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掘开源头活水走向深度表达

2021-06-06杨安平

关键词:源头活水写作教学

杨安平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难点,学生习作中语言贫乏、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等现象屡见不鲜。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大阅读”中丰厚人文积淀、在“巧想象”中拓展写作空间、在“真生活”中增进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掘开写作的“源头活水”,由碎片化、浅表化习作走向有创意、有质量的表达。

关键词:写作教学;深度表达;源头活水;路径方法

“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这是不少学生语文学习中难以翻越的“三座大山”,千篇一律、无病呻吟的作文并不少见。究其原因,大致有三:学生脑中无物,缺乏语言和素材积累;写作教学流于形式,方法单一;缺少对生活的关注和体验。语文课标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掘开“源头活水”,由碎片化、浅表化习作走向有创意、有质量的表达,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在“大阅读”中丰厚人文积淀

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教师要加强学生读书指导,不断丰厚语言储备与人文积淀,让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味。

1.从教材选文中汲取营养。教材中的阅读选文大多出自名家之手,文质兼美,可读性强,是学生写作的好范例。如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春》,生动描绘了春花、春风、春雨、春草、迎春等图景,表达了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与赞美。文章语言生动优美,运用了大量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充分调动视觉、嗅觉、听觉、触觉来摹写自然之景,由實到虚,虚实结合,动静相衬,轻灵的文字充满了诗情画意。学生在阅读体验中,仿佛置身于花香鸟语的春日里,松松软软的草地,淙淙流淌的溪水,和煦的春光里,孩子们快乐地奔跑……这样的场景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可以激发学生无穷的想象,当他们将目光聚焦家乡的春夏秋冬,关注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课文中那些图景、那些佳句就会从心底涌出来,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不觉中实现了“语文——生活——写作”的交融。诸如此类,《背影》中至善至深的父子真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拔木莲、寻何首乌、雪地捕鸟、逃课玩耍的快乐,《社戏》中小伙伴们偷豆煮豆的天真烂漫……都能带给学生以情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审美情操。再如《邓稼先》的“小标题式”篇章结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细节描写,《女娲造人》的神奇想象,《阿长与〈山海经〉》欲扬先抑的手法,以及古今诗词的优美意境、名言妙语,都可成为启迪情智、形成语感的“活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用好教材资源,引领学生读懂、悟透经典文本,日积月累,学生表达方能自成高格。

2.在课外阅读中丰厚底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今中外名著内涵丰富,思想意义深刻,文学艺术价值高,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必不可少的养分。教师要指导学生广泛涉猎,博观约取,从名著中学写法,如《一千零一夜》的冰糖葫芦式结构,《红楼梦》塑造人物群像的艺术手法,《哈姆莱特》尖锐的矛盾冲突,《变形记》的夸张讽刺手法,《麦琪的礼物》情节的突变等,都是写作极好的范例。每一部文学作品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学生还可透过名著阅读探视历史,从不同侧面探求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和发展,从认知上、视野上增加思想深度和立意高度。可指导学生对文学作品再创造,在把握作品主题和人物形象的基础上,让人物穿越时空,让历史和现实发生错位,写作时常会“化腐朽为神奇”,翻出新意来。此外,学生在选取阅读书目时,除了教材中推荐的必读和选读名著,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阅读其他名著和时文美文,从中感受经典的魅力,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积累鲜活的写作素材。

二、在“巧想象”中拓展写作空间

想象与联想,是写作的两翼。在教学中,发掘文本隐含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写作,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不断培养作文创新能力。

1.扩充改编出新意。在遵循原文思想内容或人物原型的基础上,或改换题目,改变体裁样式,或改变叙事人称,增删情节,可赋予原作以新思想,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中的片段:“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可做如下课堂写作训练:①想象大字不识的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艰难情形,写一段故事“补白”;②揣摩内心情感,细腻刻画“我”从长妈妈手中接过《山海经》时的情景,可添加人物描写和内心独白,可运用修辞手法,可添加字词(含语气词)或改变标点符号,指导学生开展体验式阅读写作,从而体会长妈妈的诚朴、善良以及给予对“我”无私的爱。再如,学习寓言《蚊子和狮子》,以第一人称“我是蚊子(或狮子、蜘蛛)”的口吻,发挥想象改写故事,添加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赋予经典故事以时代特征;学习蒲松龄的《狼》,根据文本内容发挥想象创编故事,突出细节描写和场面描写,顺叙、倒叙、插叙皆可,但不可改变原故事中人物形象特点;赏读秦观的《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揣摩诗歌意境,展开联想与想象合理改写……在这样持续的思维和语言融合训练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不断提升。

