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发现》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2021-06-06李赵云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课文《童年的发现》,是前苏联作家费奥多罗夫写的一篇富有趣味的儿童文学作品。该文所在单元将“风趣与幽默”作为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共同指向。本文的语言也极具幽默风趣的风格。五年级的学生普遍都认为本文很有趣,作者很有趣,却并不清楚趣从何来,阅读的收获便在呵呵一乐中淡化了、泛化了。
如何组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从审美体验的角度去感受风趣的语言;从思维发展的角度去发现幽默的智慧;从表达提升的角度书写自己的趣事呢?笔者尝试梳理走过的探索之旅:
一、文本解读,缘文探趣
1.趣在发现童年。该文“贴近儿童”,结构“清晰明了”。作者选取自己九岁时“探索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这件趣事,用充满童趣的语言描述天真的发现过程,描摹儿童的内心世界。开篇第1、2自然段“结果前置”,交代“我”在九岁时就通过独立思考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我”由衷地感到自豪。接着,主要讲“我”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一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互相联系的阶段:先是“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然后引出了请老师解答及老师作出的解释;接着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这一疑问。于是,“我”不断观察,绞尽脑汁地思考,大胆地猜测,终于发现了所谓的人类进化的规律。最后两个自然段,主要讲生物课上,“我”想起自己“童年的发现”便笑出了声,结果却被老师轰出了教室,我安慰自己——“重大的发现”有时还面临着风险,以此自嘲的同时褒奖了自己的“重大发现”。全文充分展现了孩子求知若渴、大胆求知、想象力惊人的特点。学生读来仿若身临其境,仿佛看到了自己。贴近儿童生活的内容本身天然地携带了盎然的童趣。
2.趣在童心思维。全文最吸引人的就是文中的“我”具有独特的“脑回路”,想法清新奇。令人忍俊不禁——关于“胚胎发育”的规律是依靠梦中飞行来启发,依靠抓鱼的研究来支撑,凭借“折算”“估计”来完成的。作者还有意强调“九岁”“完全”“独立”等词,这些词语无不在显示着“我”这个发现的不同凡响,和对自己的“童年发现”抑制不住的自豪!虽然声称“听完这句话,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大笑”,而文章后面却说“你愿意笑就笑吧,反正笑声不会给你招来祸患”。表面看来是在强调并不在乎他人的“讥讽与嘲笑”,字里行间流露的又是“我”既自豪又委屈的抱怨。然而,面對他人的讥讽,还能够坚持“自豪”,真是个“颇有趣味”的思维独特的孩子。
3.趣在行文巧妙。该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开篇就宣称:9岁时就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按照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一个孩子竟有这样的发现?!这样的“倒叙手法”开头,巧妙地利用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制造了悬念,足以激发起读者的读书欲望,增添了本文的“趣味”,这是作者书写故事“有趣”的高明之处。
无论是作者童年时期梦中飞行的描述,还是请教老师时的不断追问;无论是老师巧妙机智的解答,还是鱼身上“人”的特征的探究;无论是胚胎发育规律的大胆猜测,还是课堂发笑被老师误解的情节,作者都通过内心独白的方式有趣地展现出来,幽默的智慧表达就流淌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读来让人忍俊不禁。
4.趣在类比解嘲。自我解嘲,彰显个人的积极心理。面对被嘲笑与被罚站的窘迫与羞涩,作者不是消极悲观地面对,而是巧妙地类比,冷静地“用自嘲以自解”,让自己得到真正的安慰。在作者的眼里,“罚站”相当于科学家被“驱逐和迫害”,尤其是作者把自己跟世界上有重大发明与发现的人列在一起,这种自解自嘲的方式可是需要智慧的。这样的“风趣与幽默”,对学生处理与自我、他人和社会的关系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为后续的语文实践活动奠定基础。
二、携趣而来,“悦”读得趣
本课的学习活动开始前,教师要充分唤醒学生的童年记忆,给童心童思蓄能,让学生更好地与文本中的儿童相遇,与文本中的童年趣味相遇,共鸣能够让阅读的过程更愉悦,成为“悦”读。
导课板块: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说起童年,更多的人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童年时期做的傻事、趣事甚至不可以思议的事情都会一一浮现在眼前。你们的童年生活中遇到过哪些趣事呢?用一句话自豪地说一说。
初读板块:课前读了这篇文章,你们一定有很多的收获。现在我们来一场“读趣大擂台”,我来提问,你们抢答!
