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燎原 合肥早期党组织创建实录
2021-06-06吴玫李威伟
吴玫 李威伟
合肥,安徽省省会,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下辖庐阳、包河、蜀山、瑶海4个区及肥东、肥西、长丰、庐江4县,代管1个县级市巢湖市。在距离合肥市区东北约50公里处,坐落着一处被碧绿的水稻农田、清亮的湖泊池塘环绕的美丽的现代乡村——长丰县造甲乡。这座因相传三国时期曹操在此屯兵制造盔甲而得名的小小乡村,因为诞生了合肥地区第一个党支部而在浩瀚史海中卷起一朵传奇的、壮美的浪花。这朵浪花继而带动起了整个地区革命的层层波涛,最终汇入中华民族奋起抗争的壮阔大潮,冲刷出一个崭新的光明的世界。
北乡点燃星星火
20世纪初期的中国,外侮内患,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帝国主义的压迫、封建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更激起社会各阶层群众的不满和反抗。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使得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开始了对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悄然酝酿。
1919年5月8日,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合肥,城内的青年学生纷纷响应,成立了学生联合会,以游行示威的形式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在学生正义行动的影响下,合肥各阶层人士也都积极投入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斗争之中。这年秋天,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在合肥城内创办了贫民学校,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在巢县(今巢湖市),进步青年翟宗文等开办高等小学暑期学习班,组织广大师生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讨论时事,启发大家的觉悟。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合肥地区在外地求学的青年学生,纷纷将《新青年》《向导》《新潮》等进步书刊寄回家乡,传播革命思想,启发贫苦百姓;不同规模的马克思主义读书会逐步发展起来,社会主义青年团也开始酝酿筹建。从五四运动至大革命时期,合肥、巢县、庐江地区先后有李慰农、陶淮、胡萍舟(胡允恭)、胡宏让、蔡晓舟、陈原道、周新民、童汉章、李坦、崔筱斋等一批进步青年,奔赴北京、上海、武汉、广州、安庆、芜湖等地以及日本、法国、苏联求学,追寻革命真理,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其中一部分人受党组织的派遣,回到家乡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革命活动。
造甲乡旧属合肥县北乡,位于今长丰县中东部地区,东接肥东县、定远县,西邻下塘镇,北连朱巷镇、杜集镇,距县城水家湖35公里。这里地处江淮分水岭,在那个灾难深重的年代,农作物连年歉收,经济文化极端落后,加上长期军阀混战、吏治腐败、土匪蜂起,百姓生活十分贫困,不少人要靠给富人家帮工挣口饭吃,一直挣扎在生死线上。
1925年1月,崔筱斋回到家乡,以小学教师的身份为掩护,秘密进行革命活动,在农民中积极宣传革命道理,宣传、发动、组织穷苦农民起来斗争,使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乡亲们看到了生的希望。
崔筱斋(1896—1932),又名崔兴忠,1896年8月16日生于合肥北乡双河集(今长丰造甲乡)崔小圩一个雇农家庭。早年,他在私塾任启蒙教师,后进入合肥省立第六师范学习,在好友的影响下,阅读了《新青年》等宣传反封建、提倡民主和科学的进步书刊,积极参加合肥县学联组织的反对安徽军阀倪嗣冲和马联甲的斗爭。不久,崔筱斋又进入早期共产党员高语罕创办的芜湖工读学校学习,受到了革命思想的熏陶,1924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春,崔筱斋前往广州第六期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聆听了毛泽东、周恩来、萧楚女、彭湃、恽代英等讲授的课程,对农民运动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学习结业后,他以农民运动特派员的身份,再次被组织上派回家乡开展农运工作。
在家乡,崔筱斋遵照党的指示,立即着手建立党组织。之所以考虑在此成立党组织,是由于此地处于合肥、寿县、定远三县边界,比较偏僻,易被反动政府忽略,也易于避开反动派的盯梢和搜捕。当时,与崔筱斋一同归来的还有许多寿县籍讲习所学员,他们也返回家乡从事党的活动。北乡离寿县不远,有利于他们相互串联。再加上崔筱斋曾在此进行过革命宣传,有很好的群众基础。
1926年9月的一天晚上,崔小圩崔家祠堂低矮的茅屋小窗在黑夜里透出微弱光亮,屋内,油灯如豆,围着一张破旧的土台,3个汉子在低声交谈着,面容庄严而又兴奋。为首的稍微年长,一副白面书生模样,他就是崔筱斋;操着皖南口音的年轻人名叫胡济;还有一位满脸稚气,是年纪最小的寿县人曹广化。这3个平均年龄只有25岁的年轻人要干一件大事——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中共合肥北乡支部,崔筱斋任支部书记。该支部由时在上海的中共中央直接领导。3个人还商讨了今后工作目标,分配了各自的工作任务。这3个年轻人谁也没有想到,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在黑夜中悄然创建的这个党的基层组织,会是合肥地区第一个党支部,会是一粒火种,终将蔓延四方,燃成熊熊火炬,照亮漫漫长夜中的合肥城乡。