2.情境写作促深悟。转换写作角度,创设体验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激活创造性思维,进而深度理解文本、提高表达能力。《斑羚飞渡》一文中,斑羚群在生死关头的伟大抉择和从容面对死亡的悲壮,震撼心灵,教师可指导学生围绕“生存”“生命”“爱”“环保”等话题写读后感,或开展主题演讲活动,或进行书信写作,如“给狩猎队的一封信”“给镰刀头羊的一封信”“给沈石溪的一封信”,还可以改换人称,以一位猎人、镰刀头羊、一只成功飞渡的斑羚等口吻讲述故事,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三、在“真生活”中丰富情感体验

马正平先生认为,在表层上,写作是一种表达情意、交流信息的行为;在深层上,写作又是一种生命生存的形式、途径。好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者只有对生活的细微感知、对生命的深刻体认,才會写出原汁原味又感人至深的好文章。

1.养成“凝视”的习惯。曹文轩老师说,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没有意义的。这个“凝视”的过程,就是观察、总结、提炼的过程。然而,不少学生认为自己的生活“三点一线”,单调平淡,哪有什么好的写作素材可言?这源于对写作的认知偏差,误以为只有跌宕起伏、惊天动地的大事才可入文。其实,生活是由无数寻常琐碎的小事组成的,多元、多彩才是生活的本质。对学生而言,亲情、友情、家国情样样真切,家事、国事、天下事件件可记,师长、朋友、陌生人人人可写,无论是中外时事、明星潮流,还是家长里短、青春秘密,都可成为写作的素材。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慢下来、静下来,用“鹰之眼”去俯瞰生活全貌,用“蜻蜓之眼”去关照生活百态,用“蚂蚁之眼”去凝视生活细节,用一颗敏感的心去感受世间万物,触发情思,启迪写作。例如,路人们面对街头流浪者大多“熟视无睹”,语文教师不妨引导学生放慢脚步,关注其形貌、神情、举止,留意其所处的环境和路人的表现,由此联想到毕淑敏的《坦然走过乞丐》、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甚至去探究这些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将所见、所闻、所思变成文字,就是一篇有血有肉的好作品。

2.创造体验的场域。好作品根植于生活深处,唯有深入体验方能产生真情实感、真知灼见。路遥先生创作《平凡的世界》,曾专门多次到煤矿与工人们一同吃住、下矿劳动,目的就是为了用自己的亲身体会,从而增加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可读性。我们同样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体验机会:例如,阳春三月的研学旅行中,老师带领同学们自带干粮徒步百里,途中开展有趣味的团建活动,参观工业园区、万亩茶园、风景名胜,走进职教中心、产业扶贫基地,了解实食用菌种植技术,回校后召开主题班会,分享研学精彩瞬间,交流见闻感受,诉说真情,寄望未来……“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一幅幅难忘的图景,一张张生动的脸庞,一句句真挚的话语,一行行感动的热泪,深深烙印在学生的心田里,情感自然流淌在字里行间,不着痕迹,不讲技法,不加修饰,却形成了打动人心的好文章。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的“源头”在于生活体验,在于阅读积累,在于思维提升,我们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开展阅读与写作教学,帮助学生克服作文畏难情绪,找到适合的路径和方法,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陕西省宁强县铁锁关镇初级中学,陕西 宁强724404)

猜你喜欢

源头活水写作教学
课外自主阅读: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
“源头活水”——写作教学策略之课本素材的利用
民族预科生写作教学的对策探究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趣味性
小学高段语文写作教学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架设作文桥梁,探寻写作源泉
浅论高中语文写作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为习作打开“源头活水”
浅谈数学问题教学中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