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2021-06-07喻馨锐王媛

教育与职业(上) 2021年4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双高国际化

喻馨锐 王媛

[摘要]随着国家“双高计划”的实施,我国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在对标文件,全力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提升国际化水平作为“双高”建设的任务要求之一,促使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重视国际化办学。文章通过研究“国际影响力50强”指标、分析“国际影响表”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不平衡、不健全、不深入,为此提出各省市级政府应明确高职教育国际化定位、给予政策扶持、协调资源搭建高职教育国际化合作平台,学校应明确国际化发展理念、调动全校资源、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创新国际化开展模式和内容、全方位均衡发展,以保障高职教育国际化质量、提升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双高计划;国际化;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

[作者简介]喻馨锐(1983- ),女,新疆库尔勒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副教授,在读博士;王媛(1990- ),女,广西柳州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硕士。(广西  柳州  54503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 “‘一带一路背景下面向东盟的职业教育共同体构建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KY1196)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07-0038-05

在高等教育本科阶段实施“双一流计划”后,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职业教育也于2019年开始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教育部、财政部于2019年12月下旬公布了“双高计划”建设名单,共有197所高职院校入选,其中56所高职院校入选高水平学校建设,141所高职院校入选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双高计划”是为了支持基础条件良好的高职院校和专业优先发展,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最终打造一批“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的职业教育标杆。高职院校要做到“国际可交流”,意味着要“走出去”,并且在国际上得到认可,以及有一定的影响力。“走出去”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很容易做到,可要在国际上有影响力却不是易事。基于此,笔者试图通过研究“国际影响力50强”评价指标,探寻提升高职院校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方法。

一、“国际影响力50强”的内涵解读

(一)“国际影响力50强”的由来

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每年都会委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麦可思研究院共同编制《中國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并发布。2017年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首次对各高校前一年的国际影响力数据进行了统计,并发布了高等职业院校“国际影响力 50 强”榜单,至今已连续发布了3年。

(二)“国际影响力50强”的指标解读

“国际影响力50强”主要数据来源为各高职院校质量年度报告中填报的“国际影响表”,“国际影响表”包含七大指标,涵盖学生、教师、专业、课程等不同维度与国(境)外交流合作的情况以及被境外认可的程度。2017年发布“国际影响力50强”榜单以来,统计指标连续3年未变,都包含招收全日制国(境)外留学生人数、非全日制国(境)外人员培训量、在校生服务“走出去”企业国(境)外实习时间、专任教师赴国(境)外指导和开展培训时间、在国(境)外组织担任职务的专任教师人数、开发的课程标准和教学标准被国(境)外认可数量、国(境)外技能大赛获奖数量等指标。2020年的统计指标有了调整,笔者认为这是综合参考了国家“双高计划”遴选标准的“国际化办学”评分表后进行的调整,从侧面体现了“国际影响力50强”评价指标的导向性、前瞻性。分析调整的指标,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国际化的发展方向。

1.不再以“量”论高低,而以“质”论输赢。2020年的“国际影响表”评价指标不再统计“全日制留学生人数”,并将“非全日制国(境)外人员培训量”调整为 “国(境)外人员培训量”,删除一项与学生有关的指标,调整一项与学生有关的统计内容。深入分析这些变化后不难发现其传递的信息,高职院校的国际影响力不再单独依靠全日制留学生的数量来衡量国际影响力,而是以高职院校对国(境)外人员的培训量和时长来评价。培训量和时长能否有较大增长,取决于能否长期稳定开展项目,而维持项目长期稳定开展,需要高职院校提供给外方的服务被认可。高职院校对于留学生类型和国际合作的内容有了更多选择,除了招收全日制的留学生外,还可以依据自身发展情况大量招收国外中短期培训生来国内培训或者派教师到国外去开展培训,培训的人员可以覆盖各层次人员,如学生、境外的企业员工、其他社会人士等。

2.不但要“走出去”,还要“扎下根”。2020年的“国际影响表”维持七大评价指标不变,删除“全日制国(境)外留学生人数(一年以上)”一项指标的同时,修改“非全日制国(境)外人员培训”指标为“国(境)外人员培训量”,并新增一项“国(境)外办学点数量”。结合“国际影响表”其他指标可以看出,在要求高职院校“走出去”,教师赴国外任职,输出教学标准、行业标准的同时,还需要高职院校“走进去、沉下去”,以切实扩大国际化办学影响力,建立海外“大本营”,扎根国外,融入海外的教育体制,将中国职教标准及行业标准输出。该指标的调整要求高职院校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下马看花”,真真切切、脚踏实地地研究如何做好国际化,与国外对接并扎实落地,提升高职院校在海外的影响力。

