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高职专业现代化建设
2021-06-06史娜张茂刚
史娜 张茂刚
[摘要]基于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高职院校需加快促进专业与人工智能的全面融合,以此推动专业现代化建设。在实施路径上,高职院校应树立与人工智能发展相融合的专业建设新思维;构建与人工智能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动态调整新机制;构建与人工智能相匹配的专业新结构;构建与人工智能相融合的全門类专业教学新体系。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职院校;专业;现代化
[作者简介]史娜(1978- ),女,湖南长沙人,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张茂刚(1973- ),男,江苏句容人,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江苏 无锡 21415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教师职业生涯协同发展的高职院校科研评价体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SJA0957)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08-0052-06
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要把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重中之重,形成我国人工智能人才高地,加强人工智能应用研究、运行维护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力量,应及时跟进人工智能时代的产业变革趋势,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以新思维、新方法、新举措推动专业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一、人工智能时代引发的产业与职业变革
1.产业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面临深刻变革。人工智能是21世纪科技革命的核心技术,迅速向各行各业渗透并催生出一批新兴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动力。从人工智能与产业应用的融合趋势来看,产业领域将会在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两个方面发生深刻变革。在产业生产方式上,以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为例,一方面,可以实时监测种植区域湿度、温度等气象和环境数据,判别作物病虫害和生长状态;另一方面,可以打通供应链、生产链与销售链,通过分析市场数据及时制订或调整各环节工作计划,实现产销一体化运营。在产业组织形态上,人工智能技术促使传统集中化、大规模生产向个性化、协同化、扁平化方向发展。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工人在不同场所的远程协同生产,促进无人车间替代劳动力集中生产。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与网络系统的结合,消除了信息传递的扭曲和失真,可以实现扁平化管理的产业组织新形态。
2.职业内涵与岗位形态呈现新特征。人工智能引发的产业变革,将逐渐延伸到职业和岗位中,促使职业内涵与岗位形态呈现两个新特征:一是智能化成为职业发展变迁的新趋势。2019年4月,人社部发布的以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为首的13个新职业大多与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每10人配备1名数字化管理师,能使工作效率总体提高约35%~50%,从而为企业带来巨大效益。二是“创造力”成为现代职业的“关键词”。传统的重复性、机械性体力劳动和程序化的脑力劳动大都能被人工智能替代。人类独有的创造力必将成为各类职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因素,以创造力解决人工智能无法解决的问题将成为现代职业的要求。人工智能技术与生产的结合,将使生产线上的劳动岗位大量减少,产业工人转变为操控智能设备的技术人员。这种岗位形态的变化让办公方式更为灵活,也在更大程度上解放了劳动者的体力和脑力。
二、人工智能时代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规格分析
1.具有跨界思维的复合型人才。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推动了生产、流通、服务领域的融合,不同职业的互通越来越多,职业界线日渐模糊,一专多能逐渐成为各类职业岗位的普遍标准。例如,人工智能在生产中的应用,促使供应链、生产链、销售链从各自为战融合为一体化运营,一位职业者往往要运用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承担产品的设计者、生产者和销售者等不同角色。为顺应这种产业变革趋势,高职院校应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注重提升学生跨学科思考、研究和创新的综合素质。
2.具有人工智能应用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人工智能终端将成为未来生产服务领域的基本配置,没有掌握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的人会在工作和生活中处处受制。具有人工智能应用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需要具备三个方面的人工智能素养:一是理解人工智能科学原理,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知识;二是精通人工智能操作技术,熟悉人工智能应用工具;三是掌握人工智能思维模式,具备人机交互及协同能力。
3.具有终身学习意识的创新型人才。人类步入信息时代以来,知识和信息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终身学习逐渐成为适应社会变革的必然选择。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类型的需求角度看,人工智能时代的科技进步持续加快,技术更新周期缩短,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只有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及时跟进知识信息更新的技术技能人才,才能真正适应日新月异的生产技术和工作内容。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逻辑来看,终身学习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人工智能时代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而真正有价值的创新往往来源于长期的实践积累。只有帮助学生磨炼刻苦钻研、持续学习的“精气神”,培养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才能使学生成长为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
