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修桥 驾车 建大楼
—— 一位黄埔老兵的抗美援朝往事

2021-06-08赖德武口述赖怀恩记录丁幂整理

黄埔 2021年3期
关键词:工兵志愿军大桥

□ 赖德武口述 赖怀恩记录 丁幂整理

赖德武,1928年2月生,广东潮州人,黄埔军校第22期2总队步科学生。1949年11月随部队在成都起义后,进入新都的西南军大川西分校进行思想改造,一年后到西南军区工兵学校学习,结业后进入西南军区工兵政治部文化科。1952年至1955年,随部驰援朝鲜。作为工程兵,他们不仅驾车修桥保障了运输生命线的畅通,还砌砖建房完成了战后重建平壤城的使命。

万里赴戎机

当时,朝鲜战事已进入相持阶段,志愿军前线需要大量的后勤补给和工程支援。赖德武从西南军区工兵政治部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工兵12团汽车连,担任见习排长。从四川简阳出发,日夜兼程,翻越秦岭山脉,驱车近1000公里抵达陕西宝鸡。在那里,全部车辆进行捆绑伪装后,装上火车就往朝鲜方向进发了。

出发前我将个人的一点东西都寄走了。到中朝边境安东(今丹东)时,把身上仅剩的一点钱买了当地美食,然后就抱必死决心过境朝鲜了。”赖德武说,“火车一直往前开,头上不时就有飞机盘旋。”为了躲避敌机的炮弹,白天火车经常在山洞里停下来,等轰炸机飞走后继续前行。

下冰河修桥

他们进入朝鲜后的第一个任务是抢修被美军飞机炸毁的大桥。全体人员下火车后开始连夜急行军,不能休息也不能掉队,很多人都走到腿脚抽筋、肿胀。抵达后,看到江的两边有大批粮食、物资要通过这座桥运往前线,同时前线的伤员也通过这里要运往后方,情况非常紧急。战士们顾不上疲劳,立刻开始抢修作业。这座大桥是当时朝鲜战场的主要交通通道,必须要用尽一切办法保证这条运输生命线一直通畅。

那时天天美机来轰炸,一来就是几十架,一批飞走后又飞来一批。”大桥两边有高射炮部队驻守,美军飞机一来,炮兵就用高射炮交叉打横开火。赖德武也临时去当了机关枪射击手,从正面用机关枪对着美机打,使得飞行员没有机会低飞对准大桥轰炸。这种打法也把自己置身于敌机轰炸的危险范围内。他清楚地记得,周围炸弹爆炸声、高射炮声、机关枪声震耳欲聋。最惊险的一次,是美机丢下的炸弹落在了身边仅十几米远的地方爆炸,整个人都被埋在了土里。他说,“当时就感觉在地动山摇,还好自己命大没给炸中。”

每次大桥被炸后,工兵就要拿松柏树等材料冲上去,用最快的方法、最简单的材料进行抢修。抢修作业经常要在水里完成,当时正值冬季,到处天寒地冻。赖德武是南方人,会游泳,在黄埔军校读书时还专门接受过游泳技能训练。当时,他是2营4连的副排长,他和几名水性好的战友喝了几口二锅头,穿着短裤带头跳下江里干活。江水冰冷刺骨,在水下待久了腿脚容易抽筋,超过十分钟身体就可能失温,随时有生命危险。他说,过境时我们都报了必死的决心,而且战事紧迫,根本没空去多想。大家都一起往水里跳。”由于美军的飞机每天都会来轰炸,大桥被炸了又建,建了又被炸。志愿军战士几乎每天都要跳进江里进行抢修,最多时,一天要下水3次,大桥没修好不歇工。在他看来,“下水多了,也慢慢习惯了。就是上岸时必须先用雪把身体擦热,才能去烤火,不然容易冻伤”。

为了争取时间,他们休息时就直接在草丛或桥下和衣而睡,一刻不离大桥。在这场运输生命线的保卫战中,志愿军战士们日夜坚守,时刻保证大桥的通畅,除了完成任务大家什么都顾不上。“休息时就随时随地躺下睡,雪地也是照样睡下,能睡就不错了。”赖德武说。

清扫战场时,赖德武从废墟里拣了几块被击落的美军飞机残骸碎片,利用休息时间将其打磨成汤匙。回国后,他将其中两把送给友人作纪念,自己留了一把,可惜现在已经找不到了。在朝期间,工兵12团四处辗转,抢修了多座桥梁,有力地保障了运输生命线的通畅。

关车灯夜行

汽车连的主要任务是运输物资,在漫长的运输线上,他们每天都是敌人飞机狂轰滥炸的目标。为了避开轰炸,汽车多数是夜晚开进,沿途的每个山头都安排瞭望哨,美机一来轰炸就会鸣枪警示。听到枪声,车辆就立即关掉车灯,降低车速,在夜色中摸黑前行。美机走后,瞭望哨就会敲钟解除警报,车队又恢复正常行驶状态。

