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意的教学,用古诗词滋养学生心灵

2021-06-06张志兰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4期
关键词:诗意古诗词意象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引导学生诵读优秀的古诗词,体验情感、体味内容。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将关注的焦点放在知识的积累上,忽略了让去学生尝试体会古诗词的美感,从中汲取到积极向上的力量。“诗意语文”思想认为在古诗词教学中要以诗性为重,以意象为重,以共感为重,这样能让古诗词教学更丰富,促使学生汲取其中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

一、举象造境,学会坚强面对

学者王崧舟提出了“诗意语文”的思想,认为古诗词以意象为重,而不是以意思为重,所以教师要利用古诗词举象造境的特点,引导学生挖掘作品中的各种意象,并在头脑中将它们融合在一起,思考作品呈现出了怎样的意境。这样学生能更好地进入古诗词的意境中,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尤其是在不少古诗词中都通过意象展现了作者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依然不折不挠的精神,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把握,体会到这种情感。

学习《石灰吟》时教師引导学生探究一下“石灰”这个意象,在脑海中再现其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状态,学生发现,“石灰”其实就象征着人类自己,在人的一生中总是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境,会经历很多磨难。面对这些磨难,有的人选择了屈服,但是也有的人如同作者一样,选择了勇敢面对,坚持自我,继续清清白白地活在人世间。在结合意境展开解读后,学生认识到作者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表面看作者写的是“石灰”,但是实际上展现的却是自己的情感。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理解,说说自己在面对挫折时是否也能拥有石灰的精神,能否依然保持优秀的品格,坚持自我。这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有助于提升品德修养。

在结合意象展开感悟的时候,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的坚定信念,此时教师还要启迪他们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进行感悟,说说自己在面对这种情境的时候,是否也能坚强面对。这样能让学生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二、潜心涵咏,深化家国情怀

学者王崧舟在“诗意语文”中提出古诗词教学不应该以独感为重,而要以共感为重。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潜心涵咏,要认识到作品中的意象不仅仅承载了作者个人的想法,而是展现了整个群体的精神思想。若能基于这种想法展开阅读,学生就会发现不少作者都会将自己个人的不幸和国家的灾难进行对比,抒发对国家的担忧之情,展现出浓浓的家国情怀。

在学习《示儿》的时候教师先安排学生分析作品中的几个词句,如“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中的“元”和“但”意味着什么。学生在潜心涵咏中认识到这两个词展现出作者其实并不畏惧死亡,而且知道以后一了百了,但是他唯独有一件事情不能放心,那就是不能看到祖国统一。所以作者希望如果能等到这一天的话,孩子们会将这消息告诉自己。在这样的分析中,学生发现这两个词语看似没有实义,但是实际上却很好地展现了作者的情怀,体现了作者对国家的热爱之情。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进行思考,说说自己对祖国怀有怎样的情感,是否也深深地热爱自己的国家。这样就让学生自身的爱国情怀也得到了激发。

“诗意语文”课堂认为语文教学的关键就在于“情”字,古诗词恰恰又是极其富有情感的作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寻章摘句地引导学生解读,而要促使他们深入下去,体会到作者浓烈的情感,并尝试和其呼应,深化自身的家国情怀。

三、融情想象,了解战争残酷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直接灌输古诗词知识,学生看似掌握了很多知识,但是实际上却并不深刻,只是一知半解。但是在“诗意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古诗词的意境,感受那些自己平常很少体会到的情感。如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边塞诗,并展开想象,体会战争的残酷,进而产生热爱和平、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在阅读《出塞》的时候,教师指导学生将其和《凉州词》等边塞诗放在一起整合阅读,并展开想象,思考一下在边塞诗中常常出现哪些意象,作者通过这些意象展现了怎样的场景。学生认识到在边塞诗中常常运用孤城、明月、胡人、阴山、琵琶、沙场、孤雁等意象,这些意象要么展现边塞的荒凉,要么体现出战争的场景。教师安排学生说说自己脑海中的沙场是什么样子的。如有学生表达:“我仿佛看到一望无际的滚滚黄土,浓烟四起,地上有很多倒伏的尸体和战马,空气中弥漫着火药和尸体的味道……”通过这样的想象,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此时教师再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既然战争如此残酷,那么为何在《凉州词》等作品中还会出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等豪言壮语?”结合这一点,学生更好地体会了将士们的乐观精神和爱国报国的意愿。

