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教学:指向学生生命成长的教学新样态

2021-06-06郭培庚欧阳芬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生命成长深度教学阅读教学

郭培庚 欧阳芬

摘 要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质量也与语文学科育人价值息息相关。但阅读教学的浅层化现象是实现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主要障碍之一。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们应以深度教学为新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

关键词 深度教学;阅读教学;生命成长

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并指出“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语文教学作为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也与学科育人价值息息相关。但是,认真审视当前阅读教学的现状,可以发现还普遍存在“浅层化”“模式化”等问题。因此,如何从浅层教学走向深度教学,以浸润学生的心灵,真正促进其生命成长,进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已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对阅读教学现状的理性审视

2001年,我国面向21世纪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式启动。这一次改革也被称为“教育领域最为深刻的改革”,语文教育也走上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小学阅读教学也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和改革,且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当前的阅读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

1.教学观念陈旧,缺乏有效性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任劳任怨,能够比较清晰地回答每一节课要教几个知识点,要做几道练习题,却不知道这些知识学习能使学生获得怎样的发展。通俗地说,就是教师“唯分数论”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而这样的阅读教学是将“教学”和“育人”割裂,教学仅仅停留在传递浅层的语文知识层面而不去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这就偏离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在这种浅层教学中,知识是缺乏生命力的,知识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性被泯灭了。这样的教学,忽视了通过知识学习对学生个体进行生命价值的引导,对学生个体生命、精神以及情感的丰富也是毫无价值的。为了达到夸美纽斯所说的“少教多学”,用新的阅读教学理念改变浅层教学现象,让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这对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是十分必要的。

2.教学目标设计随意,缺乏针对性

教学目标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设定的要求,它对整个教学活动有导向作用,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衡量课堂教学活动效果的主要标准。教师都知道教学目标必不可少,但是如何设计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目标在整个阅读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是怎样的,却很少有教师能讲清。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教师仅仅将教学目标当做教学设计的一部分,而且对教学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对教学目标认识不够深入,导致教师只是按照个人喜好随意地将浅层的知识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并在教学中强行灌输给学生或者将教学目标割裂为并列的三类目标或者四类目标等,使得阅读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教学目标的设计如果完全是基于教师的个人喜好则会影响整个语文教学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理想中的教学目标并不是让学生掌握一堆零散的、只适用于考试的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学习后能够灵活运用各种知识,获得人格健全以及生命成长,最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教学内容选择浅显,缺乏深刻性

新课改已经进行了20年,但是语文阅读教学还普遍存在杜威所描述的“糖衣”教学现象。然而,这样的“教学”,就不应该称为教学,这是缺乏生命活力的教学。许多人把这样的“教学”称为“浅层教学”或“机械教学”。但是,这样的现象在阅读教学中还普遍存在。为了扭转这种浅层教学的局面,阅读教学理念就需要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改变过去那种“唯分数论”的思想。因为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活动,学生获得的仅仅是浅层的知识所承载的“段落大意、主要内容”,这严重忽视了語言文字背后的内在神韵,忽视了文本丰富的思维深度和人文价值。例如,在教授莫怀戚经典散文《散步》时,教师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先读懂文章的大意,即作者在文中写了什么,还要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引导学生认识到作者在这简单的语言文字背后所蕴藏的丰富内涵,即对生命以及责任的思考,而这也正是这篇课文对于学生生命成长的真正价值所在。

二、深度教学如何促进学生生命成长

深度教学是一种超越表层符号教学,进而走向逻辑教学和意义统一的教学。它旨在将教学推向深处,找寻浅层教学丢失的学科生命力,让课堂教学真正焕发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进而使其成为知行合一、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有道德的人。深度教学并不是一种教学方式,更不是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随时代发展而产生的教学理念。有深度的阅读教学,是学生真正成为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个体精神丰富且自由的“完人”的必经之路。它是一种理解性、情感性以及发展性的教学。只有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开展教学,阅读教学才会有希望和光芒,学生的内心才会充盈,生活才会更加幸福,生命才会得到成长。

阅读教学成功与否,很多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学生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更多是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影响。深度教学在突破浅层的符号教学的基础之上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的熏陶、价值的引导等,能使学生真正在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中成长起来。

1.紧贴教材与学情,精准设计教学目标

从第一次课程改革至今,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目标实现了“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转变,这个转变也基本上实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人本思想的转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最终归宿,这是新时代的育人目标,也是语文教学所要承担的重任。但是,我们也必须明白“核心素养只能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如何培养人这一问题需要靠实际的教学过程改革得以实现。”而这又具体体现在如何设计教学目标上。要想阅读教学有深度,帮助学生个体精神成长,语文教师需要在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之上对教学目标进行精准设计。

对阅读教学目標的精准设计,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例如,在设计《荷塘月色》教学目标时,很多教师会比较关注文中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大讲特讲这些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并要求抄写、背诵,为考试做准备。但是,对于比喻这样的修辞手法,学生在小学就已经学过,教师在讲到相关知识时只需要适当提及,让学生主动回顾即可,而不用在这样的环节耗费过多时间。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们要深化教学目标,在将教学看成一个整体的同时,注意教学目标的层次性,逐层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蕴含的精神价值和人文价值,使学生获得独特的人生体验。对于《荷塘月色》这样经典的篇目,我们应该将重点放在作者是如何在写景中很自然地融入感情,以及如何通过比喻和通感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2.深度解读文本,恰切延伸教学内容