合肥北乡党支部建立后,遵照中共中央农委关于“安徽省农民运动的重点是以寿县、合肥为中心”的指示,成立了“安徽省农民运动委员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有力地呼应了北伐革命,动摇了封建军阀豪绅在合肥地区的统治根基。同时,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党的宣传组建工作,使党的地方组织日益壮大起来。受其影响,附近的吴山庙和相距不远的汤王庙和董庄等地也先后建立了党小组、党支部等中共组织。
庐州大地渐燎原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童汉章(合肥人)等共产党员根据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奉命回到合肥城内,以教书为掩护发展党组织。同年9月,在许继慎的帮助下,童汉章联络共产党员范毓南、刘自强在自己家里成立了党小组。之后,不少在外地的共产党员陆续回到合肥,党组织逐渐扩建,相继成立了中共合肥特支、特别区委。
1927年9月,合肥西乡人张建之、谷隅三从武汉回到家乡,来到雷麻店秘密组织农会。这年12月,他们介绍了进步教师徐梦观、周味韶等入党,并成立了中共雷麻店小组。在合肥特支的指导下,党小组次年改建为中共雷麻支部。到1929年秋,分为雷麻、高刘两个支部,共有党员25人。
1928年秋,合肥特别区委委员张伯平奉命回到老家肥东众兴集秘密进行革命活动。不久,张伯平因工作需要离开,他的同学、共产党员周味韶受组织派遣来到这里开展工作,就住在张伯平家里。1930年春,周味韶联络孙子模、何守圣、罗邦道等人成立了东乡特别党小组。
在庐江,大革命失败后由武汉返回家乡的进步青年,利用各种合法身份进行革命活动。其中,中共党员苗树德等在1927年8月中旬建立了中共庐江县特别支部(简称“庐江特支”),从此革命火种遍布城乡,尤其是在偏远地区,革命运动更为活跃。一年后,在庐南、庐北分别建立了中共郑家湾支部(即七架桥支部)和中共白石山特别支部(即庐北特支)。接着,庐江县其他地区也先后有了党组织。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当地党组织多为跨县建立。1930年7月,中共庐江县委在庐南黄泥河小学成立,书记郑中强,下辖6个区委、45个支部,有党员180余人。
在巢县,1929年8月,被党组织派回家乡的共产党员周心抚和当地几名进步青年秘密開展建党工作,在巢县中心小学成立了中共巢县支部;同年冬,为了便于工作,又成立了中共巢含特支,在巢县、含山两县大力发展党员,开展宣传工作,发动群众起来斗争。1931年2月,中共巢县县委在中垾成立,周鸣畏任书记,下辖中垾、巢城、烔炀、大汤4个支部,有党员30余人。
革命洪流浪潮起
合肥地区党组织成立后,共产党人就像春天的种子,撒向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开花,建立和扩大党组织,组织和领导人民群众开展抗捐、扒粮、暴动、游行、示威等斗争,革命的风暴席卷合肥大地。
1928年5月,中共合肥特别区委在乡村建立了农协组织。据史料记载,那时,合肥地区已成立农协会86个,有农友超过3000人。根据党的指示,广大农民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抗捐运动。同年7月,中共合肥特别区委派党员周味韶去合肥西乡南岗集一带,领导农民开展抗烟苗捐斗争,砍死了国民党合肥县政府稽查员熊仁鉴及官兵10余人,夺枪20余支。南岗农民的抗捐行动,不仅震动了全县,也惊动了国民党中央当局。南京国民政府电饬合肥县政府尽快追回枪支、缉凶法办,同时责令各地团防局“按亩征收,勿随意附加,以免导致纠纷”。抗捐斗争取得了部分胜利。
1928年8月,中共合肥特别区委获悉本月下旬蒋介石要来合肥视察的消息,立即指示西乡和东乡的党组织组织群众,到合肥城请愿,争取彻底废除烟苗捐。
这天,当蒋介石乘坐的轿车进入合肥大街时,分别聚集在城东门和西门外的来自东乡和西乡的3000多名群众,在周味韶的指挥下一拥而入,把蒋介石的轿车团团围住。人们手托状纸,高举旗帜,口号喊得震天响。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不得不来到卫衙大关,走到土台子上向围拢过来的人群一再承诺:“今后绝对禁种烟苗,如有向肥民征收烟苗捐者,可向国府告发。”下面的百姓担心他说话不算话,事后赖账,就让周味韶把状纸递上去,要求蒋介石批字“画押”。蒋介石无奈,只好在众目睽睽之下,在状纸上批了“退还二成三”几个字。拿到这“尚方宝剑”,周味韶立即带领农协会骨干闯入县政府。县长吴观光见到蒋介石的批字,只得当场交出账目,并下令各团防局限期退还。不久,吴观光被撤职。
此后,中共合肥特别区委又分别在北分路口、官亭、王拐岗等地组织了4次较大规模的抗暴斗争。农协会员包围了国民党地方团防局,夺取枪支,解救被捕农协会员。1929年中秋节,在合肥东乡广兴集一带,农协组织上千农民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
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合肥城镇的手工业工人也纷纷起来抗争。
20世纪初期,合肥城内手工业工人主要在糕饼店、布行、染坊、砻坊、米行及码头就业,他们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而月工资不过两三元,甚至一元左右,生活极端困苦。
