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护理模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遵医行为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2021-06-06邓敏仪李晓冰方建芬
邓敏仪, 李晓冰, 方建芬
(开平市中心医院 外二科,广东 江门,52930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综合病症,患者主要表现为腰腿部疼痛、活动受限等,一旦发生将对其正常工作及生活造成不利影响,需尽早进行有效治疗[1]。目前,针对满足手术治疗指征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积极规范手术治疗后,绝大多数能达到治疗目的。但由于患者缺乏对手术治疗的正确认知,遵医行为不佳,且术后未能给予有效护理,极易产生多种并发症,对其康复进程带来阻碍[2]。连续护理为新兴护理模式,通过对行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开展连续护理,可为患者提供协作性和连续性照护,满足其在院内及院外的合理护理需求,有助于获得良好预后[3]。本研究对行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连续护理,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通过开平市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以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开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纳入标准:① 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4];② 具有手术治疗适应证;③ 患者及其家属对研究内容、目的等知情,自愿签署同意书;④ 具备交流沟通等能力。排除标准:① 合并恶性肿瘤等其他严重疾病;② 伴有意识形态障碍或认知、精神异常;③ 合并凝血功能障碍;④ 因病情加重等因素中途退出。将纳入患者采用单双号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2组病程、身体质量指数(BMI)和文化程度等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为期6个月。术前,护理人员告知患者手术治疗相关事项,如手术治疗目的、预后情况及注意事项等,并协助其做好术前各项检查等;术中,配合麻醉医师、主刀医师进行手术操作,注意监测血压、心率等体征变化;术后,遵医嘱指导患者合理用药,给予基础饮食、运动和生活指导等。出院时,告知院外注意事项,叮嘱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复查。
1.2.2 连续护理 观察组患者基于常规护理采用连续护理,为期6个月。
1.2.2.1 入院护理 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以口头宣讲、观看视频等方式耐心向其及家属介绍医院环境、疾病知识和手术治疗相关事项,使其能够全面、正确认知疾病和手术治疗相关知识,消除心理负担,提高配合积极性。实时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根据其不良情绪产生根源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并运用正向案例进行引导,使其能够保持良好心态面对和配合手术。
1.2.2.2 手术护理 术前,护理人员协助医师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全面评估手术可行性、潜在风险,依据评估结果制订应急预案。术中,提前做好手术室温度、湿度的调控,将输注液体提早放置恒温箱并加温至37 ℃;手术操作期间注意患者肢体保暖,避免发生低体温、寒战等;密切监测患者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时将异常情况反馈至主刀医师并协助进行处理,保证手术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安全、顺利完成。术后,根据患者主诉并正确评估其疼痛程度,采用多模式镇痛法对患者进行有效镇痛,优先选择按摩、敷贴等物理镇痛方式,若无效或效果不佳,遵医嘱合理使用镇痛药物;当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恢复至稳定,尽早指导和鼓励其进行下床活动,及时询问其生活方面诉求,并尽可能予以满足,促进康复进程。
1.2.2.3 出院护理 当患者能够出院回家休养时,为其建立电子健康管理随访档案,包括家庭住址、联系方式及相关生理指标等。予以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为其制定个体化延续护理干预方案,并安排责任护士进行随访跟踪。
1.2.2.4 线上随访 建立微信、QQ交流群,邀请患者及其家属加入,每日在群内推送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康复知识、锻炼技巧及饮食生活注意事项等。安排专门人员维护交流群,随时处理患者提出的问题,鼓励患者将每日康复锻炼录制视频后发送至微信,便于更好地掌握其恢复情况。
1.2.2.5 电话随访 护理人员每周1次进行电话随访,详细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并将相关信息记录至电子健康管理档案。予以综合分析后,评估患者恢复状况,若恢复良好,给予肯定、表演;若恢复不佳,及时对不良行为进行纠正和指导。
1.3 观察指标
1.3.1 遵医行为 于干预6个月后,采用自制的遵医行为量表评价患者的遵医行为,包括遵嘱用药、避免诱发因素、健康生活方式及康复锻炼。遵嘱用药良好标准为患者能够严格按照医嘱服药,未出现更改药物剂量、停药等行为;避免诱发因素良好标准为患者可以有效规避可能诱发疾病的因素;健康生活方式良好标准为患者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能够做好腰间保暖,无不良工作姿势;康复锻炼良好标准为患者住院期间、居家期间都可以坚持进行科学合理的康复锻炼。
1.3.2 并发症发生率 统计患者干预6个月内便秘、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尿潴留的发生情况。
1.3.3 疼痛程度 于干预前、干预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5]评价患者的疼痛程度,VAS分值范围0~10分,评分越低表示疼痛越轻。
1.3.4 腰椎功能恢复情况 于干预前、干预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后,采用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价量表(JOA)[6]评价患者的腰椎功能恢复情况,JOA分值范围为0~29分,评分高代表腰椎功能恢复好。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遵医行为比较
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的遵嘱用药、避免诱发因素、健康生活方式及康复锻炼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遵医行为比较 [例(%)]
2.2 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与对照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20.00%)相比,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5.00%)降低(P<0.05),见表3。
表3 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例(%)]
2.3 2组疼痛程度比较
干预前,2组VA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较于干预前,2组在干预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后的VA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见表4。
表4 2组干预前后VAS评分比较分)
2.4 2组腰椎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2组干预前的JOA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后,2组的JOA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均较同期对照组更高(P均<0.05),见表5。
表5 2组干预前后JOA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椎间盘突出症中最常见类型,约占90%,其发生与多种因素存在密切关系,如椎间盘退变、损伤,以及遗传和发育异常等[7]。同时,突然使腰部负荷增加、腰部外伤、姿势不当,以及腹压增高和受寒受湿等因素也可诱发或加重腰椎间盘突出症。近年来,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且患病群体年龄趋向低龄化方向发展,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目前,临床对于存在手术治疗指征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经个体化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但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治疗、术后恢复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故需在治疗期间配合行之有效的护理干预[8]。
近年来,伴随医学护理模式的改革、进步,连续护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研究认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治疗期间予以连续护理,可较大程度地促进康复进程[9]。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的遵嘱用药、避免诱发因素、健康生活方式及康复锻炼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提示连续护理可提高行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遵医行为。分析原因为,与常规护理比较,连续护理可体现患者的中心地位,为其提供个体化的健康宣教、心理护理等内容,可使其获取充足的健康知识,充分认知遵医行为的作用与重要性,进而提高依从性和配合度。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并发症(便秘、感染、血栓及尿潴留)总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20.00%(P<0.05),提示连续护理在降低行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作用显著。分析原因为,该护理模式通过采取多种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可有效规避和预防可能造成并发症的风险因素,从而通过自身有效护理、医护人员指导等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陆红霞等[10]的研究显示,对行脊柱微创手术的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个体化延续性护理,能够显著改善其腰椎功能,促进康复进程。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干预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后,观察组的VAS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JOA评分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提示连续护理能够更好地改善行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程度和腰椎功能。分析原因为,连续护理能够从患者入院、手术、出院以及院外等不同阶段为其提供个体化且连续性的护理服务,并在早期指导其正确进行康复训练,为术后康复快速康复提供了良好保障。
综上所述,对行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连续护理,能够显著提高其遵医行为,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缓解疼痛程度,加快康复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