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研究
2021-06-06郝玉娟
摘 要: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对实现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要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本研究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师团队及学生潜能等方面融入思政元素,以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拓宽国际视野,提升思辨能力,实现“三全育人”。
关键词:英语专业;文化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高等教育的职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工作一直以来都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到,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系统总结了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面对国家的开放与交流,面对“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提升文化软实力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在国家交流与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文化概论作为英语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其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从文化主体和文化创新的角度提高个人意识,有利于学生从辩证的角度评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做好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使者。
一、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深刻阐明,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不论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共同的目标都是育人。思政课程是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其目的不是单纯地将专业课思政化,更不是将专业课变成思政课,而是将思政的理念和要求贯穿到专业课的各个环节,在各门课程中增强学生的政治意识并加强思想价值引领。因此,专业教学中的思政教育要把显性的专业知识点与隐性的课程思政结合起来,将专业课程中的教学与育人联系起来,形成协同效应。
新时代下,高等教育面临发展与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都强调高等教育需要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进行转变。为了保障并提高外语教育质量,国家制定并颁布实施了《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从素质、知识、能力方面對外语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提出要求。无论是以开设英语专业的高校数量,还是以在校学生的数量衡量,英语专业都可以算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规模最大的专业。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英语专业对人文性不够重视,造成了一部分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不高,极大地限制了英语专业学生的发展。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英语专业教师在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方面更需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接国家战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着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素养。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应立足国家发展战略,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上下功夫,使专业课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高校英语专业课程包括听、说等技能课,语言学、文学、文化等专业课。英语专业的学生每天都在接受外来文化和思潮的影响,如何把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效结合,对他们未来的专业发展与对外交流以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如何在教授专业课时做到知识传授与立德树人相统一,在课程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使课程与思政结合,形成协同育人,是每一位教师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当下,英语专业作为兼具语言技能教授和知识文化传授、理想观点形成和思辨能力培养的人文专业,培养出具备过硬政治素养和优秀专业水平的学生是每一位教师努力的方向。
二、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
中国文化概论作为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对学生了解中国优秀文化,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课程内容丰富,但受课时限制,教师在授课时更多关注的是知识的传输和语言的准确性,缺乏对古今及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分析。为了使该课程充分发挥在知识、素质、能力方面的育人作用,任课教师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把课程思政理念与中国文化概论的教学内容有效结合,对课程内容和方案进行再设计;在向学生传授中国文化知识、训练语言技巧的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思辨能力;构建以输出为导向的教学体系,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以社会实践促学,以学科竞赛促学;为学生提供研究型学习的机会,以达到“三全育人”的目的。
具体而言,构建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师团队及学生潜能六个方面着手。
(一)明确教学目标
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程应以《国标》和英语专业培养方案为指导,从素质、知识、能力三个方面对教学目标再设置。第一,素质要求方面。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爱国情怀、国家视野、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及学科素养。第二,知识要求方面。培养学生用英语学习中国文化知识,了解中国的哲学、宗教、文学、艺术、传统节日、饮食文化、服饰、建筑、旅游景点等;培养学生用英语正确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根据历时性线索了解中国文化的渊源流变,根据共时性线索把握中国文化各门类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能力要求方面。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协作,讲好中国故事,使灿烂的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二)整合教学内容
基于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由于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教师没有办法在课堂教学中涵盖所有的知识点。否则,容易出现内容庞杂、重难点不突出的局面。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与整合,根据教学重难点,适时、适度加入思政元素,在教学中体现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如通过中外传统节日对比,让学生在比较中增强思辨能力、文化自觉和民族自信;通过文献查阅完成知识性学习;通过社会调查、小组协作达到能力要求;通过小组课堂讲授与组内外讨论,引导学生实现素质提升。
(三)创新教学模式
基于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前面提到,该课程教学内容丰富,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对教学内容加以设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任务型教学法+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受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的限制,翻转课堂可以不受时空限制。翻转课堂以生态学的角度培育学生的“学习型文化”。它的教学环境由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组成。课前观看国家级精品课程,完成预习任务;课中进行生生分享、讨论、互评、自评,师生互动,完成课堂任务;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对已完成的任务进行反思,并为下次任务做准备。“任务型教学法+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享与实践,课后进行反思与提升,真正达到“做中学,学中做”。
(四)优化教学评价
基于学习任务,优化教学评价。构建动态的测评方式能够有效检验教学效果,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起指导与反拨作用。动态考核的重点不仅仅在于学生对知识和理论的掌握程度,更在于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思政水平、文化修养、合作协调能力。教师应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从素质、知识和能力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考核方式设计的多样性能体现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通过阅读成果展示、微视频拍摄“讲好中国故事”、新闻播报等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在“做中学”,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性内容是否掌握,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能力、研究性能力是否得到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是否得到提升等。
(五)提升教师团队
基于师德师风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中也提到,教师是兴教之本、兴教之源。因此,加強英语专业思政课程教学,应从加强教师队伍思政建设入手,引导教师成为“四有”教师。在全球化、“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背景下,高校需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就需要每一位教师提高思政意识,提升个人政治素养、专业能力与教学水平;需要教师把知识、技能与思政教学融汇贯通,传道(向学生传授正确的思想与价值观)授业(对学生进行学科与专业引领);需要教师将专业性与思政性深度融合,在教学中持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
(六)激发学生潜能
基于学生需求,激发学生潜能。在教学改革和创新的道路上,教师要以学生为本,考虑学生需求。教师应把显性的思政教育与隐性的专业思政课结合起来,做好英语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与教学。前面提到,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英语专业的教师应尊重语言教学的规律,使专业性与思政性结合,在立德树人方面正确引导学生,将思政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更加热爱中国优秀文化。激发学生潜能,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做到与学生共情;与学生提前沟通教学任务,辅以适当的激励机制,让学生感受到完成任务的意义与成就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搭建实践与学科竞赛平台,以实践促进学生能力提升,以成果推动学生进步,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三、结语
综上,面对新时代国家的开放与发展,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度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程,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讲好中国故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师团队及学生潜能等方面对该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对于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实现“三全育人”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杜刚跃,孙瑞娟.高校英语教学“课程思政”有效策略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4):122-126.
[2]冯光武.把握国标精神、找准学校定位、突出专业特色——《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实施建议[J].外语界,2017(01):2-6.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郝玉娟.翻转学习视阈下的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5(2):82-83.
[5]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6]仲伟合.《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导下的英语类专业创新发展[J].外语界,2015(3):2-8.
责编:桃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