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语法知识于散文教学之中
2021-06-07徐旭辉
徐旭辉
摘 要 语法知识是统编教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实现随文而教的动态语法知识教学,笔者在统编教材的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有关语法知识适时、适当地融入其中,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本文对融语法知识于散文教学中的具体做法进行了归纳总结。
关键词 语法知识;散文教学;学习活动;教学过程
把语法知识贯穿在六册《语文》教材的课文后面单独呈现出来,是统编教材的一大特点。既然语法知识是统编教材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它就应当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是把语法知识的概念、定义传授给学生,把语法与语言运用割裂开来。而理论语言学界已经普遍认同这样的观点:讲语法不可能离开用法,因为汉语是语用优先的语言,汉语语法是包含在用法之内的语用法。教学语法没有理由不通过语言运用来实施教学。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中也提出要“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和“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
叶澜教授曾指出:“教授的智慧就在于把学科知识激活,让学科内在的生命能量呈现出来。学科知识是充满生命能量的,须回到它创生时的原始状态,知识创生过程中的经历、曲折和智慧,都是有生命的,是活的。……教师的能力,就是让学生得到活的知识,看到知识创建的过程,懂得知识对于人类、个体的价值与意义,而不是一个符合表达的‘死的结论。”
鉴于此,本人尝试融语法知识于散文教学之中,让语法知识教学活动化、过程化。
一、融语法知识中的副词于散文学习活动中
语法知识教学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语法知识本身,而是为了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地阅读文学作品,获得情感体悟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特别是散文阅读能力。学生在散文学习活动中掌握了有关语法知识,也提高了学生对散文的解读能力。
散文重在抒情,散文教学自然而然地就要在探究情感上设计学习活动。那么融语法知识中的副词于具体的散文学习活动中,就是因为副词在表达情感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统编教材中,《藤野先生》这篇经典的叙事散文虽然没有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但卻有着浓浓的深情。这浓郁的深情在副词中隐藏着。考虑到这一点,本人在教此文时,就设计了“寻找副词,添加副词”两个系列性的学习活动:一是关注“寻找副词,添加副词”的活动。先阅读3、7节,说说寻找到了哪些副词,从这副词中感受到了作者对藤野先生怎样的情感?学生在阅读中圈画出“总”“时时”“常常”等副词;在重读这些副词中,学生感悟到了融化在这些副词中的浓浓深情:怀念、感激和赞美。然后在感悟到的情感词的前面添加副词,将情感推进最深处。学生通过“寻找副词,添加副词”的活动,懂得了副词有着深化情感的奇妙作用。二是设计了一个在空白处添加副词的学习活动:阅读第12-15节,作者在叙事中省略了他怎样问和我怎么答的饱含深情的文字,请学生根据语境,在“问”和“说”之前添加副词,将鲁迅先生和藤野先生之间的师生深情外化出来。
“诗意语文”的倡导者王崧舟老师说:字与字之间是什么?是空白。行与行之间是什么?是空白。字里行间的阅读,就是在空白处阅读,读出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指出,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的“召唤结构”,那里面包含着某些“空白”,只有读者才能填充这些“空白”。通过“在空白处添加修饰语”的方法,学生深深体会到隐藏在文字空白处的情感。学生在文本中来来回回行走,不知不觉就掌握了副词这一修饰语的特性。学生在散文的学习活动中,动态地体悟副词的表情达意作用胜过教师静态地讲解副词的概念和特点。
语法知识教学是一个重建学生言语经验的文化再生产过程,并且不同学生在学习相同的语法知识时会有不一样的个性感知、思维过程和方法习惯。语法知识只有建立在学生大量亲身实践和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自己不断体会和总结才能形成语文能力。
在字里行间寻找副词,在空白处妙添副词,学生在散文的学习活动中动态掌握了语法知识,提高了散文的情感品析能力,体悟到了文字背后的浓浓深情。
二、融语法知识中的色彩词于散文教学过程中
如果说借助语法知识中的副词设计具体的散文学习活动,主要着眼于一个教学环节而言,那么借助语法知识中的色彩词推进散文教学过程,主要着眼于一篇课文的教学或一节课的整体而言。课堂教学的展开不是一个个内容或活动随意拼凑的过程,而是一个学习内容不断深入、学习活动不断推进的过程,内容之间、活动之间应该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和合理的逻辑关系。那么借助语法知识中的色彩词来推进散文教学过程,就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在语法知识中,有一种形容色彩的词,也属于形容词的范畴。这种色彩词,往往能突出景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情感,还富有趣味性。这种色彩词在诗歌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其中色彩词一“绿”一“红”的运用,相互映衬,使绿的更绿,红的更红,也更加突出了雨后绿叶的肥硕,红花的凋零,也更能表达出词人的伤感。再如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雪后的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中的“鹅黄”“绿”“白”,这三个鲜艳色彩的词,突出了四月景物的生机活力,也让读者感受到爱是温暖的、是充满希望的。
色彩词在写景散文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运用。这样的课文有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和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等等。
