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验—习得”交互模式

2021-06-06李琼孔莹博

河南教育·高教 2021年1期
关键词:习得虚拟现实技术体验

李琼 孔莹博

摘 要:本研究围绕集合住宅设计的理论教学,从“体验—习得”角度出发,基于实践的教学模式,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结合教学设计,学生能够主动观察并体验居住建筑的发展、功能空间、整体规划、设计规范等,让学生自发地对课堂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实现从原理向成果的转化。

关键词:体验;习得;虚拟现实技术;集合住宅

在教育学领域,“习得”指借助学习增大反应强度,增添新的反应方式,即知识的掌握。它是学习主体——学生在经过反复的亲身实验或实际操作中获取知识并将其内化的过程。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是居住建筑设计类课程的基础内容,融合了城市规划、建筑学、建筑技术等专业知识。该课程要求学生既要以建筑学科专业知识为基本支撑,理解住宅建筑的设计规律,又要融合经济、社会层面上的知识,理论结合实践。该课程所学内容不仅是建筑学专业、土木工程专业以及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走向和内容,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社会性,因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相对较高。

一、教学改革定位和课程设计理念

(一)教学改革定位

笔者在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中,深化“体验—习得”的教学效果,促进本科中、高年级阶段能力的培养。强调过程性,结合趣味性与时代性的教学模式,鼓励参与本课程的学生通过自主研习、课下观察和互动交流等方式,实现知识的习得。与此同时,笔者积极探索专业教学中的创新模块,落实网络教学平台的基本功能,拓展利用社会资源的途径。

(二)课程理念设计

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模块——认知性模块、理解性模块和应用性模块,并结合调研性课题、理解性课题和设计性课题展开。例如,针对学生在标准层平面设计中较为生硬、对实际居住者的需求考虑较少这一问题进行调整,具体内容如下:

1.认知性模块。将不同气候、民俗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传统住宅建立VR模型,让学生去体验;通过“摩天营救”的游戏性环节,让学生理解高层住宅交通核在消防救援中的重要性。

2.理解性模块。在讲述高层住宅防火、节能内容后,学生把自己的作业——对重组后交通核的布局进行研究和修改,深入理解防火规范的重要性,以及气候区划与适宜性设计。

3.应用性模块。建筑群体空间组合,以VR&巨人模式在场地中推敲建筑群体关系、天际线,配合学生结课作业设计建筑群体排布,学生建模推敲建筑群体。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相关软件,结合虚拟现实的手段,对规范内容、总体设计、景观造型以及可持续设计等方面进行体验,以期探索出一套能克服课堂弊端、提高学习效果,且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教学方法。

二、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笔者总结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发现该课程在教授过程中,除了存在教材的内容相对陈旧等弊端,在教学方法上也有以下不足:

(一)思维定式冲淡创新思考,不能从城市规划、地域文化的尺度去理解居住区与城市的互动与联系

居住建筑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建筑类型,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在如此深厚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学习是十分容易的。这种理解过于片面。在本门课程的衔接设计环节中,笔者发现学生所做的居住区设计图纸囿于表面,和城市规划以及文化联系较少。建筑外观及形体塑造仍然是“千城一面”,标准层及套型平面拼凑感很强,学生不知道设计的主题思想,不会进行分析。

(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规范性的条文较为生疏

学生在校期间难以接触真实项目,虽然课堂上教师再三强调遵照规范做法的重要性,但学生对各种规范的认识仍然很薄弱。比如,在标准层及总平面规划设计中,学生对一些数值要求、疏散要求、消防要求的认识不够,出现各种错误。脱离这些规范,设计完全是空想,是无法实现的。

(三)在全民参数化的时代背景下,教学内容与建筑前沿技术联系少

本课程涉及建筑构造、设备、材料、生态技术、智能设备等,综合性和专业性很强。仅靠抽象的建筑图纸和教师的讲述,学生难以真正理解构造做法、材料选择、设备原理、生态技术以及智能设计运用的实际内容和做法。

