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2021-06-06刘艳妮
语文学科是一门特殊的学科,不光要讲授学科知识,更要把学科特性处理好。在基础学段,像传统文化的渗透,在语文学科教学中,作为文化的传承者,教师应该在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后,对传统文化进行融合讲解,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
一、以汉字为把手,落实传统文化渗透
汉字本身就是我国优秀的文化内容,是传统文化的核心载体,学生对汉字的识别在某种程度上,也属于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低年级段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汉字进行学习和认识;而中高年级段的学生则是通过对汉字的应用,进行汉字组词、阅读和写作,并通过汉字对自己的个人想法进行表达。同时,汉字是语言框架的重要内容,其可以带动学生的语言框架,再由语言框架带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因而在这样的情况下,语文教师就需要以汉字为着手点,开展好传统文化渗透。教师需要在汉字的讲解中,对汉字的内涵、笔顺笔画、书写章法等进行积极展示,并让学生在感受美观工整的汉字时,对汉字的魅力进行体会。在汉字的应用中,教师则需要让学生在发挥自身想象力的前提下,感受汉字背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教师还需要变单个的词组和词汇教学为民族特色、语言故事的讲解,以此来强化学生对经典文化的感受。而学生通过长时间的汉字积累和系统学习,就可以在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强自身的汉字应用能力。如教师在对“鱼”这个汉字进行讲解时,就可以展现出其甲骨文,并在展现时让学生思考分析这个字怎么念,此字的演变历程是什么?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文化内涵等。如此就可以基于传统文化的渗透上,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二、做好经典诵读,突出传统文化渗透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标志,是智慧和文明的沉淀。而诵读经典可以开启学生的心智,可以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更能够实现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初级培养。而经典诵读最佳的体现方式就在于古诗词的教学。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虽然比较重视学生的古诗词背诵,但是大多数时候学生只会利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忆理解古诗词。这样的方式使得学生无法对古诗词的真正含义进行理解,无法活跃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大脑。更有学者专家表示,死记硬背的方式还会加大小学生的学业负担。针对如此情况,教师在开展基于传统文化的语文教学时,就需要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要在整合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后,对与学生发展相适合的篇目进行挑选,让学生阅读和背诵这些篇目,并在阅读理解和背诵的过程中感受其中的经典文化。这样就能够在适当减少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经典诵读传承发展文化,从而深化自身的文化底蕴。
比如《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和《古文观止》等。教师可以以学生的认知和年龄段为依据,对常规的教学任务进行安排,并进行阶级分级诵读。也就是说低年级段的学生可以对《三字经》和《弟子规》等较为简单的经典篇目进行阅读;而高年级段的学生则需要对《论语》和《古文观止》等经典篇目进行阅读。在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阅读中,教师还需要筛选学生,要满足学生的阅读要求,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做到因材施教。如记忆能力良好的学生,就可以对《史记》和《诗经》等篇目进行阅读;面对有一定研究精神的学生,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了这些经典篇目后,进行拓展阅读和探索,让学生对于经典篇目中所记录的事件及相关的事物进行探索。之后教师甚至可以以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为前提,组织开展各类读书比赛,并按照成绩颁发相应的证书。这样可以在调动学生的诵读热情时,启发学生的思维;可以在拓宽学生的视野下,锻炼学生的探索能力;可以在因材施教中,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利用好教材,强化传统文化渗透
语文教材蕴含了许多传统文化的内容,如古诗词等,而古诗词也是语文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古诗词的表达方式发生了变化,学生在学习时多有厌烦情绪。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在深入研究教材之后,利用课本中的古诗词内容强化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其次引领学生们积极学习古诗词,并在学习中通过对当时时代背景的讲解,加强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从而明白古人的智慧。这样能够在增强学生对古人的了解下,强化学生对古诗词中文化精神的领悟。
比如教师在对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一诗进行讲解时,就可以以教材为结合点,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学习这首诗,并在学生们的学习中对学生进行提问,如“在此首诗中,作者应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其中描绘了哪些景色?其中的“闲”“厌”在诗句中有什么含义?”在提问之后学生们自然也就会陷入思考中。此时教师就可以趁热打铁,在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中,对此首诗的创作背景和相关的历史故事进行讲解:“李白是有名的诗人,有着傲岸倔强的性格。唐玄宗天宝三载,也就是七百四十四年,李白政途失意,其在尝尽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世态炎凉后浪迹江湖。但因为长期的漂泊生活,使得李白一直存在怀才不遇、抑郁不平的心情。因而创作下了利用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派遣苦闷的诗句,也写下了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而此首《独坐敬亭山》便是其中之一。”在讲解了此首诗的创作时代背景后,教师再来分析此首诗的整体,“此诗表面上是写作者独游敬亭山的情趣,但深含之意却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表达的是诗人的孤独和怀才不遇”。利用这样的方式,学生们就会在掌握到古诗词的精髓下,强化对此诗的理解,能够在其中内涵的体会中汲取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目的。另外,在实际的课堂讲解中,教师还需要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式,需要在转变教学理念的同时,优化教学形式。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思维,需要整合文章大意和自然段,需要拆分完整的文章。需要利用诸如表演、反复阅读等方式,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文化精髓。如教师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就可以利用情景剧的方式展现课文内容。但情景剧并不是对课本内容的复制,还有情节的融入,剧情的连贯和灵活。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之前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以课文内容为依据对情景剧进行设置,而后让学生在明确分工后排练情景剧。教师还需要让学生在剧本的编写中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查询和收集。这样能够在帮助学生更加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思想下,也强化学生对《史记》的认知。
四、玩转课堂,在生活中实现传统文化渗透
玩转课堂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此种方式也被叫做“颠倒课堂”,意为颠覆原本的课堂。课堂不再是开展教学的唯一方式,师生还可以利用课下时间进行知识讲解。因而教师可以利用课堂上的宝贵时间进行教学后,也可以指导学生们通过对课下时间的应用,对知识进行巩固学习。比如教师在开展《论语》的讲解时,就可以先让学生们了解《论语》四则的原文和译文,并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与孔子及其徒弟相关的小故事,在搜集后通过小故事来熟练地朗读和背诵《论语》。在课堂讲解中教师还要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需要通过点拨学生来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之后教师还需要让学生在对知识内容进行感知时,对比自学《论语》的原文和译文,联系生活实际并剖析出其中的重点语句。这样学生就能够在知识学习中,体会到课程中的文化思想,从而能够在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中,提高其语文素养。
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整合生活实际,优化多媒体教学,建立学生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应该在教学中建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加深厚宽广的自信。因而教师可以在传统文化基础下的语文教学中,应该有机地整合起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带领学生们在现实生活中对传统文化进行体验,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的树立。
在新的历史时期,教師应该基于传统文化开展语文教学,应该在渗透传统文化时,通过对教学方式的创新改变,赋予语文教学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课堂讲解的高效性,提升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性。
刘艳妮,山东省青岛黄岛区实验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