1929年端午节,中共合肥特别区委领导城内糕饼业工人罢工,要求资方增加工资,迫使作坊老板刘东泰同意给工人增加工资和福利。这一年的下半年,党组织还发动了木匠罢工。1930年冬,在中共三河特支的领导下,三河春成碾米厂工人举行了要求增加工资的罢工,资本家被迫答应了工人的要求。与此同时,三河40多名屠宰业工人为维护自身的生存权,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举行罢工、罢市,得到各界人士支持,最终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1929年至1930年春,全国武装起义风起云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逐步形成。在这一有利形势下,1930年6月,紧邻庐江县的桐城县党组织在庐江南部领导和发动了“罗家嘴暴动”。随后,暴动领导人陈雪吾将起义队伍转移至桐城欧家岭,组建了皖中工农红军独立团,并宣布成立桐(城)庐(江)舒(城)3县边区苏维埃政府。中共庐江县委于同年7月成立后,统一领导庐江各地党组织开展革命斗争,在全县各地先后成立了多种形式的游击队,利用简陋武器,保卫革命组织,掩护群众扒粮;打击土豪劣绅,镇压叛徒特务,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党组织也不断壮大起来。到了1930年5月,中共合肥特别区委下辖合肥城内、高刘、雷麻、北乡4个支部,东乡众兴集特别组以及三河待发展组,共有党员50多人。同月,特别区委在西乡成立了中共合肥县委,薛城(徐梦观)任书记,统一领导城区、焦婆店、高刘集3个区委和南乡、中派、定远、北乡4个特支,隶属中共六安中心县委领导。到1931年初,全县党员人数发展到170余名。
同年,为推动鄂豫皖苏区周边地区的革命斗争,经历六霍起义战斗洗礼的崔筱斋,奉党组织的指示回到家乡,任中共合肥县委委员兼北乡特支书记,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在崔筱斋及北乡特支的领导下,当地相继成立了双河集、造甲店等4个党支部,建立了北乡农民协会、北乡共青团组织、双河妇女协会等群众组织,带领农民多次开展扒粮斗争。
1931年5月,国民党合肥县十六联保主任巧立名目,向农民征收耕牛税。当时正是青黄不接之时,农民已经无米下锅,更没有钱交税。崔筱斋立即与农会负责人商讨对策,进行了周密部署,决定统一抗税不交。联保主任迫于农会的威力,不敢再到双河集一带征收耕牛税了。接着,崔筱斋又发动双河地区的长工举行罢工,要求增加工钱,改善伙食。为了做好长工的思想工作,崔筱斋采用民间喜闻乐见的歌谣形式,亲自编写歌词和教唱《帮工歌》:
我们穷人真伤心,
家里无钱去帮人,
父母不忍心;
清早起来露水淋,
裤子湿到大腿根,
回家没衣更;
共产党呀为穷人,
打富济贫闹革命,
来了大救星。
这支歌谣道出了贫苦帮工们的心声,很快在群众中传开。大家决心團结起来,通过斗争取得翻身解放。
1932年4月7日,按照中共皖西北中心县委(1931年8月由合肥中心县委与寿县中心县委第一次合并而成)和暴动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在中心县委军委书记李星三和崔筱斋等人的指挥下,双河集200多名赤卫队员、500多名红枪会会员、1000多名农会会员包围了双河集国民党联保办事处和团防局,缴枪12支。接着又打土豪分粮食,当日就扒掉七八户地主的粮仓。4月12日,中共皖西北中心县委再次组织和领导了北乡双河集农民的武装暴动。贫苦农民群情激愤,斗争持续三天三夜,从地主粮仓里扒出粮食2000多石,还夺取不少地主武装的枪支。消息传开后,这一带的土豪劣绅吓得纷纷外逃。国民党当局大为震惊,忙从合肥、寿县、定远调集了大批正规军和反动民团,对参加暴动的农民进行残酷镇压。敌强我弱,形势不利,暴动队伍不得不化整为零。在转移过程中,崔筱斋不幸被捕。在被关押期间,他遭到严刑拷打,但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1932年7月21日(农历六月十八),崔筱斋在下塘集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36岁。
革命斗争的风起云涌,引来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镇压,白色恐怖越来越严重,党组织不断遭到破坏,与上级联系中断,党的活动被迫停止,很多党员不得不暂时分散撤离或就地隐蔽。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共产党人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他们暗地寻找时机,积极恢复组织,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革命的洪流一浪高过一浪,滚滚向前势不可当。
作始也简,将毕也巨。建党百年来,无数共产党人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不怕牺牲、不屈不挠,前赴后继、英勇奋斗,革命力量由弱到强,不断壮大,赢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用热血、生命和汗水,写下了壮美的诗篇。此后,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合肥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励精图治,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中取得了辉煌成就。如今,合肥这座古城以崭新的姿态迎来党的百年华诞,全市44万党员将锐意进取,只争朝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现代化新都市,奋力谱写新的篇章。
(责任编辑:徐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