(四)单纯的设计作业结课形式使原理课程的理论储备难以转化为真正的设计能力和工作能力

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接触的大多是建筑单体,但住宅建筑设计类课程作业往往是一组群体建筑,各住宅楼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互相遮挡,形成阴影区,而成组成行排列的时候,又会形成楼间风。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小区内服务设施的布局、幼儿园的位置、车库的出入口、商业设施与居住建筑的关联等,学生容易囿于建筑单体或细节,较难形成大局观。

三、教学实践重点

(一)沉浸式体验,打破固有思维,重新建立“图式”

居住文化发展历经千年,传统住宅模式变化多样,我国居住建筑及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文字和图片只能简单探究其变化原因及文化内涵,难以深入挖掘。

为了使学生对住宅建筑设计有较为全面深入的认识,打破思维定式,笔者在本门课程中加入了针对南北方传统住宅的模型,同时要求学生在看房APP中通过“VR看房”了解不同地域住宅的特点和发展情况,以期在课堂讲解过程中能用较少的时间,进行较为全面的展示。

(二)交互式设计,深化规范认识,让枯燥的规范条款“活”起来

原理课程有很多规范性的讲述,课堂教学较枯燥乏味。虽然学生知道规范很重要,但是一旦自己画图,就很难将规范具体运用到图纸的细节中,毕竟违反规范造成的后果学生是很难有机会亲身体验的。

在学生作业中,常常出现穿越前室、空间嵌套、疏散出口距离过近等问题。学生只有看到担架梯的尺寸、安全出口的配置、走廊的宽度、日照时间的计算等地方设计不符合规范会带来的严重后果,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课程中通过虚拟仿真技术组建模型,让学生对居住建筑设计中的规范解读、总体设计、景观造型以及可持续设计等方面进行体验和设计,在逼近三维真实的环境中,使学生掌握设计核心知识。后期再借助VR体验,开展趣味化教学,如找错游戏、逃生游戏等,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建立认知的第二个改革目标。

(三)真实性链接,结合实际项目,解决技术问题

学生对建筑设备、构造及新技术的认识,仅停留在书本中的图片上,难以理解,更难应用于设计,而增强现实的虚拟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虚拟技术利用其将虚拟场景与真实场景无缝融合起来的特性,立体地展现结构并剖析节点,使学生能更清晰地了解结构设计、材料选择、技术运用,达到学科交融、知识习得的第三个改革目标。

(四)师生共建,完善课程考核体系,成果回馈社会

通过虚拟现实软件建模,用三维视角进行观察,结合过程化设计,学生能够主动观察并体验居住建筑的发展、功能空间、整体规划、设计规范等,并自发地对课堂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实现原理向成果的转化。要完成这一目标,需要很多模型。教师独自完成海量的建模是不现实的,学生也需要使用虚拟软件完成阶段性的课程作业。基于此,可以将过程作业设置为套型平面的空间重建、建筑群体环境重建等。优秀的过程作业可以纳入课程资源库,后期还可以结合企业可利用的方式,如扫码看房、方案虚拟体验等,用于实际项目中,创造一定的价值,达到强化过程、成果转化的第四个改革目标。

教学过程实现了认知性模块、理解性模块到应用性模块的转化,通过民居调研、重组等调研性课题,在对居住建筑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实现功能空间和传统文化的结合;通过消防营救等理解性课题,在对规范理解的基础上实现设计要点的把控;通过套型平面重组、居住单元设计等设计性课题,最终将原理转化为设计成果,完成“体验—习得”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琼.居住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思考[J].科教导刊.2017(12):111.

[2]任昱红.社会性軟件支撑藏区学生通用语水平提升的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7.

[3]孙敏,马骁,李琼.以“特长分组”为基础的教学方法——以“工程概预算”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19(14):103-104+108.

[4]孙红波.探析与居住建筑设计相关的课程教学改革[J].建筑·建材·装饰.2017(15):158.

责编:艾 和

猜你喜欢

习得虚拟现实技术体验
文化认知对日语习得的影响及策略研究
英语专业学习者音段习得状况跟踪调查研究
基于Internet环境下的虚拟现实技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儿童英语口语习得研究
虚拟现实技术在三维动画制作中的应用
数码绘画在虚拟现实技术下的多元表现
虚拟现实技术在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浅谈演员“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转化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