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干预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术期间的效果
2021-06-06向飞玲
向飞玲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神经外科,重庆,400016)
高血压属于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在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高血压患者数量持续增加,已经发展成为了目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特点表现为病情发展急剧、病情严重,如果患者病情未得到及时治疗会严重影响预后,还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最严重的的并发症之一。据有关调查研究资料[2]证实,大约80%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存在后遗症。目前,临床上针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以微创手术清除颅内血肿为主,可以及时挽救患者生命,对于降低死亡风险具有确切效果[3]。但是因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存在神经功能损伤,在围手术期落实护理干预对于其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神经功能均产生直接影响。循证护理模式根据现有问题、结合他人文献以及研究资料展开讨论,制订针对性护理计划,具有较高的针对性、规范性以及科学性[4]。本研究探讨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干预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经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以在本院于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8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 均符合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标准[5];② 符合开颅血肿清除术和微创手术指征;③ 生命体征稳定;④ 研究遵循知情同意原则。排除标准:① 近期有手术史、重大创伤史、血栓病史;② 凝血功能障碍以及血液系统病变;③ 合并影响本研究结果的急性、慢性感染;④ 伴随肺结核、恶性肿瘤等疾病;⑤ 合并精神疾病、严重营养不良以及功能障碍。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配入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4例。2组间性别构成比、年龄、高血压病程、出血部位、发病至入院时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情况比较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 对照组患者在入院以后采取常规护理模式,为期2周。① 术前护理:引导患者完善临床检查,介绍病区环境,遵照医嘱采取降低颅内压等相关对症治疗措施;② 术中护理:由护理人员加强患者生命体征监测,调整为舒适体位;③ 术后护理:落实健康宣传教育,摆放体位,定期检查,加强病房巡视,预防并发症发生,观察患者体征变化情况,落实出院指导。
1.2.2 循证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循证护理干预,为期2周。
1.2.2.1 成立循证护理小组 选取临床经验较为丰富的护理人员成立循证护理小组,查阅最新科研进展和循证依据,并提出护理疑问。小组成员定期学习健康教育手册以明确护理内容及方法。
1.2.2.2 发现问题 小组成员总结以往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期间存在的问题,查阅和检索参考文献,制定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
1.2.2.3 循证支持 通过查阅维普、万方、知网等相关学术网站文献资料,寻求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护理措施。
1.2.2.4 护理实施 ① 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向患者介绍以往高血压脑出血成功治愈的典型案例,提升患者治疗自信心,在护理期间切勿呵斥或怒骂患者,指导其通过深呼吸、转移注意力等方式调节心理状态,释放内心压力。每天1次,每次15~20 min。② 体位护理:患者取平卧位,指导患者将头部偏向于一侧,避免呕吐物堵塞气道,以免诱发窒息等相关不良事件。协助患者每隔2 h翻身1次,以患者具体情况为依据适当增加翻身频率。③ 营养支持:对于采取鼻饲的患者在营养液中增加纤维素、维生素及蛋白质等的摄入量,合理调节营养液输注速度。对于可以正常饮食的患者,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流质逐步过渡为半流质以及普食,告知患者多进食新鲜水果以及绿色蔬菜,细嚼慢咽。④ 环境护理:护理人员保持病室内适宜的湿度及温度,每天给予必要的消毒清洁和通风换气。⑤ 并发症护理:高血压脑出血因治疗措施、患者体质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在手术结束以后患者易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感染、出血等并发症隐患,护理人员还需要采取针对性的口腔、呼吸道以及尿道口的日常护理,避免引起感染,对于表现为功能性丧失需要长期卧床治疗的患者还需采取防压疮、坠床等示范教育。⑥ 康复锻炼:手术结束后,指导患者参与简单的床上运动,以防其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根据患者机体恢复的情况,适当开展下床活动;手术结束1周后,协助患者进行康复锻炼,逐渐增加其运动量及强度。
1.3 观察指标
① 护理前和护理2周后,采用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6]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恢复情况,量表总分15分,得分越高代表意识状态恢复情况越好。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ESS)[7]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量表总分45分,得分越高代表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越严重。② 护理前和护理2周后,采用生活质量量表(QOL-100)[8]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包含4项内容,即躯体功能、生理机能、心理状态和社会功能,单项满分100分,得分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良好。③ 护理2周后,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评估患者护理满意度,内容包含护患沟通、服务态度、基础理论储备以及操作技能4项,单项满分100分,得分与患者护理满意度呈正相关。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恢复情况比较
2组护理前GCS和ES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护理2周后的上述评分与同组护理前比较均有改善(P均<0.05);观察组护理2周后的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护理前后GCS评分、ESS评分比较分)
2.2 2组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前,对照组、观察组间生活质量各项评分的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均>0.05);护理2周后,2组的上述评分均比护理前有所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评分均比对照组高(P均<0.05),见表3。
表3 2组生活质量比较分)
2.3 2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的护患沟通、服务态度、基础理论储备以及操作技能各项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比对照组高(P均<0.05),见表4。
表4 2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分)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特点表示为发病急、病情发展迅速,在中老年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会导致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降低[9]。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该方式可尽早减轻患者颅内压,缓解血肿对周围组织造成的压迫,降低病死率,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10]。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2周后,观察组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ESS评分低于对照组(P均<0.05),提示循证护理对于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昏迷状态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具有积极意义。分析其原因是,循证护理属于一种系统、科学的护理模式,此护理模式与国内外先进护理理念、疾病护理服务经验相结合,主要为个性化以及系统化的护理内容,遵照患者实际情况分别展开,会产生良好的循环效果。循证护理将临床经验与患者自身情况相结合,运用小组评估的方式了解患者实际情况,进而制订针对性的护理计划,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促使护理服务更加贴近护理需求,从而改善患者昏迷状态以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11]。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护理2周后的躯体功能、生理机能、心理状态以及社会功能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更高(P均<0.05)。原因主要在于,常规护理模式于实际应用期间缺乏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护理人员在工作期间缺乏主动性以及积极性,整体护理效果不够理想。循证护理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多方面展开护理,既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状态,又提高了其在护理期间的舒适度,能够降低生理应激反应,对提高患者整体生活质量具有正性影响。因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病情发展期间伴有一定的语言及意识障碍,对于自身护理需求以及存在的疑问难以有效表达,很多家属缺乏护理知识,在护理不当时还会加重病情。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护患沟通、服务态度、基础理论储备以及操作技能各项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比对照组高(P均<0.05)。究其原因,循证护理不断优化基础护理服务,强化了护理服务质量,对于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具有积极意义,尽可能满足了患者的护理需求,得到了患者认可[12]。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对于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提升整体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得到了患者认可。