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公益创业社会支持体系研究

2021-06-06温雷雷

教育与职业(下) 2021年4期
关键词:双创

[摘要]大学生公益创业不同于一般的自主创业,它是具有创业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个人或群体,以满足社会需要、创造社会效益为宗旨,通过创新性的经营理念与运作方式,实现自身创业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效统一的创业活动。大学生公益创业以追求社会效益、创造社会价值为首要目的,本质属于公益事业范畴,在其角色定位上理应受到社会层面的积极支持。从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现实困境看,需要积极借助政府、高校、社会和创业者等各方面的力量,建立健全社会支持体系。

[关键词]“双创”;大学生公益创业;社会支持体系

[作者简介]温雷雷(1982- ),女,浙江温州人,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硕士。(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融入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GXSZ26YB)、2021年度浙江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双创视域下浙江省城乡融合竞争力指数构建:指标、模型、可视化决策”(项目编号:2021C35059)和2020年度浙江省民政政策理论研究规划课题“双创背景下公益创业的支持体系研究”(项目编号:ZMKT20204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08-0100-04

一、背景把握

2014年9月,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第一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并强调“个人和企业要勇于创业创新,全社会要厚植创业创新文化,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價值”。2015年6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我国创新创业环境持续改善,创新创业主体日益多元,各类支撑平台不断丰富,创新创业社会氛围更加浓厚,创新创业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但同时也暴露出创新创业生态不够完善、国际合作不够深入、“双创”教育相对滞后、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尚不健全及部分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为此,必须进一步凝聚共识,形成全社会支持创业的良好格局。

二、现实分析

大学生属于思想最活跃的群体,对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公益创业迎来了发展的良好契机。

(一)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内涵

相对于商业创业,公益创业是一个新兴概念。学界普遍认为,美国学者格利高里·迪斯(J.Gregory Dees)最早对公益创业进行了定义,他认为,“公益创业指的是创业者的使命是实现既定的社会价值,他们对目标人群高度负责,本身具备整合和调动资源的能力,通过识别与利用新的机会,克服当前条件的各种限制,不断改变策略、适应环境,最终实现社会使命”。

就公益创业的特征来讲,整体上应包含以下三个要素:公益创业所关注的是市场及政府目前没有解决或暂未引起注意的社会需要;公益创业从其规定性与倾向性上以追求社会利益为主要目的,商业化操作的引用是为了持续地、更好地达到社会效果;公益创业表现出内在的明显创新性,它不是简单地复制已存在的创业组织及活动,而是必须以创新精神来创造新的服务、产品方式、价值来解决社会新涌现的问题,因为公益创业所关注的恰恰是政府及市场“空白”的一面。

因此,大学生公益创业不同于一般的自主创业,它是具有创业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个人或群体,以满足社会需要、创造社会效益为宗旨,通过创新性的经营理念与运作方式,实现自身创业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效统一的创业活动。

(二)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意义

1.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困境。当前,受高校扩招、经济下行压力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为此,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正确认识自己,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积极做好就业和自主创业准备。大学生公益创业相较于一般的商业创业,门槛较低,内容、形式更加丰富多样,社会需求量大,也无须承受过多失败风险,加之有政府政策扶持,因此在市场前景、创业成功率及创业环境等方面更具优势,为实现大学生创业梦提供了全新途径。

2.有利于提高志愿服务品质,助力社会发展。大学生公益创业本质上属于公益事业范畴,其目的是借助市场力量,通过创新经营管理理念与模式来创造社会效益、提供社会服务、解决社会问题。尤其是当前我国正处于重大的社会转型期,新的社会问题不断涌现,“政府也很难准确把握老百姓的公共服务需求,做到公共服务需求的信息对称,致使公共服务的供给与需求有不同程度的脱节,不能做到在有限公共资源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因此,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应由政府为主,转变到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提供。大学生公益创业,可以与政府公共服务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社会良性发展。

(三)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现状

公益创业近年来成为大学生创业的新风潮。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是我国开展公益创业活动最为活跃的群体。青年公益创业者的年龄结构主要集中在18~30岁(占总调查数的88%),而18~25岁是创业的主要的年龄段(占总调查数的74%)。“享玩儿童陪伴计划”“盲人助行计划”等公益创业项目不仅不断出现在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上,也逐渐受到不少社会组织的关注与扶持。然而,大学生公益创业作为一种全新的创业模式,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并不长,还处于探索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1.主体创业能力与高校教育脱节的矛盾。高校在支持大学生公益创业时,往往带有功利化的倾向,着眼于获得各类奖项。因此,高校既缺乏对公益创业氛围的营造,也缺乏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持续培养以及打造专门的大学生创业平台,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创业需求。

2.主体创业热情与社会舆论冷淡的矛盾。大学生公益创业引进中国时间较短,公众对公益创业认识不清楚,甚至还存在一定的误解与偏见,如认为公益创业不靠谱、不稳定、太辛苦、前途不明朗,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不利于大学生公益创业可持续发展。

三、路径选择

大学生公益创业以追求社会效益、创造社会价值为首要目的,本质属于公益事业范畴,在其角色定位上理应受到社会层面的积极支持。同时,从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现实困境看,需要积极借助各方面的力量,建立健全社会支持体系。