有效的教学内容选择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础和前提。阅读教学活动需要围绕教学内容展开,教学内容的选择影响着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也将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语文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要注意适当延伸,做到深而有度。

语文教材仅仅是用以教学的素材而已,它和语文教学内容关系十分密切,但两者绝不可等同。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数语文教师在选择语文教学内容时就仅仅依靠语文教材,忽略了语文教学内容还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记念刘和珍君》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经典篇目。教师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可利用的参考资料也很多,但是大多都只是局限于课文本身,而没有联系与此文相关的材料。钱理群先生曾撰文《在比较中阅读〈记念刘和珍君〉》,引入鲁迅的兄弟、同为现代散文大家的周作人所写的同一题材的散文《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作“比较”阅读。通过比较发现,两人在描写同一事件时,文风却有很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不同的气质、不同的思考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上。而这些相关延伸材料对于学生体悟《记念刘和珍君》的独特之处具有重要作用。

3.依据教学内容,选择多样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事关成败的环节,教师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发展思维,使学生在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教师可用的教学方法有多种,主要有讲授法、讨论法等。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独特的教学功能,同时也有它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其使用范围。也就是说,对待教学方法,我们要树立一种多样性与针对性并存的观念,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获得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升以及生命的成长。但是,反观现实的阅读教学,有两种极端现象。一是教学方法单一。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顾自己滔滔不绝,不管学生能否接受。二是教学方法形式化。有些教师为了使课堂活跃起来,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使教学过程看起来“生动有趣”,实际上对学生来说毫无益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精心选择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但是,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需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准,这决定和体现着语文教师教学方法的生命力,也是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以讲授法为主,用小组讨论法以及情景教学法等为辅,采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助力阅读教学。但是,无论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我们的目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任何教学方法效果的检验都需要通过学生的学习结果才能反映出来。

4.立足生命成长,以发展眼光评价学生

任何教学评价都有两种并存的价值向度:实用功利价值和生命成长价值。但在现代社会,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教学的实用功利性,即知识的有用性,而忽视了教学的生命成长价值。而我们评价学生不能仅仅停留在有用性层面,更多地需要关注学生生命是否获得发展,即“生命成长标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一种未完成的生命体。教师的教学就是要促进学生生命成长,实现个体生命的完整。因此,我们的教学评价也需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

评价学生是否在教学中学到了东西,不能仅仅以知识的数量作为衡量的标准,因为有些内在的精神品质是不能衡量,或是在短时间内难以呈现,而应以学生的生命是否获得发展作为标准。如果我们的教学评价不去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而过分看重功利标准,势必会导致学生沦为机械的知识学习者和技能的掌握者。

教学就是用生命润泽生命,让学生的生命更加美好,使每个生命个体自由而舒展的过程。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学开始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转变,这种转变真正深化了人的自由、全面和可持续发展,是对人之为人的价值回归。深度教学视域下的阅读教学是回归教育本质的教学,是一种理解性、情感性、发展性的教学,这样的教学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指向学生生命成长的教学新样态。它不再过分关注学生能否考高分、能否找到好工作,而是更加致力于学生关键能力、高尚思想和伟大情怀培养,致力于促进学生生命成长以及未来发展,进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本文系江西省2020年度研究生创新基金专项资金项目“基于深度教学的初中语文阅读策略研究”(项目编号:YC2020—S21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通联:郭培庚,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欧阳芬,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焦虑的根源在教育之外(1)

有媒体和学者表示,如果我们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当前教育的现状,那就是焦虑,学生焦虑、家长焦虑、老师焦虑、校长焦虑,全社会焦虑。我们为教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可社会对教育的焦虑程度越发严重。原因何在?困境怎么破?除了人们通常所归因的考试制度,独生子女,文化传统,就业市场等因素外,我想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说说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1951年肯尼斯·约瑟夫·阿罗在他的经济学经典著作《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一书中,研究了投票选举方式,也就是通行的投票选举方式能否保证产生出合乎大多数人意愿的领导者。或者说人们能否将社会每个个体的偏好次序综合成整个社会的偏好次序。他通过严谨的数学推导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人类不可能从个人偏好顺序推导出群体偏好顺序。阿罗这个结论的含义是:根本不存在一种能保证效率、尊重个人偏好并且不依赖程序的多数规则的投票方案。阿罗的不可能定理意味着,在通常情况下,不可能通过一定的程序,准确地表达社会全体成员的个人偏好,达到合意的公共决策。

——2021年3月23日《光明日报》

猜你喜欢

生命成长深度教学阅读教学
关注生命成长 打造动态课堂
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用班级文化打造有灵魂的班级团队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生命成长
谈能力导向的深度教学及相关策略
以能力为导向的政治课深度教学
高校生命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的运用
有效教学的深度追求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