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沙:城市绿化的楷模
2021-06-08刘少才
◎文/刘少才
华沙是波兰的首都,面积517.2 平方公里,人口378.5 万(2018 年)。华沙与许多世界名城一样都有一条大河从城中流过,都是因水而美丽的城市,是世界有名的“绿都”。到华沙,不论你是从空中鸟瞰,还是陆地漫游,映入眼帘的都是一幅美丽壮观的自然景色。银波粼粼的维斯瓦河,如一条玉带环绕在华沙的腰际,雄伟的华沙古城屹立在河岸上,欧洲中世纪式的红色尖顶建筑鳞次栉比。横跨维斯瓦河的铁桥上,车水马龙,一派繁华景象。条条热闹的大街两侧,房屋高耸,绿树成行,草坪连片,伸向远方,整座城市犹如一艘停泊在绿色海洋之中的巨轮。不过华沙的绿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近代年复一年绿化的结晶。
城市美不美,不是靠一两届政府的形象化工程就能马上见效的,城市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二战后重建初期,波兰政府便制定了把华沙建成一座“满城绿荫的现代化城市”的方案,以后华沙的城市建设都是按这个方案实施,沿着这条主线进行的。华沙市内原有的森林树木和绿地尽可能地得到保护和利用,外围的森林也没有因大规模重建而受到破坏。为了减少城市的工业污染,工厂都避开市中心地带,建在远离住宅的地方。市内的房屋都保持着清淡的色彩,整个城市显得清新雅致。美丽的维斯瓦河由南向北静静地流过市区,沿河两岸树木葱郁,碧草如茵。各街道和各住宅区都大力进行绿化,成片的树木下面都种植了草坪,全市基本上看不到一片裸露的土地。在刮风天里,华沙城内见不到尘土飞扬的现象。市区有大小公园近70 座,绿化面积144平方公里,平均每人占有绿地面积90 平方米,在世界各国的首都中名列前茅。
华沙战后重建,建筑、工业、绿化等同步进行,多年来,华沙早已从饱经沧桑、多灾多难的华沙,变成了一座高度现代化的大都市。“世界绿都”也不是华沙自封的,是世界公认的。华沙市内虽然也是高楼林立,但却绿树成行,大片大片绿地整齐有序,布局合理,与城市建筑如此和谐,让人感叹。华沙平均每人有绿地面积90 平方米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摆数字也许是空洞的,如果比较一下,便知是当之无愧了。世界著名的绿城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人均绿地70.5 平方米,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人均绿地68.3 平方米,日本首都东京人均绿地仅2.3平方米,就更不能与其相比了。有最新资料显示,我国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98 平方米,北京人均绿地面积是11.2 平方米。
人在环保城市中生活,不仅寿命长,心情也愉快。相反,人在污染环境中生存,不但疾病易缠身,心情也萎靡不振。华沙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宅旁庭院,处处乔木成荫,灌丛滴翠,草坪成片,花枝招展。就连不能种植的马路、广场,也在不影响交通的位置临时设置了坛式花盆或流动的花车,增加城市的美化面积,供来往行人观赏。
华沙城市周围还有6 万多公顷森林,形成一条宽大的环形防护林带,与城区的林荫道和绿地相互衔接,构成一个完整的城市绿化体系。整个华沙城都处在绿色的海洋之中。据统计,每逢晴朗的周末或节假日,到郊外森林休息的居民达20 万之多。
战后重建,华沙长期坚持把绿化列入城市总体规划的方针,规定没有绿化计划的基建项目不准施工,新建筑周围没有绿色覆盖不能验收。任何一个新建单位必须有50%以上面积作为绿化用地,而且绿化必须和建房同时完工。同时,动员全社会力量,年年开展义务植树造林活动,并在市民中广泛开展爱护花草树木教育,养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良好习惯和风尚。
在绿地管理中,采取国家、集体、个人共同负责的办法,58%由国家园林公司管理,32%由机关、团体和居民委员会维护,10%由居民个人承包。建筑物之间的空地,辟为果园、菜圃,由市政当局租给社会团体或居民种植。退休老人租来长期经营,在职者租来从事业余活动,在城里享受田园生活的乐趣。全市有1万多个这样的果菜园圃,占市区面积的6%。它们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同时又为市民提供了大批新鲜水果、蔬菜、花卉和蜂蜜。
华沙是城市绿化的楷模,绿得滴翠,绿得令人心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