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学校适应问题的研究
2021-06-06张文慧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流动儿童的规模不断壮大,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日益凸显,如何适应并融入新的学校生活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流动儿童学校适应问题的分析,第二部分是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原因分析,第三部分是学校社会工作介入该问题的策略,第四部分是总结。笔者将从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服务理念出发,结合个案、小组、社区三大工作方法,并以生态系统理论为依托,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针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性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学校社会工作
一、流动儿童在学校适应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般来说,流动儿童在学校适应主要在学习适应、行为适应、情绪和心理适应、人际关系适应四个方面存在问题。根据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问题成因分析。
(一)流动儿童自身的因素
首先,流动儿童的自我适应能力不强,主要由于流动儿童还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各方面发展还能不是很成熟,其次是部分流动儿童自控能力和自觉性较差。
(二)学校因素
流动儿童跟随家长往往会频繁的转学,使得他们无法得到统一的学习指导,而各个学校的教材不一致,教学方式不同,教师的要求也不同,从而导致流动儿童在学校出现适应问题。
(三)同辈群体因素
同辈群体在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很多流动儿童来到新的学校后会产生一种“排异感”,因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这会对流动儿童的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
(四)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一直是儿童生长发展的初级场所,家庭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流动儿童家长平时忙于工作,缺乏正确的教育方式,加之受到经济水平的限制,家庭学习环境较差。
(五)社会因素
近年来,政府对流动儿童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但是现实的情况是他们得到的只有来自家庭和亲友的非正式支持,其他层面的支持几乎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学校适应问题的对策建议
根据生态系统理论,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一)微观系统
(1)加强儿童自身的能力
学校社工要秉承个别化的原则开展个案服务。从流动儿童自身出发,为流动儿童建立专业关系,为其提供个别化的服务。服务对象虽然只是流动儿童本身,但是受益人是服务对象的整个系统。通过直接和间接服务相结合来促进其学校适应能力。
(2)加强与同辈群体的互动
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开展多样化的朋辈群体小组,通过多样化的小组活动让同学们感受到鼓励和支持,通过小组活动结交新朋友,逐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加强与家长的互动
这部分进城务工的家长往往工作比较繁忙,没有时间管教孩子或者是棍棒式教育,亲子关系比较淡薄。社会工作者可以呼吁家长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参加亲子小组活动,改善亲子关系。
(4)加强与学校老师的互动
在微观系统上改善服务对象与老师的关系,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增强师生关系,用优势视角的眼光看待每一个流动儿童,发现其身上的闪光点。
(二)中观系统
(1)促进家庭与学校的联系
学校社工需要多组织一些家庭教育的讲座、影片播放等活动,提高家长教育意识;另一方面,引导老师组建家校通、开展家长会和培训会等方式,共同讨论如何帮助解决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性问题的困境。
(2)促进学校与社区沟通合作
一方面社工可以從宏观层面获取政府的政策支持,彻底清理和整顿校园附近的不健康的场所。另一方面社工可以呼吁社区加强对这部分儿童的关心,配合好学校的工作。
(3)促进家庭与社区的联系
家庭和社区是相辅相成的,要将强家庭与社区的联系,形成信息的对称,学校社工可以同社区工作者建立联系,帮助社区与家庭建立联系,线上线下相结合,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必要的社区帮扶。
(三)宏观系统
(1)加强政府支持和推广
政府应该支持和推广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政府要加强对学校社工的支持力度,也可以加强对机构服务的购买,使更多的专业学校社工服务帮助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
(2)加强文化宣传,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许多人会对流动儿童贴一些不好的标签,所以在宏观层面应该开展宣传教育,让学校、家长、社会公民能够消除歧视和偏见。同时要呼吁社会给予流动儿童更多的包容和支持,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氛围。
三、总结
首先,适应新的环境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体现。家长和老师,对他们的学校适应问题的关注度较低,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增强流动儿童在学校的适应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其次,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比较成熟,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最后,解决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问题,需要多种力量凝聚起来共同为流动儿童创造一个和谐、包容、友好的学习与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 黄胜利,农民工子弟义务教育谁来关注中国经济时报,2005-12-04.
[2].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世纪人口与发展白皮书.
[3]. 廖文静.流动儿童学校适应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14.
[4].蒋应辉.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现状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1.
[5].夏梓芮.生态系统视角下儿童学习适应性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安徽:安徽大学,2017.
作者简介:张文慧(1998年),女,汉族,籍贯: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社会服务管理,单位:青岛大学.
(青岛大学 山东 青岛 26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