/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图片来源:《亲历抗美援朝战争》孟昭瑞)

除了轰炸,美机还会沿着道路抛洒一种三角形的钢钉,用来扎破志愿军汽车的轮胎。每次美机飞过没有投弹或者遇到轮胎被扎,前车都要停下来检查路况,排除路障。这样不仅拖慢了行军速度,而且一旦敌机飞回来轰炸,车队就成了固定的活靶子。后来上级联系朝方,组织了大批当地老百姓上路扫除,情况才好转,运输顺畅了许多。

随着战线往南的不断推进,志愿军的补给线越来越长,运输任务也越来越重,不得不白天也冒险行进。行车时他们会用树枝把汽车整车伪装起来,尽量分散前行。而此时,美军飞机加大了轰炸力度,企图切断志愿军的补给线。赖德武说,开汽车运输物资,天天会遇到美机轰炸,一批刚去一批又来,后方补充的物资有三成都在运输途中被炸毁了,司机能捡回条命都算不错了。

/ 赖德武在朝鲜期间戴的志愿军军帽。

据赖德武回忆,曾有一次运输物资去志愿军司令部。司令部在大山的山洞里,四处都加了伪装。为了给战士们解压,更好地鼓舞士气,上级安排他们在司令部的山洞里观看电影,是用小放映机放的,电影名不记得了,只记得大家看得很专注。中途有美机来轰炸,外边高炮开炮,炮声轰响,大家都跟没听见似的,很淡定地继续看着电影。他说:“经历了那么多的炮火,心里平静了很多,一点也不害怕。”

重建平壤城

1953年7月27日22时,朝 鲜战场实现完全停战。大约两星期后,赖德武随工兵12团开赴平壤参加战后重建工作。当时他任教导连副排长。刚抵达时,全城满目疮痍,到处是残垣断壁,一处完好的建筑都看不到。一开始,部队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他们就将一些残垣断壁稍事休整,割来杂草铺在地上睡。因为刚从战场上下来,志愿军战士早已习惯了在野外风餐露宿倒地就睡的日子,这些对他们来说根本不算什么,能睡个安稳觉已是非常满足。

根据《抗美援朝战争史》的记载,重建平壤是当时所有援建工作中最为艰巨的任务,前后历时两年多。第一年的任务包括架设1座桥梁、新建2座烧成炉,制作850栋民房屋架,修复5栋工人宿舍和政府大楼,并新建部分职工住房,为第二年的大规模建设创造必要条件。工兵12团提出了以建设祖国首都北京的劲头建设平壤的口号。当时,施工条件也很差,施工工具、器材缺乏,他们就四处找炸弹残骸,用弹壳作原料,做成烘炉,打制铁钉、角铁和其他工具;工地上需要大量沙石,他们就到大江里去捞,在河滩上建起临时加工厂,以保证工地需要。1954年起,该团又参加了一大批规模更大、技术要求更高的工程建设任务,包括朝鲜内阁各省综合办公大楼、牡丹峰艺术剧场以及5所院校的校舍、3座工厂厂房和1座仓库库房,修复平壤市综合医院和大同江公路铁桥。

/ 1955年3月,赖德武完成抗美援朝任务后从朝鲜复员。

/ 赖德武获颁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章。

赖德武说,他主要参与的工作是修建房屋,当时也不知道具体是修什么建筑,有的是居民住房,有的像是办公大楼。此外,他们还要站岗、巡逻,负责安保工作。休息时,他和战友们曾去过平壤广场的地下工事里看电影。地下工事挖得很深,从地面的入口下去要走几百个台阶,下面空间很大,挤了很多人,但依旧用的是小放映机。因为不用再打仗了,大家心情都很放松,说说笑笑好不热闹,观影的气氛也很活跃。

在援建平壤的两年多时间里,工兵12团共参与较大工程38项,修建完成建筑面积达20余万平方米,其中包括著名的牡丹峰剧院。其间,朝鲜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总团长多次到团驻地慰问,还参加了竣工剪彩和功臣授勋活动。1955年3月,赖德武完成任务后,从朝鲜复员回到潮州工作。

2020年10月23日,赖德武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纪念章。

猜你喜欢

工兵志愿军大桥
志愿军六天三炸“水门桥”
相关论
数鸭子
神奇的工兵铲
抗美援朝,美军阵亡人数为何比志愿军的低
工兵猪
云山战役中志愿军的作战要览
灾难现场,这支华侨华人的“志愿军”令人动容!
港珠澳大桥通行全攻略
“工兵”老马有啥排雷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