三、人工智能时代高职专业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求
1.高职专业现代化建设是提升技术技能人才适应性的客观需要。第一,高职专业现代化建设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客观需要。囿于学科分类的窠臼,传统高职的专业面比较狭窄,不利于培养具有跨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人工智能时代亟须打破学科壁垒,以优势专业群带动专业的交叉融合建设。第二,高职专业现代化建设是培养人工智能应用人才的客观需要。高职院校必须顺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并努力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各专业教育中。第三,高职专业现代化建设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客观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吸纳创新元素,不断将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融入专业建设,才能真正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高职专业现代化建设是服务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责。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息息相关,高职专业现代化建设也应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两大支柱来进行规划布局。高职院校推动技术创新,关键是要将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融入专业现代化建设,这是由全球科技发展趋势所决定的。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形势,高职专业现代化建设需要积极对接前沿技术,及时调整专业布局,让人才培养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供有力支撑。新技术应用对产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使得现代产业发展表现出显著的技术驱动特征。高职专业现代化建设应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导向,深刻洞悉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人工智能时代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的变革趋势,在此基础上及时调整专业建设方向,推动高职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无缝对接。
四、人工智能时代高职专业现代化建设路径选择
高职专业现代化建设是指高职教育专业布局、设置、调整、教学等各环节要与现代产业生产发展相适应,契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形态和趋势。从这一视域出发,高职专业现代化建设主要包含专业理念、机制、专业结构以及专业教学体系等要素的现代化。当今,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已成为产业和社会经济变革的显著趋势,高职院校也应及时跟进,大力推动专业建设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
1.因势而谋:应对时代发展大势,树立与人工智能发展相融合的专业建设新思维。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经济变革具有全局性和基础性。高职专业建设适应产业变革趋势,不能满足于“小修小补”式的改革,要深入专业建设的底层逻辑,打破陈旧的专业建设思想,树立与人工智能发展相融合的专业建设新思维。
第一,树立融合发展思维。传统高职专业建设以学科分类为导向,不同专业之间泾渭分明,教育内容关联度较低。深究其因,主要是过去社会分工崇尚精细化和专业化,技术技能人才只需专精一技,就能适应本专业相对应的职业发展需要。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创新和突破呈现出集群化特征,行业与职业边界日益模糊,要求高职院校培养拥有跨界思维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新时期高职专业建设必须树立融合发展的思维。一方面,注重关联专业的融合教育,在一级专业目录下的二级专业之间进行适度贯通,拓宽专业教育的面向,促进学生专业素养向厚基础、宽口径的方向发展,增强学生的专业成长后劲和职业适应性。例如,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专业目录》)中,林业类一级专业目录下又分设了木工设备应用技术、木材加工技术、林业信息技术与管理三个二级专业。在人工智能时代,智能终端设备、自动化设备大规模应用于生产制造领域,木材加工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兼精木工设备应用技术、木材加工技术、林业信息技术与管理三个方面的专业知识,因而必须促进不同专业的交叉融合教育。另一方面,推动专业建设从单一专业建设向专业群建设的转变,以优势专业辐射带动其他相关专业发展,促进关联专业之间资源共享、相互融合,发挥不同专业之间的协同育人作用,完善學生的知识能力结构。
第二,树立“人工智能+”思维。人工智能作为一种类人智能,从理论上讲,在需要运用人类思维能力的地方,都可以发挥作用。事实上,尽管现阶段的人工智能技术还存在诸多局限性,应用领域还比较有限,但已经表现出极强的适应性和应用价值。高职院校首先要加快人工智能相关的教育资源整合,探索开设必要的人工智能专业,以对接人工智能产业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例如,教育部2018年在《专业目录》中的电子信息大类里新增了虚拟现实应用技术专业,2019年又在电子信息大类里新增了集成电路技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两个专业。这些新增的专业都与人工智能密切相关,可以预见未来的人工智能相关专业以及课程还将在高职院校中持续增加。其次,高职院校要从整个专业体系建设全局的高度出发,在开设必要的人工智能专业和课程的同时,以“人工智能+”思维改造各个专业。例如,在旅游类专业的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中,融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等专业知识教育。因为在现代旅游管理与服务过程中,分析用户旅游消费数据,建立用户旅游消费习惯模型,根据用户喜好提供精准旅行建议和服务已经成为常规工作,而完成这些任务,必然需要理解人工智能的运行原理并熟练操作人工智能终端系统。通过在专业教育过程中融入人工智能教育,让人工智能技术成为学生运用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帮手”。
