%,自营劳动者在3种流动情形的占比分别为18.50%、31.57%和18.04%,二者构成了当前内蒙古流动人口的主要就业身份,进一步来看,跨区流入人口的就业身份更多地以雇员为主,而跨区流出人口中,自营劳动者占比达到了31.57%,这一比例远高于区内流动人口,也更多地以追求经济性原因流动为主。
表4 内蒙古流动人口按主要流动原因占比(%)
3 跨区流动人口的空间统计分析
3.1 跨区流出人口的主要流向
我国跨区流动人口的主要特点之一为集中流向东部尤其是东南沿海省份,2016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中,内蒙古跨区流出人口的主要流向省份包括辽宁、北京、山西和天津等北方邻近省份,其中流向辽宁、北京和天津这3个东部发达地区省份的流动人口占内蒙古整体跨区流出人口的43.89%,从事职业以商业、服务业人员为主,其他跨区流出人口则主要流向了山西、河北、吉林等省份,多从事生产、运输、建筑及设备操作等行业,与全国整体的跨区流动人口相比较,内蒙古的跨区流出人口流动距离较近,主要的流向省份也多为邻近经济发达省份。
表5 跨区流出人口主要流向省份占比(%)
3.2 跨区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
关于内蒙古跨区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地,从经济区域的划分来看,多来自中部和东北地区,最主要的两个跨区流入人口来源省份为山西和河北,占整体跨区流入人口的34.43%,其余则主要来自陕西、黑龙江、甘肃和河南等地,多为经济次发达的邻近省份,跨区流入人口在其来源地省份以从事农、林、牧、渔的第一产业的人员为主。
表6 跨区流入人口主要来源省份占比(%)
3.3 空间相关性分析
利用空间计量经济学中的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来判断内蒙古跨区流向其他各省份的人口间是否存在空间相关性,实际中不同省份流动人口的流动范围,会受到该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存在空间相关性的可能性很大,在空间计量经济学中常用Moran’s I系数来度量和检验空间数据的自相关性,全局Moran I空间自相关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表7 跨区流出人口的Moran I分布
自然的位于一、三象限的“高—高”“低—低”型省份代表其具有空间同质性,而位于二、四象限的“高—低”“低—高”型省份则具有空间异质性,海南因未与其他省份有直接的陆地相连,所以在生成邻接矩阵时所有值都为0,这里暂不做类型划分;位于第一象限的“高—高”型省份代表来自内蒙古的跨区流入人口数量多,并且其周围来自内蒙古的跨区流入人口数量也较多的省份,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等,不难发现,北方东部沿海地区大多数省份都属于“高—高”型,这是由于这些地区相较于内蒙古经济发展水平高,同时距离内蒙古较近,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的良好条件,吸引了众多来自内蒙古的跨区流动人口;属于“低—低”型的省份有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众多长江以南省份,特点是自身来自内蒙古的跨区流入人口数量少,其周边地区省份来自内蒙古的跨区流入人口数量也较少,这些省份距离内蒙古较远,地理交通条件的不便及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些地区来自内蒙古的流入人口较少;第二象限为“低—高”型区域,代表省份为河南,特点是自身来自内蒙古的跨区流动人口比例低,但是其周围地区省份的内蒙古跨区流入人口比例较高,这与河南自身的省情有较大关联,河南是我国传统的农业人口大省,也是跨省流出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相较于其邻近省份,其自身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使得其对跨省流入人口的需求较低;属于“高—低”型的省份有山西、陕西和宁夏,这3个省份都是内蒙古的邻近省份,自身来自内蒙古的跨区流入人口数量高,但其邻近的中西部省份如甘肃、湖北、四川等来自内蒙古的跨省流入人口数量都很少,这些省份的经济发展状况与内蒙古相接近,但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与内蒙古有一定差异,难以形成较强吸引力。
4 总结与建议
依据2016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对内蒙古当前3类流动人群的人口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了其主要存在以下5个特征:①内蒙古的流动人口主要以近距离的区内流动人口为主,调查流动人口中跨区流动情形占比仅为23.12%,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8.63%;②内蒙古流动人口中男性流动人口比例虽然仍高于女性流动人口,但二者之间已十分接近,流动人口的性别比例趋于均衡;③内蒙古的跨区流入人口的年龄结构相较于跨区流出和区内流动人口群体要更加年轻化,整体看来,内蒙古的流动人口仍以15岁~44岁之间的青年流动人口群体为主;④超过六成的内蒙古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为初中或高中,与全国平均水平接近,但其区内流动和跨区流出人口的受教育水平要高于跨区流入人口,这也反映出内蒙古自治区自身的教育水平提高;⑤外出务工、经商是当前内蒙古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动原因,就业身份以雇员和自营劳动者为主,但作为家属随迁的流动人口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占比已接近两成。
从流动人口的空间流动范围来看,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内蒙古跨区流向其他省份的人口数量间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即相邻省份有趋于相似的跨省流入人口规模,主要的跨省流入省份在地理上存在空间聚集现象,空间分布不均衡;内蒙古的跨区流出人口主要流向东部地区邻近的辽宁、北京和天津等省市,呈现出集中流向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的空间分布格局,这也与各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符,而跨区流入人口主要来自其周边第一产业人口数量较多的山西、河北、陕西和黑龙江等省份。
流动人口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更高的流动流入和更好的生活条件,当前内蒙古的人口流动水平相较于全国整体而言还较低,在进一步增强内蒙古流动人口的流动范围更加合理、实现剩余劳动力在全国市场经济中的有效配置等方面还有较大潜力,对此给出了如下几点建议:①应当继续加强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提高青年人群的教育水平和就业技能培养;②需要建立好相应的流动人口生活保障机制,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为流动人口提供就业信息、社会融入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③要鼓励发展少数民族自身特色产业,支持地方企业发展,增强区内城市群的辐射能力,拓展内蒙古自治区人口的流动空间和就业范围,使得流动人口能够增加流动收入,改善就业环境,共同分享社会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