3.不仅是“中国标准”,还得是“世界标准”。“国际影响表”中有两项指标分别从正面和侧面指向了高职院校标准输出的情况。一项是“开发国(境)外认可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数量”。各高职院校2018年质量年度报告编写时,需要列出该项指标被国(境)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的同行所接受,数据才能被采用。另一项是“国(境)外技能大赛获奖数量”。前者从正面明确统计了高职院校所输出标准的量,后者则从侧面统计了高职院校所输出的标准是否是国际标准,能否被多个国家所采纳。换句话说,输出的标准是否是世界标准。高职院校向外输出标准被国外一个国家采纳很容易做到,但要同时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采纳认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禁得住其他标准的考验,就不那么容易达到了。因此,输出“世界标准”应该是高职院校国际化输出标准的终极追求。

二、基于“国际影响表”分析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不平衡

“国际影响力50强”榜单自2017年发布以来,每年都发布前一年度的“国际影响力50强”,至今已有77所学校获得过该荣誉,其中连续3次获得此殊荣的学校有22所,获得2次的院校有26所,获得1次的院校有29所,这些院校分布在我国2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见图1)。

从图1的统计结果来看,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发展水平极其不平衡。中西部地区、内陆省份的高职院校上榜数量远低于沿海、沿边地区,其中江苏省上榜的高职院校数量更是一枝独秀,发榜3年分别占到榜单的28%、36%、38%,远超其他省份。从江苏省连年上涨的50强占比可以看出,不仅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发展水平相差较大,发展速度差别也较大。国际化发展水平高的地区,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速度快,国际化发展水平落后地区的院校则发展缓慢。

(二)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不健全

通过统计分析“国际影响力50强”上榜院校的“国际影响表”数据,笔者发现大部分院校的七大指标都有出现“0”项,且有的院校“0”项指标高达3项之多。50强评选的七大指标分别从学生、教师、专业和课程建设等不同方面对国际影响力进行评价,出现“0”项说明在某一方面存在短板。50强上榜院校应代表了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领先水平,这些50强院校尚且存在明显的国际化发展短板,可见我国高职院校总体上都存在国际化发展不健全的现象。

(三)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不深入

前文已提到,通过“国际影响表”指标考查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时,已不再只追求数量而是更看重质量发展。填报数据时,如“开发国(境)外认可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数量”一项,已要求列明被国(境)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的同行所接受。但是笔者在分析数据时发现,一部分院校输出标准栏为空,另一部分院校填写数据时打“擦边球”,将我国也算为接受标准的国家,这明显不符合统计标准。究其原因,无外乎国际化发展不够深入,国际化输出力度不够,在国外的影响力还远远不够。分析另一项指标“国(境)外技能大赛获奖数量”时亦是如此,极少数高职院校填报的是有效数据,证明多数院校国际化发展存在浮于表面的问题。因此,各高职院校亟须加快内涵发展,提升国际化发展质量。

三、“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提升路径

(一)各级政府:政策领航,环境打造

1.各省市级政府需对高职教育国际化明确定位。教育部对高职教育国际化有明确的政策要求,也给予了相关支持。但规划设计不应仅是国家层面的,各省市级政府也应该结合本地区特色和整体规划对国家高职教育国际化政策进行更深入的解读,以取得更精准、更合理的定位。根据各省市经济、产业发展状况,制定适合本地区的高职教育国际化规划,做好顶层设计。由省市级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开展国际化相关工作,促使各高职院校重视国际化发展。

2.完善高职教育各方面的国际化扶持政策。在学生、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予以政策、资源、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为高职院校打造良好的国际化发展环境。“国际影响力50强”院校中,江苏省的高职院校走在其他省市之前,除了有地理优势外,其优越于其他省市的职业教育国际化政策环境是关键。在对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有清晰定位的同时,面向高等职业教育阶段专门出台留学生奖学金政策、教师出国学习交流政策、学生出国学习升学政策、外专外教引进政策等,为江苏省各高职院校开展国际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3.协调资源搭建高职教育国际化合作平台。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行业领域的国际化发展势在必行,且各领域间互为依托,职业教育领域的国际化必定会涉及经济、科技等其他领域。省市级政府应协调这些领域的资源,为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提供帮助,并搭建相关国际化发展平台,以帮助国际资源有限、有短板的院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为高职院校开展国际化发展营造良好的大环境。

