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作共育机制构建的有效策略
2021-06-06王华斌
王华斌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要交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精彩答卷,更要积极主动构建家校社协同共育机制,引导青少年爱家、爱校、爱社区,从而不断丰盈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培养其家国情怀,增强其国家认同感,使他们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深圳市福田区莲花小学以“品性教育”为引领,落实“为学生发展奠定人生根基”理念,聚焦“人品高洁、学品聪慧、身品健美、行品优雅,具有国际视野的莲花新少年”培养目标,积极主动作为,内引外联,采取有效举措,初步构建起了具有鲜明特点的家校社协作共育机制,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强化学校的德育力度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要五育并举,实行五育共融,其关键是德育。学校的德性光芒,也正是通过高质量的德育活动得以体现。学校要以对学生一生的幸福负责的态度,不断强化德育力度,“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1. 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学校高度重视德育工作。构建了由学校党支部领导、学生成长中心统筹的学校德育工作机制。实行党建带队建,重视发挥少先队对少年儿童的传承红色基因、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的作用,坚持组织教育、自主教育、实践教育相统一,构建“七心”少先队课程体系,团结、教育、引领广大少年儿童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興大任的时代新人。
2. 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学校为使德育工作不浮于表面,精心为德育配齐配好“精兵强将”。首先,选拔作风正派、富有奉献精神、为人谦和、善于沟通、教学教研能力出众、年富力强的教师担任学生成长中心主任。同时,由学生成长中心主任提名,配备2~3名兼职德育专员,迅速形成德育工作管理的核心团队。其次,在学校教师队伍中,综合考虑个人意愿和学科背景,选出热爱学生、热爱教学、能力出众、精力充沛的教师担任学校道德与法治课程科任教师。由这样一支队伍直接担负起课堂教师,从根本上改变德育课“不切实际、枯燥无味、成效低下”的做法。再次,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借助名班主任工作室力量加强班主任培训,增强班主任工作能力。充分信任和依靠班主任,开展好班级德育活动,建设好班级这一学生成长的前沿阵地,构建家校沟通的畅通渠道。最后,建设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引导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为学生优秀道德品质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并对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干预与引导,强化家校联动。
3. 充分发挥课程育德功能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校育德的主阵地。学校一方面反复强调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另一方面,积极推进魅力课堂建设,不断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效性。
除了重视各学科的德育渗透,始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并回归学生生活世界的德育才会更好地入脑入心。为此,学校通过丰富的体验式、参与式的主题活动与仪式课程,如入泮礼、成长礼、成童礼等,丰富学生的道德成长体验,营造浓厚的校园道德生长氛围。此外,学校还基于学生发展实际,开发实施了“环保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法治教育”等为主题的同伴课程,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让学生影响学生。
二、拓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路径
1. 办好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是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的主渠道。加强家长学校建设,充分发挥其家校沟通的作用,是学校必须正视的问题。学校通过定主题、定时间,通过校长主讲、专家辅导、家长现身说法等,聚焦学生成长中的现实问题,系统指导家长“应该做什么和如何做”,增进家长对学校的情感,切实提高家长教育水平的同时,加强了家校之间围绕学生成长主题的交流与研究,家长学校成了学生成长问题研究的大本营。
2. 构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平台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较为理想的情况是家长的服务作用强于监督作用,家长为学校教育发展出谋献策。为此,学校积极创新家委会的组织与运作方式,引入义工联概念,组建莲花小学家长义工联。一方面强化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服务特性;另一方面,弘扬“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优秀传统人文精神,将家长的大爱形象树立在学生面前,在学生心里种下博爱、奉献的种子。通过家长义工联,在主题活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积极吸收家长义工力量与资源,如请家长义工在培训后担任课程活动中的辅助老师,既解决了部分外出课程的安全保障问题,又丰富了教育生成,还促进了家校教育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
3. 开设家长课程,增强家校互动联系
学生家长中蕴藏丰富的课程资源和人生智慧,许多更是行业上的精英。学校通过邀请家长开设家长课程,在进行主题把关、内容把关、教学把关的基础上,先后开发60余门家长课程,丰富了学校课程的数量与类型,为学生的成长带来了更多的发展可能,也逐步构建起了家长与教师的“同事”关系。
三、建立学校与社区的联动机制
1. 共建德育基地、实践基地
学校是社区的文化高地,社区是学校的外在环境。学校课程的活化需要链接地方优秀文化,地方优秀文化可“滋养学生的本土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感,拓展学生的综合性知识,培养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多元文化的能力”。德育基地、实践基地无疑是青少年学习和传承地方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社区丰富的场地、场馆资源,为学校的德育基地、实践基地建设提供了物质支撑。莲花小学依托周边社区,创建“环保村”实践基地,自2013年开始持续开展环保教育,既教育了孩子,又服务了社区,也影响着社区。
2. 加强学校与社区的人员互动
学校与社区的联动是通过人员之间的互动实现的,离开了人与人的互动,学校与社区的联动就是纸上谈兵。社区热心学校教育的人士众多,为此,学校主动联系,聘请社区中的优秀人士担任学校的法治副校长、卫生副校长、德育副校长、校外辅导员等,极大地促进了学校与社区之间的相互了解,增强了育人力量。
学校通过少先队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劳动课程、校本课程等,积极组织师生进社区开展调研、帮扶、公益活动等,并在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组织师生参加社区文化活动,引领、参与社区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社区文化氛围。
学校还通过利用“校长信箱”“校长接待日”“校园开放日”等平台或活动,广泛听取社区意见,加强学校与社区的对话,形成育人合力。
3. 基于社区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学校利用区位优势,与周边的深圳市博物馆、关山月美术馆、莲花山公园、深圳边防支队等形成资源联动,积极开发了“莲花山课程群”,开发了博物馆课程、美术馆课程等。这些课程的开发、实施,传承了地方优秀文化,促进了学生对社区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也进一步加强了学校与社区的常态化联系。
学校建构起的家校社协作共育机制,形成了家庭、社区、学校多重主体合力育人的良好格局,从而降低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无力感”与“孤独感”,消除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减少了社区参与学校教育的“失落感”和“茫然感”,教育共同体得以构建,强大的教育合力不断生成,学校的育人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课程协同共生研究(主持人:李臣;课题编号:BHA190130)”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