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能力贯通式中医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2021-06-07王科军郑秋生叶蕾王斌胜李德芳于晓飞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中医实践能力人才培养

王科军 郑秋生 叶蕾 王斌胜 李德芳 于晓飞

摘 要:实践能力是评价中医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医思维的构建、综合素质的提高均需依托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之中。文章从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专业思政育人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探索构建了实践能力贯通式中医人才培养体系,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临床实践能力,研究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职业素养等,保证了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实践能力; 贯通; 中医;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4-157-002

中医学有着鲜明的实践特点,需悉心体验才能够有所领悟[1]。实践能力为大健康时代中医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中之重[2],中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高低是其能否胜任临床工作的核心,也是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强化中医思维培养,提高中医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强调以新内涵强化医学生培养。可以看出实践能力培养是其中核心,在此基础上才能落实中医经典、构建中医思维、实现新内涵,强化医学生培养、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在中医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构建并实施了实践能力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一、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还学会做事、生存及与他人交往[3]。根据中医学的学科特点,中医学课程教学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有效融合,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在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中,根据不同课程特点有效融入实践环节,实现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不忘理论”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如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融入了基础理论应用实践课,中医诊断学融入了四诊与辨证实训课,中药学融入了中药辨识实训课,方剂学融入了方药运用实训课,中医经典课程融入了常用经方运用实训课,中医临床课程在临床教学医院進行,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临床见习。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理论课实行以班级为单位的授课,实践课实行小组授课,在紧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将动手实践贯穿于整个课程授课之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互动性,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并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专业素养,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构建“基础课程实验实训+专业综合实践+第二课堂+大学生创新创业+见习实习”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基础课程实验实训+专业综合实践+第二课堂+大学生创新创业+见习实习”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文化引领、经典贯通、先中后西”为理念,突出传统文化培育,强化经典传承与思维训练,合理设置中西医课程[4],第1学期不设置西医课程,前置中医基本诊疗技能实训课,提高实践与理论学时比例,将中医思维及实践能力培养有序反复贯穿于人才培养始终,实现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的培养要求。在具体的实施中明显突出学生的实践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创新,提高其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

基础课程实验实训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主要包括“基础性+综合设计性+自主探究性”的实验教学和中医诊疗基本技能实训教学。

专业综合实践构建了“四诊+诊病辨证+方药+治疗技能”的中医诊疗实训体系,重在训练学生专业综合技能,提高学生的中医诊疗能力。一方面使学生早接触临床,安排学生到附属医院或社区医院临床跟诊,让学生切实体验中医四诊及辨证施治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内中医教学门诊和中医临床思维训练平台,让学生亲身感受辨证施治的全过程,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逐步提高中医诊疗能力,构建中医临床思维[4]。

第二课堂以实践应用能力及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依托学院“中医健康行”社会实践品牌,开设了多门社会实践课程,如中医四诊体质辨识、中医药知识推广、中医医疗实践、暑期社会实践等,积极发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作用,将第一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应用到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社会服务及责任意识。

学院积极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各级各类创新创业项目,近年来,专业学生获国家创新创业项目6项,山东省创新创业项目18项,校级创新创业项目100余项,获山东省科技创新社团1个,依托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和社团,让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技能应用到创新创业实践中,提高了学生理论应用和创新实践能力。

见习实习为临床实践环节,在临床教学医院进行,采取床旁教学模式,实行教学查房及病例讨论制度,引导学生分享成功案例,随访剖析失败案例,鼓励学生独立辨证处方[4]。学生可将平时所积累的专业理论及技能应用到临床实战中,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融合性提高。

三、构建基于“仁心妙术,大医精诚”理念的专业思政育人体系

中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还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仁心、妙术是滨州医学院的校训。仁心,其意:仁爱之心、仁慈之心、仁义之心,是滨医人对人格与道德境界的追求,意味着滨医人要具仁者情怀,心系天下;关爱生命,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参天地,赞化育,致和谐。妙术,其意:精深学术、精湛技术、精妙创造,是滨医人对学术境界和实践创新能力的追求,意味着滨医人要具智者才学,崇尚学术;勤于学习,精于实践,勇于创新;求真理,探新知,济民生。“大医精诚”来源于隋唐医家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的《论大医精诚》,其中明确要求作为一名医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还应有一颗视患者如亲人的精诚之心。其中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为医之本;安神定志,大慈恻隐为医之态;澄神至意,不皎不昧为医之体;忠恕谦谨,克己修德为医之法[5]。

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我们秉承学校校训及大医精诚的理念,将专业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机结合,构建了基于“仁心妙术,大医精诚”理念的专业思政育人体系。一是积极举办名老中医薪火传承论坛及杏林讲堂,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名医,听名中医成长之路,学名中医之学术思想,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课程,增强学生中医文化自信及专业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深挖专业思政教育元素,将“仁心妙术,大医精诚”的理念贯穿于专业课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内化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在学生见习、实习阶段,注重临床实践育人,养成医德习惯,形成中医思维,把“仁心妙术,大医精诚”的理念外化为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贯通、融合式发展,达到立德树人的隐性课程思政目的。三是积极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发挥社会实践育人功能,通过团中央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将专业服务与红色教育结合;通过平时的一周一公益活动,走进社区、养老院、中小学、戒毒所等,將专业服务与思政课程相结合,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质、责任意识、专业素养等综合素质。

四、建立实践能力贯通式考核评价体系

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不能是单一孤立的,而应该是循环交互的,我们的考核评价体系实现了知识、能力、思维、素质相融合,层层递进,衔接有序,贯穿始终,包括课程考核、实习科室考核和综合考核。课程考核采用过程性结合终结性评价的方式,积极对接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加大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及综合素质考核比例,切实提高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实习科室考核由实习医院相关科室组织进行,以相关病种临床实践考核为主并辅以理论应用。综合考核包括基础综合考核、临床综合考核以及毕业综合考核,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分别于第6学期、第8学期、第10学期进行,引入OSCE模式,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应用、临床诊疗、中医思维、职业素养等综合实践能力。基础综合考核以理论考试为主辅以基本实践技能考核,体现理论指导实践,临床综合考核以临床实践考核为主辅以理论考试,体现实践不忘理论,毕业综合考核为临床诊疗实践考核,融合理论与实践,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临床诊疗习惯。

五、结束语

实践能力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将实践能力培养有序反复贯穿于理论知识学习、中医思维构建、综合素质提高之中,达到了互融互通互促的目的,并构建了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临床实践能力、研究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职业素养等,保证了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基金项目: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重点项目(课题编号:2015Z026);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面上项目(课题编号:2015M028);山东省高等医学教育研究中心教育科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YJKT201923);滨州医学院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课题编号:JYKT201914)

参考文献:

[1]贾丽娜,康学智,张栩等.探索现代中医高等教育中“师带徒”的新模式——Mini-CEX教学引入中医临床实践的启示[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5):89-91

[2]倪昊翔,孙源源.“大健康时代”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新体系的思考与构建[J]亚太传统医药,2019,15(2):212-215

[3]李月清,刘太福,吴静等.高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探讨[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2):49-52

[4]叶蕾,郑秋生,于晓飞等.“四位一体”中医思维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J]时珍国医国药,2019,31(8):2009-2010

[5]夏洁楠,曹洪欣.“大医精诚”内涵探析[J]医学人文理论研究,2020,41(20):51-53

猜你喜欢

中医实践能力人才培养
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