在想象的辅助下,学生穿越古今和作者形成共鸣,能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更好地感受战争的残酷。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作品中的残酷场景和自己现实中的美好生活进行对比,并积极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这样就能促使学生在多元对话中进一步理解诗歌。

四、揣摩留白,探究传统文化

“诗意语文”课堂认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字中的空白,回溯作品的情感。诗词阅读就要求读者展开想象力,将语言符号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和实际的场景。在填补空白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此为契机探究中国传统文化,思考在留白处是否隐藏了中华民族精神。这样学生就能获得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十五夜望月》是一首展现中秋月色,体现怀人心情的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作品的留白处展开想象,并尝试思考中秋节对于中国人的意义。“在这首诗歌中写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那么在作者站立庭院中的时候,他的心中想的是什么呢?你能将其内心的感受补充出来吗?”这促使学生尝试揣摩并填补作品中的留白处,如有学生提出:“他的心中思念着远在他乡的亲人,同时也想象着在这个时候,对方是否也一样睡不着觉,是否也在思念自己呢?”此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为何不少古诗词都写了中秋节思念家人呢?”学生逐步认识到中国人深深渴望“团圆、圆满”,希望能在中秋节和家人团聚,所以才会有很多这样的作品。在此过程中,学生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和”的思想。

在结合留白处展开揣摩的过程中,学生能深入寻根文化内涵,认识到古诗词展现了汉民族的特质,体现了独特的文化功能。在适当的点拨后,学生会感觉茅塞顿开,他们能更好地体会古诗词独有的意境。

五、多元对话,厚植雄心壮志

在不少古诗词中都展现了作者的雄心壮志,对于涉世未深的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阅读难度。教师要基于“诗意语文”思想,引导学生尝试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辅助阅读,学生可以将自己想象成作者,和同伴一起展开角色扮演的活动,这样就能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怀。此外学生还可以和家长等展开交流,说说各自的志向,这也能促使他们深入理解古诗词。

在学习《夏日绝句》时,教师给学生推荐一些和该作品有关的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作者是谁,在何种境况下创作此詩歌。此后教师鼓励学生采用诵读和角色扮演的方式,尝试将诗人李清照此时的人生际遇演绎出来,并思考一下:“李清照作为一个女子,为何能写出这样豪情万丈的作品呢?了解李清照的同学都知道,她的作品以婉约为主,但是为何这首诗歌会让人感受到壮志雄心呢?”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将自己想象成了作者,体会到了她所经历的国仇家恨,在多元对话中,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作者为自己不是男子汉,不能上战场而感到惋惜,而同时她更为那些身为七尺男儿,但是却贪生怕死的人感到羞愧,所以才会想到坚强不屈、誓死不降的项羽。”通过这番感悟,学生体会到了古诗词蕴含的雄心壮志。

在多元对话中,学生不断地展开自我追问,他们的阅读境界也随之变得更深入。教师要启迪学生诉说一下自己感悟到的精神,并谈谈对自己的人生是否有启迪。

“诗意语文”思想认为在教学中要去除复杂的引导,促使学生整体感悟并把握文本,避免故意牵引拔高,要让学生尝试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辅助阅读,走入作者独特的内心世界。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就能深入领悟,在对话中移情,情理交融地体会古诗词的魅力。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也要借鉴“诗意语文”的思想,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获得情感和价值观的提升,进而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杨柳.诗意盎然润童心——小学古诗教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湖南教育:D版,2015(5):34-35.

[2]何秀萍.给孩子们童年带来一抹诗意——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古诗词教学的实践策略[J].语文新读写,2020(6):64-65.

张志兰,甘肃省民乐县洪水小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诗意古诗词意象
诗意地栖居
踏青古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被耽搁的诗意
古诗词中的新年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