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给侧改革的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1-06-07赵惠莉
[摘要]长期以来,高职教育发展“重需求、轻供给”,虽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了短期繁荣,但随着需求管理边际效益不断递减,供给侧结构性失调逐渐凸显。同时,也出现了高职院校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办学体制机制不畅、同质化严重、经费投入不足的困境。为此,需要加大政府统筹力度,提高高职教育供给效能;大力发展本科职业教育,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优化资源配置,提升高职院校整体供给水平;整合高职教育资源,提高高职教育供给能力。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供给侧改革
[作者简介]赵惠莉(1981- ),女,河北邯郸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江苏 南京 211168)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重点资助项目“江苏省高职院校布局结构调整与优化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6-ZX0102-00001)、2019年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人工智能时代高职教育教学方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9JYD002)和2019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人工智能时代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9SJA227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07-0034-04
高等职业教育是伴随改革开放、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产生发展起来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丰富了高等教育内涵和教育模式,带来了高等教育类型的多元化,为人民群众接受多样化高等教育和个性化高等教育提供了选择机会。但是,长期以来高职教育发展“重需求、轻供给”,虽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了短期繁荣,但随着需求管理边际效益不断递减,高职教育越来越难以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多样化要求,也难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供给侧结构性失调逐渐凸显,阻碍了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应基于供给侧改革要求,处理好内部和外部关系,不断提升高职教育供给效能。
一、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及逻辑要求
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因素,有周期性、总量性的,但主要是结构性的。推进高职教育结构性改革是我国教育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必然选择,是政府及高职院校必须确立的战略思路。高职教育改革需要从供给端入手,不断提高高职教育供给端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不断优化调整高职教育供给结构,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多样化、高质量高职教育的需求,为社会提供丰富、多元、可选择的高职教育资源,使高职教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智慧策源地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动力源。
供给侧改革的逻辑要求是高职教育改革回归大学本质,遵循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规律,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充分释放改革红利,增强发展动力;激发发展活力,消除落后产能,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增加有效供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发展模式从注重规模、数量的扩张式发展,转向注重结构、质量的内涵式发展;发展路径由单一化走向多样化,更加注重资源利用效益,促进供需平衡,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更适合的教育模式,不断提升高职教育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升级加速的叠加阶段,尤其是随着高职教育适龄生源的不断下降與社会生源的不断增加,生源逐步多样化,院校功能逐步多元化,稳规模、强内涵、提质量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因此,高职教育要紧紧围绕企业发展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优化高职教育投入要素资源配置,调整高职教育布局结构,错位经营、特色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使人才供给更趋多样化和多元化,增强人才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创新更有效、更持续的人才供给体系。
二、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困境
(一)高职院校发展内生动力不足,高职教育供给质量不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虽赋予了高职院校自主办学的法人资格,但目前高职院校的独立法人地位尚未真正确立和落实。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高职教育一直以来进行的是以政府资金、政策推动为主导的需求侧改革,这种以政府为中心的资源配置方式,虽然有利于政府通过资源配置加强对高职院校的管理,但却使高职院校的组织特性和运行态势表现出了明显的行政化倾向。高职院校面向政府办学,自身缺乏话语权和自主权,一味地迎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期需求,也滋生了高职院校“等、靠、要”的惰性心理,致使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缺乏,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不强,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教育供给质量不高。
(二)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不畅,高职教育供给创新能力匮乏
尽管国家及地方政府不断出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强调企业是职业教育重要的办学主体,甚至遴选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1+X证书制度,但因相关政策缺乏吸引力,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办学的积极性难以调动,加之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责、权、利没有法律保障,校企合作的运作平台、长效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也尚未形成,造成现有校企合作仍是浅层次、低水平、靠感情维系的合作,这也导致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供给创新能力匮乏。
(三)高职院校同质化严重,供给结构失衡
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形成的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模式一直都是高职院校进行科学合理定位的核心问题。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办学定位模糊,人才培养模式单一,致使社会认可度和社会影响力较低。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专业设置数量不断增加,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热潮中,招生好、就业有前景的热门专业一哄而上,片面追求“大而全、大而杂”,且不顾自身客观条件,单科型院校向多科型发展、多科型向综合型发展,不断追求升格换牌,造成“千校一面”、专业设置雷同、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供给结构失衡。
(四)高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供给能力受限
高职院校的数量和在校生人数早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而“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却没有“半壁江山”的财政投入做支撑。财政投入与高职教育贡献的不匹配,限制了高职教育内涵质量和供给效能的提升。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高职教育总经费投入在全国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中的占比由18.1%下降至17.8%,且高职教育每年的总经费投入增幅低于全国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如高职教育经费总投入由2016年的1828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2402亿元,增幅为31.40%;全国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由2016年的10110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3464亿元,增幅为33.18%,高职教育总经费投入与全国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增幅相比低了1.78个百分点。高职教育经费总投入基数小、增幅小,在全国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中的占比不断减少,导致高职教育高质量的大规模发展面临挑战。目前,相当一部分公办高职院校尤其是地市级高职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仍未达到12000元,行业企业及民办高职院校的投入水平更低。