笔者在教学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时,就设计了与色彩词有关的学习活动,来推进教学过程。1.自由朗读含有色彩的句子,说说其句式有何特点。这个活动除了让学生知晓色彩的词,还让学生懂得了语法知识中的偏正短语和偏正短语中常出现的“的”字结构,都是色彩的词+的+景物,如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类,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2.圈划出含有色彩的词语,你发现这些色彩的词有何表达效果?采用比较阅读,去掉色彩词,如高粱,豆类,土地,脸庞,眼睛,山雕……3.这些色彩词修饰的景物是眼前的关东平原的景物吗?这只是作者的回忆,回忆越是美好,色彩越是鲜艳,越能够让读者想象出沦丧后东北的萧条和荒凉,无形中形成了对比,在对比中更能突出作者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感和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
功能语法中有一句名言:“语法表达得最好的地方只能是言者用力最勤的地方。”这三个融语法知识中的色彩词的活动逐层递进,推进了这篇散文的教学过程。
另外,笔者在教学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时,也采用了比较式阅读方法来体会色彩词的作用。文中第一处是“可我的小桃树,一颗仙桃的种子,却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又偏苦涩涩地笑着。”第二处是“我突然看见那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花儿,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第一处抓住了“太白”“苍白白”冷色调的词,而第二处抓住了“嫩黄”“嫩红”等暖色调的词,并且同样色彩的词在句子中反复出现,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一“冷”一“暖”,在色彩的对比中突出了小桃树从憔悴到在挫折中依然热烈地绽放的内在特点,也进一步表现出了作者从悲伤惆怅到充满希望的不同的心理状态。
色彩词有冷色调的,也有暖色调的,作者運用不同色调的色彩词一方面能突出被色彩词修饰的景物的特点,另一方面能让读者体悟到隐藏在色彩背后的作者的或冷或暖的情感。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描写也是间接抒情,而色彩描写其实也是一种抒情、一种渲染。
紧紧扣住这些色彩词,将语法知识融合在了散文教学中,推进了教学过程。在这些活动中,教师不是语法知识的传授者,也不是语法知识的讲解者,而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引导者。学生在这样的思考中,锻炼了运用语法知识的能力,把书本知识内化成为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变成了能力,为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奠定了基础。
三、融语法知识中的转折复句于深化散文文本的解读中
复句,是语法知识中重要的类型。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紧密联系,结构相互独立的分句组成。分句之间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根据分句之间不同的逻辑事理关系,可以把复句分为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解说、目的等类型。不同的复句之间的关系常常用不同的关联词来体现。因此,关联词在理解前后句子的内容,甚至感悟文章的丰厚意蕴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众多复句类型中,转折复句中后一分句的陈述与前一分句形成相反或相对的意思。因而转折复句在理解文字背后的情感和探究文章的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王君老师在教散文《背影》时,就用了添加转折复句中关联词的方法理解文章的内容。王老师抓住关键词“冬天”步步深入,设置填空:“近几年来,父亲和我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要求学生用关联词语填空。学生最终达成共识,填写了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近几年来,父亲和我虽然东奔西走,但是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由此分析出“冬天”的深厚意蕴:处在季节之冬、社会之冬、生命之冬、事业之冬的父亲,生之苦痛。学生懂得了这里的“生之苦痛”,才能懂得隐藏在“买橘子”文字背后那浓浓的父爱,那丰厚的意蕴。王君老师借助语法知识中的转折复句深化了学生对“父爱”的理解。
同样,笔者在教学叙事散文《散步》时,就运用趣填转折复句中的关联词的方法,设计了教学活动,理解一家三口的亲情和责任在肩的内涵。1.课文多处运用对称的句子,画出对称句。2.读读对称句,请选择其中一句,在句子前后添加关联词,并说说添加这个关联词的理由。例1: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然而)毕竟小,自然也很轻。学生根据前面的句子有“虽然……然而”,后面只有“虽然”,添加“然而”。通过添加“然而”,学生更深层次地懂得了这“然而”里有儿子对母亲的担心,对妻子的关心,对儿子的爱心等丰厚意蕴。例2:母亲(虽然)老了,(但是)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虽然)我的儿子还小,(但是)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添加转折关联词,突出了母慈子孝,儿子对父亲的崇拜之情。在对比中,突出“我”肩上的责任之重。《散步》一文中对称句子俯拾皆是,这些对称句子有许多表示转折关系的复句。
转折是就是矛盾,就是冲突。冲突中表现出来的情韵才会更加浓郁,更加丰厚,更加深刻。在散文中大量使用转折复句的还有叙事散文像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设计借助关联词语法知识的教学活动来深化文本解读。
文本的阅读理解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任务。在散文阅读教学中,语法知识的学习不应该和这个任务相矛盾、相冲突、相剥离,而应该是融为一体的。借助语法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提高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是两者相融的最好形式。
把语法知识学习渗透在散文教学过程中,让语法知识活动化过程化,动态化,契合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中提出的:“不同学段课程目标中涉及到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指导与点拨的目的是为了有助于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而不在于对知识系统的记忆。因此,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
[作者通联:江苏江阴市顾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