(1)“我”童年时期的特异功能是什么?
(2)“我”的童年发现是什么?
(3)“我”发现这个规律是在几岁?
(4)“我”是靠什么有了如此重大的发现的?
(5)赞成“我”的重大发现的请举手,你能叙述一下这个重大发现吗?
建构板块:小组合作,借助“导学单”,说说“我”的童年趣事。
附:《童年的发现》导学单
苏联作家费奥多罗夫,在他天真浪漫的童年时期,对一些人类的重大问题充满了好奇。比如,人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人究竟是从哪里来的?为了弄清楚这些重大的问题,“我”经历了很有意思的探索过程。你能朗读课文,自由选用下面这些词汇,概括出这个过程?
(1)请教老师 (2)梦中飞行 (3)探索思考 (4)绞尽脑汁 (5)老师讲解(6)鱼的启迪 (7)大胆猜测 (8)遭受惩罚
三、童心辉映,品趣事、趣思、趣语
品读活动用学习活动单导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注意力聚焦在趣事、趣思、趣语上,借助学生自有的童心体验,将文中酝酿的趣味汲取出来,彰显出来。
学习活动单:默读课文,圈划出找出你觉得有趣的地方,可以是探索中的一件事、一幅画面、一个想法、一种说法。然后小组分享,说说你的感受和发现。
在交流分享中强化趣味:
趣事篇————
1.有过梦中飞翔体验的同学在同伴的朗读中再现“梦中飞行”。
2.现场点评课本剧小品表演:“请教老师”,着重点评小演员的神情是否符合文中的描写,有没有表现出“急迫”“好奇”“疑惑”“将信将疑”。
趣思篇——
1.请特别有想象力的同学来解释从一条鱼到“胚胎发育为什么是九个月”的推导过程。
2.采访被罚站在教室外的“我”:你都被罚站了,为什么不难过、不伤心?
趣语篇——
分享你圈划出来的有趣的话,说说你推崇的理由。
(1)把自己比作拥有重大发现的科学家们,或者与他们相提并论。
(2)自己的发现也是重大发现。
(3)被轰出教室,相当于一些科学家们因为重大发现被驱逐被迫害。
四、对比阅读,探究写趣秘诀
这篇课文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浓浓的趣味。是不是只要写的事情有趣,文章就一定充满了趣味呢?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如果把文章开头1、2自然段与文末最后一个自然段去掉,全文立刻就丢失了儿童沾沾自喜的得意和趣味,反而笼罩了一层淡淡的忧伤和失落。同样的内容,換一种写法,效果完全不一样。
课堂上,教师呈现改写后的文本,让学生对比阅读,让学生自主发现把童年生活的趣味表现出来是要讲究技巧的。
1.课文的开头第1、2自然段不见了。我们来读读第1、2自然段,这部分告诉了我们什么呢?——我通过独立思考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三年后,当我再次想起我的发现时却受到了惩罚。
2.每每想到这些,你觉得“我”脸上的表情是怎样的?——自豪的!是呀,虽然当众受到了惩罚,但是我可不在乎,更不在乎别人的哈哈大笑,我为自己的发现而感到自豪!这是多么有趣的感受呀!
3.这第1、2自然段除了带给我们有趣的感受,还能带给我们些什么呢?——制造悬念,吊我们的胃口嘛!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可是生物学家研究的大课题、大难题啊!那些学富五车的先生们,费尽毕生心血也不一定能有这个发现,可一个九岁的孩子却通过独立思考发现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的确让我们心生疑惑呢。
4.结尾的片段不见了!结尾的后几句其实写的是什么呢?——我被轰出教室后自我解嘲、自我安慰。我们刚刚品读过,这是我“有趣的自我解嘲”。少了这个有趣的想法,你觉得怎么样?——感觉作者童年的发现给他带来的是困窘与羞愧了!趣味就荡然无存了!
5.师小结:没有了开头“有趣的感受”,没有了结尾“有趣的想法”,没有了全文“有趣的表达”,这篇文章的趣味就会淡很多。
6.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你有哪些收获?可以围绕“怎样把故事写得有趣”来谈谈自己的收获。
7.课后作业:在你的童年时光里,有没有过什么“重大”的发明与发现呢?我们不妨也用上有趣的表达,写写有趣的想法、传递有趣的感觉,分享有趣的探索过程。
李赵云,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三附属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