三、基于供给侧改革的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举措
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遵循市场规律,善用市场机制解决问题,统筹规划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结构,打破壁垒垄断,拓展高职教育功能,增强高职院校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和调整能力,减少低端供给和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优化教育结构,提高高职教育资源要素配置的效率和竞争力,为高职教育发展培育新动能,坚持分类指导,用深化改革来激发高职教育发展活力,用政策引导市场预期,用规划明确高职院校发展方向,用法治规范政府和高职院校办学行为,推进区域高职教育协调发展,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加快培养现代产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加大政府统筹力度,提高高职教育供给效能
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依然需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政府统筹力度,明确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的权责,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政府治理效能。一是加强省级政府统筹管理。省级政府应在充分尊重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的前提下,对省域内所有高职院校进行统筹治理,加强对人才培养规格、标准的规范,理顺行业性、区域性高职院校的特点和服务面向,合理分工,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二是强化地方政府发展高职教育的责任。理顺省级、地级和县级政府的关系,落实各级政府发展高职教育的责任,将职业教育的财权和事权交给地方政府。三是发挥行业部门指导作用。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发布制度,加强行业主管部门对本行业高职院校的指导、管理和服务。四是建立省级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省级政府牵头,联合教育厅、发改委、财政厅、人社厅等部门,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产业的职业教育发展统筹管理体制,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分工协作,实现管理职能的体制性突破,实现职业教育内部、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教育与社会培训及劳动就业之间、教育与产业及企业之间的整合、沟通和协调。
(二)大力发展本科职业教育,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
发展本科职业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高职教育的现实诉求和社会情绪的回应。2019年以来,国家批准了22所高职院校独立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尤其是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公办高职院校成功升本,开启了高职院校升本的破冰之旅。一是推动“双高”院校试点本科职业教育。“双高”院校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治理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优于普通高职院校,因此可进一步助推“双高”院校试点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探索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办学定位、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为本科层次高职教育发展探路。二是扩大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试点范围。政府应从实际出发,适时将行业性强、办学历史长、办学效益好、办学质量高的省属高职院校逐步改办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三是建立省级层面的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管理委员会。省级政府宜成立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管理委员会等专门管理机构,统筹管理本科层次职业学校、高职专科、普通本科联合培养和分段培养的招生计划、教学及学生管理等,“4+0”招生计划单列,不占联合培养的普通本科院校招生计划;单独进行人才培养质量考核,不计入普通本科院校评价考核范围。四是探索长学制职业教育人才培養体系。扩大高职院校与本科分段培养、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培养、专转本等招生规模,开展临床医学教育等高职教育特点鲜明的专科—本科—专业硕士研究生连续试点。
(三)优化资源配置,提升高职院校整体供给水平
在国家重大项目拉动下,部分高职院校抢抓机遇,实现了办学实力的跃迁,但更多的高职院校发展前景堪忧。高职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亟待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进整体实力的提升。一是推进优质均衡发展。整合优化区域内高职教育资源,采取强校带弱校、城市牵农村、大手牵小手等方式,兼顾公平和效率,促进高职教育均衡发展,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二是培育“高峰”和“领军”院校。聚力高质量发展,树立高质量发展的标杆,重点打造“双高”院校,培育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培养具有领军地位、国际化程度高、特色鲜明、成果丰硕的卓越高职院校。三是优化高职院校区域布局结构。巩固江、浙、沪、粤等地区院校的优势地位,提升现代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支持发达地区院校对口支援西部院校发展;加大对西部院校建设的倾斜力度,提高服务当地特色优势产业的水平和质量。四是完善经费长效稳定保障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确保新增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向高职教育倾斜,探索建立“基本保障+发展专项+绩效奖励”的财政拨款制度。
(四)整合高职教育资源,提高高职教育供给能力
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高职院校数量为1423所,比上一年增加了5所,高于普通本科院校增长数量,但高职院校适龄生源却在不断减少。高职院校数量持续高位增加与生源减少之间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因此严控高职院校数量,整合高职教育资源迫在眉睫。一是严格控制高职院校数量。设定高职院校总量“天花板”,设定区域红线,原则上同城不再审批设置同质化的高职院校,提高资源集成度;设定院校设置标准红线,适时修订《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引导新增院校高起点、高水平、特色化发展。二是建立高职院校退出机制。对于办学质量不达标、办学效益差的院校,实施兼并、托管、合并办学等手段,严格执行招生资格年度“红黄牌”制度,整合重组、有序退出。三是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将符合高等院校设置要求的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符合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可增挂技师学院校牌,做到互通互享,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叠加效应。四是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遴选一批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一批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区;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试点,建设一批国家示范职教集团,带动社会各方多元投入,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蔡文伯,高睿.破解与选择: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思路与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7(2):11-15.
[2]姜大源.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最大潜力在于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6(21):5-7.
[3]赵惠莉,薛茂云.新中国成立70年高等职业教育的崛起、创新与变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9):24-31.
[4]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克思研究院.2019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