第三,树立适度超前思维。人工智能是一种新兴技术,也是延展性极强的技术。伴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应用技术不断融入城市基础设施,推动现代社会向智慧生活、物联网智能、行业智能的方向发展。因此,高职专业建设应树立适度超前思维。首先,在人工智能相关专业设置上,要时刻关注人工智能发展动态,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以及应用的趋势作为专业建设的方向,加强专业布局的前瞻性。高职院校要加强研究,围绕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动向,依托原有的“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云计算技术与应用”及“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等相关专业,进行二次延展建设,开设人工智能技术服务、虚拟现实应用技术、集成电路技术应用等专业。其次,要将当前的人工智能发展成果融入其他专业建设和专业教育中。当今人工智能技术正以极快的速度向各个产业领域和环节渗透,如人脸识别、语言处理、自动化驾驶等众多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日趋成熟,高职院校可以将其融入医学、农学、历史学、经管等专业建设中,以人工智能技术改造相关专业。
2.应势而动:根据智能产业特点,构建与人工智能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动态调整新机制。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布局和技术创新发展迅速,高科技领域的龙头企业正逐渐完善人工智能的产业链布局,大批创业公司在人工智能应用的垂直领域持续深耕,使得智能产业呈现出尖端、精细、泛在的特征。高职院校推动专业现代化建设,应根据智能产业特点,构建与人工智能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动态调整新机制。
第一,健全专业设置调研、论证和预警机制。首先,健全调研机制。高职专业建设要与智能产业发展对接,前提是摸清区域智能产业发展现状,洞悉全球智能产业发展趋势。高职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是否科学,取决于专业设置前期的调研论证是否翔实、严谨。高职院校要根据人工智能时代的产业发展特点,健全专业设置调研机制,定期组织校内专家深入智能产业、企业一线进行调研,加强对智能技术动态的研究。其次,健全论证机制,完善专业设置论证办法和流程。面向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对各个专业的影响,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前应向相关行业组织、企业等主体征询意见,进行广泛论证和探讨。例如,针对交通工程建设类专业,邀请交通规划人员、交通行政主管部门人员、企业管理者、工程建设人员、工程监理人员、高校交通类专业的专家学者和校内骨干教师等共同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应用对交通工程专业建设的影响这一主题,定期举行座谈、调研乃至研讨活动,发布研究报告,优化专业布局和结构。最后,健全预警机制。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应建立健全专业预警机制。通过预警机制的应用能够及时、准确地评判专业的风险程度,提升专业建设的有效性。例如,针对自动化专业,构建全国范围内的自动化专业设置信息监控平台,在这一平台内能够接收、采集、分析全国高职自动化专业的招生人数、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专业对口、薪资等信息。充分发挥自动化专业设置信息监控平台的效用,建立相应的专业监测指标体系,以此对自动化专业进行风险预警管理。
第二,建立健全专业新增和退出机制。人工智能引发的产业变革正在重塑人类劳动的内涵和形式,职业内涵和岗位形态变迁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常态。以往高职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具有对应性,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条件下,大量岗位甚至职业面临淘汰的风险,许多岗位工作内容将发生显著变化。为保障专业建设适应人工智能发展形势,高职院校需建立健全专业新增和退出机制,增强专业动态调整的灵活性和时效性,形成专业布局对人工智能发展的快速响应。高职院校要改革专业管理办法,一方面强化专业调整研究论证机制,保证专业新增与退出的科学性;另一方面简化专业调整决策流程,减少专业管理的中间环节,促进专业管理扁平化。
第三,建立专业建设评估与改进机制。专业建设评估是进行专业建设资源动态配置的基本依据,是实现高职专业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高职专业结构调整的结果是否科学,需要通过专业建设评估来把关。高职院校要联合人工智能开发机构、智能产业企业、相关行业组织,共同成立高职专业建设评估委员会,建立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评估制度,跟踪监测专业建设与动态调整的成果。在加强评估工作的同时,高职院校还要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改进机制,运用好专业建设评估结果,让每一次评估都成为下一阶段优化高职专业建设的依据和动力。每一阶段的专业调整完成之后,都应“复盘”整个调整过程,发现问题,找出不足,总结经验,延续优点,用不断“回头看”的方式提升高职专业建设效率。
3.乘势而上:围绕职业岗位形态变化,构建与人工智能相匹配的专业新结构。当前人工智能向社会生产和服务领域的全面渗透带来就业结构的巨大变化,部分传统职业与人工智能相关职业的就业形势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现象。2018年,英国剑桥大学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未来银行职员、文秘、会计、图书管理员、司机、客服等职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概率在80%以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球人工智能人才面临巨大紧缺。加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补齐智能产业人才短板,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面对人工智能时代职业岗位形态急剧变化的新形势,高职专业现代化建设应加快与人工智能融合,构建与人工智能相匹配的专业新结构。