国内学者将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体系划分为三类:一是“主体论”,包括政府、高校、社会和创业者等几大主体;二是“要素论”,包括教育支持、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孵化支持等几大要素;三是“系统论”,包括创业政策、创业技能、创业环境等几大子系统。本文主要从“主体”这一更具有现实操作性的角度出发,希望通过对政府、高校、社会和创业者四大主体功能发挥、权责界定与效果评估的透视与分析,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公益创业社会支持体系。

(一)政府

政府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完善各项配套政策,简化政策审批,发挥政策引导和激励作用。

第一,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加强协调联动。相关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完善财税金融政策,强化部门间政策协调配合,对已出台的扶持政策及其他政策要重新梳理审视,积极修改完善,从而增强政策的操作性、持续性与连贯性。其中,尤其要聚焦资金不足,通过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加大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力度、引进风险投资等方式,为大学生公益创业提供多渠道资金支持。

第二,简化政策审批,优化政策执行。相关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简政放权,简化行政审批项目申报材料,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同时,优化政策执行,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

第三,加强政策引导,规范市场环境。在大学生公益创业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重在发挥政府的创新引导和推动作用,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和决定性作用,使大学生创业者的一切经济活动必须按照市场需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进行。

(二)高校

高校肩负着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重任。但就目前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来讲,普遍存在教育理念滞后、培养方式单一、创新创业平台缺乏等问题,导致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实践能力较低,不能适应市场变化,创业成功率低。为此,高校必须转变教育理念,优化顶层设计,积极构建教学、科研与实践三位一体的,兼具公益性与实践性的教育体系。

第一,转变教育理念,培育公益文化。当前,我国高校教育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实践能力培养,并未真正认识到大学生公益创业的重要意义。大学生公益创业,在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率及维护社会公平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大学生创业者的社会责任感,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高校层面首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把公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在创业教育中积极培育公益文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第二,革新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建设。首先,革新课程体系。课程是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结构体系。高校应构建科学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开设公益创业课程有利于学生加强对公益创业的理解与认知,掌握公益创业必要的理论知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其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培训和实践安排,建立有效的激励、考核制度。聘请创业教育专家、企业家、政府官员、校友等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教师或指导教师,并制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形成优秀的创新创业导师库。

第三,搭建实践平台,优化创业环境。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园、科技产业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搭建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三)社会

大学生公益创业是一个正在成长和发展中的新生事物,社会认知程度较低,社会支持明显不足。应积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尊重大学生的创业选择,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强有力的社会支持。一方面,鼓励引导更多的大学生以强烈的责任感和创业热情投入到公益创业。另一方面,通过选树典型、媒体推介、政策宣传等形式,切实提升全社会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认知水准,从舆论导向、社会宣传、价值观念上鼓励创业、崇尚创业。其中,尤其需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父母的理解是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最大支持。父母要客观地审视孩子选择创业的做法,并努力为孩子创业提供帮助。

(四)个体

大学生参与公益创业活动,可以增强自身的各项能力,提升自身在社会中的竞争优势。打铁还需自身硬,从创业主体层面来讲,大学生必须培育公益精神,养成感恩、互助、友爱、奉献的高尚道德情操,增強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一,培育公益精神,投身社会实践。大学生作为有知识、有理想的年轻群体,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但有三分钟热度的倾向,创业成功率低,创业难以持之以恒,或者在创业过程中偏离公益方向。为此,大学生必须在创业实践中培育公益精神,坚定社会责任感,形成自觉、自信、自强的品质,把公益创业作为一个长期的事业做下去。

第二,增强诚信意识,提高法律修养。公益创业本质上也是一种创业,必然需要遵守诚实守信与依法办事这两大原则。一方面,诚实守信是企业立身之本,大学生必须培育诚信品质,做到诚信交易、依法经营。另一方面,大学生也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在公益创业的过程中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参考文献]

[1]唐亚阳.公益创业学概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2]潘加军,刘焕明.基于公益创业实践基础上的大学生就业推进模式探讨——对15省80个高校学生社团和部会社会组织的实证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74-177.

[3]王长恒.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5):27-30.

[4]胡馨.什么是“Social Entrepreneurship”(公益创业)[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2):23-27.

[5]赵鹏飞,汪忠,栾巍,等.公益创业:一种创新的社会实践模式[J].金融经济,2009(20):116-118.

[6]唐亚阳,邓英文,汪忠.高校公益创业教育:概念、现实意义与体系构建[J].大学教育科学,2011(5):49-53.

[7]刘蕾.基于青年公益创业能力提升的社会支持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20.

[8]王浩宇.“双创”培育新动能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创新驱动视角[J].全国流通经济,2019(1):104-107.

[9]杨青妹.转变就业促进模式  推进创业带动就业[J].中国农村教育,2012(1):33-35.

[10]高远,张德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视阈下大学生公益创业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7(7):119-123.

猜你喜欢

双创
西安交大在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评估中排名全国第二
苏锡常都市圈高职院校双创生态系统构建研究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双创”教育与实践
“四大板块、六大支撑” 协同式“双创”教学模式研究
“双创”背景下地方综合性大学大学生“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信部:五措施打造制造业“双创”升级版
山西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总数达27个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将建
职业院校“双创”教育辨析:基于现实审视与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