(二) 学校:质量发展,特色鲜明

1.明确国际化发展理念,调动全校资源。第一,高职院校对于国际化发展应有规划设计。政府层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划设计是营造国际化发展的大环境,为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提供资源和后盾。但国际化发展的真正落地,还需要学校管理层做好规划设计,积极开展实施。第二,国际化发展规划应有自身特色。全国上千所高职院校在办学特色上都各有不同,国际化的发展也应各有侧重,以自身办学特色为基础,寻求区别于其他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办学路径。第三,自上而下明晰国际化发展理念,国際化行动全员参与。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不是某一部门或专业的事情,而是涉及学校各个部门方方面面的事情。高职院校校级层面的国际化发展目标和定位需要明确提出、反复提出,将国际化的发展理念融入学校发展战略、发展定位,使之深入人心。只有校内师生都明白学校要走国际化发展道路时,学校才能调动所有资源,走好国际化办学之路,国际化发展才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2.加强国际交流,搭建国际化发展优质平台。第一,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基于“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交流与合作覆盖面不断扩大,应不再拘泥于单一层面或个别领域,而应更多地覆盖不同层次,如教师、学生、社会劳动力等;同时,交流合作的内容也应更加深入,进行专业建设、技术研发、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不再局限于人文友好交流层面。第二,寻找适合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合作伙伴。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应区别于本科类高等院校,凸显职业教育的特色。因此,职业院校国际化合作伙伴应以企业为主,特别是有涉及海外发展业务的企业,借助企业资源,伴随企业“走出去”,开展职业教育特色国际化发展。第三,整合资源,构建国际合作平台。在国际化办学过程中,与不同学校、不同机构交流获得的资源可能是零散的,但这些资源通过整合可产生新的合作资源,推动国际交流合作打开新局面。

3.创新国际化开展模式和内容,寻求特色。国际合作的本质其实是优质资源的引入与输出,开展的形式根据资源的不同也是多样的,合作模式不会固定。目前,各高职院校开展的国际合作模式有三类:一是引入类。中外合作办学,引入先进国家的教学标准,联合培养学生,授予学生国外文凭。二是输出类。海外建分院、与境外机构合作办学,招收外国学生到国内或境外培养外国学生,向外输出国内的教学标准、专业标准。三是综合类。既引入也输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境外聯合办学,引入外方企业标准,内化后向外输出,用外方的标准、中国的方法教授外国人或是伴随中国企业走出去,为走向海外的中资企业培养本土化人才。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发展想要做出影响力,不应只局限于这些常态化的国际合作模式和内容,应有创新,寻找有别于兄弟院校的国际化特色项目。通过研究分析,笔者认为,目前各高职院校至少在三个方面可以有创新:一是在国际合作形式方面,可以开展跨境“校政企”“校校企”方面的合作,切实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打好海内外政校企合作的组合拳,在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的同时,为中国“大国外交”做出贡献;二是在科研领域与境外机构合作,资源共享,互助互利,使学术科研有所建树和突破,提升中国高职院校的国际话语权;三是在学生就业方面,为中外学生拓展国际就业空间,为学生国际就业提供平台和支持,促使大量学生走向世界,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被各国企业广泛接纳,从而提升我国高职院校在国际上的认可度。

4.全方位均衡发展,保障高职教育国际化质量。《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和“双高计划”等政策文件的出台,使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高低的评判标准变得可视化。但无论以何种评价指标评判,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水平、国际影响力的高低最终取决于人才培养质量。要被世界认可,就得是世界水平,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质量是关键。将高职教育国际化看作一个“桶”,教育国际化的质量就是“桶”里储藏的精华。根据著名的水桶理论,这个“桶”所能承载的最大量,取决于组成桶的最短的那块板的高度。短板如果不变长,那么其他的板再长,也不能改变桶的储藏量。因此,要提升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质量,首先要保证高职院校国际化的全方位均衡发展,确保国际化发展的每一块板长短均匀,没有短板。其次,应不断提升“桶”的材质,即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各方面的质量。在国际合作、学生培养、教师发展、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与改革等方面投入同等程度的重视,加强质量建设;并在板块均衡加长的状态下,逐步更换每块板的材质,以提高其竞争力。最后,应定期对“桶”进行检查、维修、翻新,即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定期内审和整改。针对国际化发展目标、过程、结果出台检查方案,对发展过程定期进行评估、诊改,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国际化发展步伐和方向,与时俱进,确保国际化发展始终正向高速前行。

基于“国际影响力50强”分析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发展水平,是为寻找提升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的方法,助力我国高职院校的“双高”建设。高职院校提升国际影响力没有捷径可走,需要高职院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以制订完备的发展计划,循序渐进,不断提升,不断超越,最终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职院校,服务世界。

[参考文献]

[1]吴书勤.演进嬗变中的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发展阶段及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9(8):57-61.

[2]唐宪文,吉文林.新时期高职教育国际化:形势、对策与评价[J].教育与职业,2019(7):44-51.

[3]王忠昌.改革开放40年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政策的变迁及展望——基于42份国家层面政策文本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8(21):15-21.

[4]莫玉婉.高职教育国际化:内涵、实践及改革趋势——基于国家百所示范校的调查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7(16):24-28.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双高国际化
“双高”建设背景下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数说高教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活动预告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