第一,加快人工智能专业布局。人工智能是一个总括性的概念,外延比较广泛,在不同领域人工智能会具有不同的应用场景和表现形式,并对应不同的学科知识和技术技能。高职院校要根据区域智能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特点,立足院校专业优势和特色,加快人工智能专业布局。高职人工智能专业建设要区别于本科人工智能专业建设,突出类型特色,以具体的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教育为主。首先,重点布局和建设计算机技术的关联专业,如编程语言、操作系统,以及计算机体系结构、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等,着重培养学生基于计算机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能力。其次,布局机器学习技术相关专业。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技术,在生物信息学、智能系统、金融、信息检索等领域都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高职院校要从自身办学条件出发,围绕机器学习技术应用领域布局专业,形成人工智能重点专业矩阵。
第二,大力发展“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建设“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是促进人工智能与高职专业教育相融合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具有人工智能素养的复合型人才的根本途径。教育部于2018年4月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要求推进“新工科”建设,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形成“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高职院校构建与人工智能相匹配的新专业结构,应积极响应国家人工智能相关政策,大力发展既契合学校教育条件,又满足区域智能产业发展需求的“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促进人工智能关联专业的交叉融合发展,为构建智能社会提供支撑作用。
4.顺势而为:面向智能化、集成化一体的教学趋势,构建与人工智能相融合的全门类专业教学新体系。近年来,人工智能与教育加速融合,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新思想,也带来了新工具、新方法,引领教育教学向智能化、集成化一体的方向发展。专业教学体系是专业建设的基础。高职专业现代化建设,应顺应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教学变革的趋势,构建与人工智能相融合的专业教学新体系,让人工智能融入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
第一,构建以人工智能教育为基础的专业课程体系。人工智能解决的主要是与数据分析、逻辑思维、决策行为相关的复杂问题,抽象建模、算法设计、分析与实现是运用人工智能的基本技巧,人工智能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编程能力以及全面的人工智能专业知识。高职院校构建与人工智能相融合的教学体系,就需在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增设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可以将人工智能课程划分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个模块,分阶段融入教学体系中。人工智能基础课程应当包含数学基础、人工智能基础、人工智能伦理道德等课程,可以作为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其中的部分课程还可以作为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课程。人工智能专业课程包括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模式识别、自然语言理解、大数据技术及其应用、计算机视觉等更加深入的课程,可以作为人工智能专业的必修课程,其中的部分课程还可以作为非人工智能专业的选修课程。
第二,打造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智能教育平台。智能教育平台是指实践与理论教学深度融合的在线综合信息化教学平台,是一套基于计算机智能化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教育工具平台。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密不可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开启了线上教育的新模式。随着人工智能的融入,依托各类智能终端,高职院校就可以打造功能强大的综合型智能教育平台。首先,高职院校应加大在线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力度,联合人工智能科研机构、智能产业企业共建智能教育平台,共同开发人工智能相关课程以及配套实验项目,打造精品“慕课”“资源共享课”“视频微课”等,开发理论课程或实验课程配套课件,充实智能教学资源。其次,高职院校可依托智能教育平臺,开发项目化实践课程,通过模拟企业生产和运营过程,运用人工智能解决生产、经营、服务问题的实际案例,融理论学习和能力培养于一体,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人工智能应用的具体情境,提高学生的人工智能技术素养。通过智能教育平台,还可以实现智能技术与教学工具和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提升专业教育的效能。
第三,探索建设人工智能创新教育课程。人工智能的产业化发展,需要大量具有终身学习和创新意识的人才。高职院校要构建融合人工智能的专业教学体系,就不能忽略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创新需要实践积累,高职院校应探索完善“产学研”合作模式,通过与人工智能研发和应用企业共同开发创新教育课程、创建校企协同的人工智能项目孵化基地等途径来实施创新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毛旭,张涛.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的促动因素、目标型态及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24):5-11.
[2]闫志明,唐夏夏,秦旋,等.教育人工智能(EAI)的内涵、关键技术与应用趋势——美国《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做好准备》和《国家人工智能研发战略规划》报告解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7(1):26-35.
[3]罗欢.人工智能发展及职教变革[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45-51.
[4]汪燕,何少庆.坚守与变革:人工智能2.0时代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J].成人教育,2020(1):58-63.
[5]涂家海.面向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专业群建设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2):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